駱曉紅
良渚遺址及其所代表的良渚文明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偉大見證,也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展示、傳播良渚文明,對于增強社會公眾的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自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良渚文明展”是良渚博物院依托基本陳列、全面反映良渚文明、專門用于館際交流的一項相對常態(tài)的臨時展覽。自2008年策展推出以來,“良渚文明展”先后到達北京、江蘇、四川、上海、山東、廣東和臺灣等地進行展出,累計接待觀眾量達500萬人次。展覽中的部分良渚時期的精品文物和其他展覽一起曾遠赴俄羅斯、芬蘭、印度等國家展出?,F(xiàn)在,“良渚文明展”已成為對外展示良渚文明、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
“良渚文明展”支撐要素解析
“良渚文明展”之所以能夠堅持長期舉辦并深受社會公眾的青睞,其背后支撐的要素主要有三:
1.扎實的學術研究基礎。學術思想是一個展覽活的靈魂,是提升展覽內涵品質的關鍵性要素。全面反映良渚文明的內涵特征、良渚文明在中國早期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良渚文明展”一以貫之的學術思想,直接體現(xiàn)為三個特性:首先是科學性,以良渚遺址和良渚文明近80年的考古學術研究成果為依托,全方位、多維度展示良渚文明的實際研究現(xiàn)狀,盡最大可能向社會公眾傳遞準確的、完整的、科學的學術認知體系,盡最大可能地做到“研究下的普及和普及下的提高”,達到“以展育人”的效果;其次是敘事性,遵循透物見人的理念,強調良渚文明的故事意識流,以“發(fā)現(xiàn)求真→良渚古國→良渚文明→文明傳承”為展線有機銜接展覽組成要素,敘述良渚文明的社會生態(tài),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再次是時效性,在保持展覽展線和結構框架總體不變的前提下,根據良渚文明最新考古發(fā)掘和學術研究成果,動態(tài)調整充實完善“良渚文明展”的文化內涵和展品資源,以此來增強展覽的新鮮度與可持續(xù)性。
2.暢通的藏品共享渠道。文物是展覽的核心?!傲间疚拿髡埂钡奈奈飦碓匆粤间具z址出土的、良渚博物院館藏的文物為主,但由于受到館藏文物數量、類型的限制,在一些特定的展覽中往往還需要根據展覽的主題、辦展的形式,借助其他單位的文物藏品進行有效的補充?!傲间疚拿髡埂蔽奈镔Y源共享的渠道一般有聯(lián)合式和比較式兩種類型。北京大學舉辦的“權力與信仰
良渚遺址群考古特展”采用的是聯(lián)合辦展的形式,參展的文物達484件(組),其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37件(組)、良渚博物院27件(組)、余杭博物館20件(組),這些文物的挑選按照“專家甄選→上報審批→集中調撥→統(tǒng)一管理”的流程進行,盡力打破文物地域和管理體制上的壁壘,將最能體現(xiàn)展覽主題的文物挑選出來展陳出去,實現(xiàn)文物資源共享利用最大化。在山東博物館舉辦的“玉潤東方:大汶口
龍山-良渚玉器文化展”是一種南北文化的對比式展覽,參展文物達328件(組),其中山東地區(qū)館藏的大汶口、龍山玉器170件(組)、良渚博物院158件(組),通過南北兩地文物資源的重組比較,實現(xiàn)了不同地域、不同考古學文化的文物資源在同一主題、同一場地的共享融合,增強了展覽的視覺震撼力和沖擊力。
3.立體的展覽傳播方式。展覽的價值在于展覽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能否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傲间疚拿髡埂痹谡钩銎陂g,往往會配套展出一些文娛活動、學術講座和文創(chuàng)產品,與展覽本身一起形成搭配互補、綜合集成的文化傳播體系,以此放大展覽的社會效益。在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辦的“君住長江尾良渚文明展”的開幕式上,安排了古箏演奏、面具舞蹈和詩歌朗誦等節(jié)目,烘襯了“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浪漫主題,無形中增進了社會公眾與展覽的心理和情感認同,激發(fā)了觀眾自覺參觀體驗展覽的熱情。在“良渚文明展”外展期間,特別注重舉辦系列學術沙龍活動,通過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專題解讀良渚文明的文化內涵,增強展覽的科普性,擴大展覽的受眾面。對于文創(chuàng)產品,按照“1個展覽+1套文創(chuàng)產品”的模式,借勢借力宣傳推介良渚文明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成果,既提升了展覽的附加價值,也滿足了社會公眾將展品帶回家的愿望訴求,實現(xiàn)了“1+1>2”的效果。
對“良渚文明展”發(fā)
展路徑的思考
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良渚文明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良渚文明展”應當承擔起涵養(yǎng)文化自信的使命。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學術內容高端化、展覽供給體系化、表現(xiàn)形式親民化、社會效益最大化是“良渚文明展”未來需要著力創(chuàng)新探索的發(fā)展路徑。
