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英漢民族在文化、歷史、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價值認知等各方面存在較大的思維差異,由此英漢兩種語言在輸出和表達階段也必然存在不同。筆者在借鑒前人研究經(jīng)驗和調(diào)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不斷的觀察研究和總結積累,試圖從理性和悟性、抽象和具象、直線思維和螺旋思維、以及整體和個體等各種思維差異入手,分析具體差別及原由,總結經(jīng)驗,以期使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英漢差異 英漢思維 表達方式 中式英語 語言輸出
1、前言
由于英漢民族在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不同,其表達習慣也必定具有本民族特色。而英語和漢語在語系劃分上分別屬于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兩種語言也都形成了各自的鮮明特色。
隨著國內(nèi)英語教學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開始基于漢語思維來理解和表達英語,這種將英語思維和中文思維劃等號的學習方式,無疑為大量的中式英語(Chinglish)和偏誤英語(Wronglish)創(chuàng)造了生存土壤,嚴重影響了中國學生英語輸出的質(zhì)量。因此,為了讓語言表達更加地道和標準,探究英漢兩種語言的思維方式差異勢在必行,這也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2、英漢思維和語言表達差異
2.1英語注重理性分析,而漢語注重悟性理解
從文字創(chuàng)造伊始,就有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之分。漢語,一開始就用各種各樣的圖畫或者形狀符號來傳達意思,因此中文每個字都是有意思的,這就是漢字為表意文字的原因;然而,英語每個字母都有一定規(guī)律的音標體系,即發(fā)音習慣,這便因為英文是表音文字的緣故。
基于以上差異,英漢兩種語言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維習慣。英語語言注重理性分析,其句式結構嚴格按照一定的語法原則來組織,具體在以主謂賓結構為主,其間穿插著各種從句和非謂語動詞等用以補充和完善句子含義,且英語多使用連詞表達邏輯變化,因而英語是一種典型的“形合語言”;而漢語中,由于沒有嚴格的固定句法結構,漢語多以意思傳達為主,且較少使用邏輯連詞來體現(xiàn)結構關系,所以漢語多強調(diào)悟性,其邏輯關系多融合在每個句子和段落里,因此漢語是一個典型的“形合語言”。
因此,又鑒于形合和意合語言的差異,英語語言輸出需要保證其結構完整性,不可以完全按照漢語的思維邏輯轉換成英語;其次,英語多使用連詞來強調(diào)前后關系,體現(xiàn)句子結構和邏輯轉換;最后基于語法結構而言,雖然英漢語言都是典型“主謂賓結構”,但是在狀語位置,即行為標志方面,兩者存在差異。漢語文化中,強調(diào)“主語、狀語結構、謂語部分、賓語部分”,而于英語來說,即“主語、謂語、賓語以及狀語結構”;例如“我用筷子吃飯”,在漢語言中,用筷子是狀語部分,作方式狀語理解,吃飯即謂語部分;而轉換成英語時,“I eat my meal with chopsticks.”其結構中“with chopsticks”作為狀語部分直接放在了句尾。
以上關于漢語多悟性,英語多理性的思維差異,以及漢語多意合,英語多形合的表達差異,應當受到英語學習者的重視。
2.2英語多抽象思維,而漢語多具體思維
由于英語文化多強調(diào)人和自然是兩個獨立的存在,即物我分明,所以在表達中通常會使用大量的無生命特征的事物充當句子主語部分,即無靈主語,因而在表達方式上英語語言具有多使用被動語態(tài)和多使用抽象名詞的特點。以《傲慢與偏見》中表達為例,“The evening conversation had lost much of its loveliness and most of its good sense, during the absence of Jane and Elizabeth.”短短一句話,以弱勢動詞“had”作為謂語,以”the evening conversation”做無靈主語,以“l(fā)oveliness, sense, absence”等抽象名詞表達主要內(nèi)容,體現(xiàn)了英語表達中多使用抽象名詞的特點。
而在漢語文化中,多強調(diào)“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強調(diào)人的主觀意志,所以漢語中多傾向以有生命特征的人做主語,且在選詞方面多選用具象名詞,例如在形容光陰似箭,時間珍貴時,漢語多喜歡用“逝者如斯夫”來形容時光如流水般飛逝,用“一寸光陰一寸金”來形容時光如金錢般珍貴,都體現(xiàn)了將“抽象名詞”具象化的思維習慣。
2.3英語語言多直線型思維,而漢語語言多螺旋性思維
英語表達時常開門見山,直接說出要點,然后在此基礎上層層展開,整個邏輯關系呈現(xiàn)直線型思維模式;而在漢語邏輯中,通常在要點道出之前,進行層層渲染,各種鋪陳敘述,往往表達的重點是放在句子的后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西方人表達直接,而中國人說話喜歡繞彎的思維習慣。這種思維差異在很多翻譯家來說,就是漢語先廢話再重點,英語先句子重點再廢話的表達習慣;當然,廢話是與主句相對的,即指句子中不那么重要的成分。
具體來說,英語通常是先表觀點后陳述事實;而漢語是先陳述事實再表達態(tài)度。一般而言,態(tài)度是重點內(nèi)容,而事實成分,由于眾所周知,相對就沒有那么重要。在漢語先陳述事實后表達態(tài)度的螺旋線思維下,會說“我對習近平主席的到訪表示熱烈歡迎”?!暗皆L”為客觀事實,而“熱烈歡迎”才是較為重要的態(tài)度;而在英語環(huán)境下,同種表達是“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great welcome for President Xis visit.”這體現(xiàn)了英語思維“先觀點后事實”的特點,即先說重點再說廢話的的直線型思維模式。
2.4英語語言多強調(diào)個人意識,而漢語語言多關注整體意識由于英語國家和中國在歷史傳統(tǒng)、文化習俗以及價值判斷等各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在思維方式上,兩者也必然會有較大不同。英語國家所提倡的自由民主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重視個體價值,強調(diào)個人重要性;而中國傳統(tǒng)中,由于儒家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中華民族普遍遵守著“禮教”約束,自覺認同以集體和整體利益為要;在新時代,無論是“八榮八恥”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都是對中國傳統(tǒng)中重視國家和集體利益的繼承和發(fā)展。
基于這種整體和個體思維差異,兩種語言也有不同的表達習慣。最明顯的莫過于,漢語表達一般遵循先大后小的特點,而英語則是先說小后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英語語言關注個體意識,而漢語語言則強調(diào)整體意識?!癐 come from a small county town of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China.”我來自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的一個小鄉(xiāng)鎮(zhèn)。“I am from Class 4, Grade 8 of Nanjing No.2 Middle School