1.學術內容高端化。知識性和科學性是展覽的品質所在。一個優(yōu)秀的展覽應該是在對文物資源深入挖掘、對傳統(tǒng)文化深度解讀的基礎上,傳播科學的知識、傳遞準確的思想。推動“良渚文明展”學術內容高端化,關鍵是要強化“良渚文明展”的學術支撐,提升展覽的學術品質。首先要有更高遠的視野格局,站在中國文明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發(fā)展的角度審視良渚文明,全方位把握文明發(fā)生發(fā)展的大邏輯,并以此提煉良渚文明的內涵、啟發(fā)展覽策劃的創(chuàng)意。其次要有更鮮明的展覽主題,主要是分單元講述好良渚文明的故事,以學術主題來確定展品、傳遞信息、講述故事,始終保持展覽敘事的真實性、完整性。再次要有更清晰的展線脈絡,能夠清晰解構良渚文明產生的根源、發(fā)展的歷程,探尋描述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過程和基本形態(tài),脈絡結構層次分明,一條主線貫穿始終。
2.展覽供給體系化。相較于綜合類博物館,專題博物館往往受制于文物類型、展陳主題單一性的限制,所推出的原創(chuàng)性展覽面臨著品類供給相對不足、持續(xù)輸出后勁乏力的局面。近年來,良渚博物院通過課題招標的形式,邀請專家對良渚文明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陸續(xù)出版了《從村居到王城》、《玉器的故事》、《神巫的世界》等10本良渚文明系列研究專著,為“良渚文明展”日后“1+x”的體系化建設提供了詳實的學術依據。其中,“1”是指現(xiàn)在的“良渚文明展”;“x”是指依托研究專著進行成果轉化,依據良渚文明不同的組成要素分門別類地策劃展覽,是“良渚文明展”的子項展覽,與良渚文明展共同組成錯落有致、功能互補的展覽體系。“1+x”展覽體系的實質是對良渚文明的深耕精讀,是學術成果的轉化運用,也是專題博物館擴大展覽品類供給、滿足公眾多元文化需求的較為現(xiàn)實的發(fā)展路徑。
3.表現(xiàn)形式親民化。一個取得較大社會效益的展覽,應該是內容與形式的高度契合、完美統(tǒng)一,應該是以人為本、走親民路線。這就需要對“良渚文明展”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進行優(yōu)化完善,通過創(chuàng)新來努力實現(xiàn)“三個轉變”:在導語設置上變描述陳述為啟發(fā)問答,改變以往展覽常用的單向灌輸式的導語風格,采用像“良渚文明是什么?”、“良渚文明去哪了?”等一些設問或提示性的語言,著力簡化簡潔導語文字,促進觀眾帶著問題和想象參觀展覽;在展示技法上變傳統(tǒng)展示手段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科技手段并重,改變以往純粹依靠文物和圖版這種較為單調的展示方式,主動順應網絡化、數字化的發(fā)展潮流,在傳統(tǒng)展示技法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數字導覽、虛擬參觀、信息推送等現(xiàn)代技術手段,提升展覽的科技性、藝術性和靈動性,盡量滿足現(xiàn)代觀眾特別是青年群體的文化訴求和“閱讀”習慣;在感知方式上變觀眾單純參觀為互動穿插體驗,改變以往展覽說教式的“刻板面孔”,適度增加一些科普小游戲或展品復制制作等環(huán)節(jié),增強展覽的活潑性、趣味性,激發(fā)觀眾的參觀興致和欲望。
4.社會效益最大化。傳播優(yōu)秀文化、展示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自覺,是每一個展覽最終的價值追求。只有服務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根植于廣大觀眾的文化需求,展覽才能保持較長的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地釋放社會效益,這也決定了“良渚文明展”必須持久深度地做好“吸收”與“融合”兩篇文章。“吸收”有兩條路徑,一方面需要加強與國家重大學術專項——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聯(lián)系互動,積極吸納運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獲和學術成果,動態(tài)調整“良渚文明展”的內容形式,保持展覽的歷久常新;另一方面需要圍繞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把與加強長江沿線博物館的合作交流放在優(yōu)先位置,深入挖掘長江流域史前文明內涵,互相研究、互辦展覽,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建設發(fā)展凝聚人心、提供支撐?!叭诤稀笔侵冈诟笃脚_實現(xiàn)“良渚文明展”與其他領域的無縫對接,主要途徑是強化展覽成果的再轉化再利用,通過開發(fā)小型圖片展、編制鄉(xiāng)土課本教材或舉辦知識講座等形式,推動“良渚文明展”進學校、進社區(qū)、進家庭,引導廣大群眾增強文化自信,弘揚人文精神。
(責任編輯: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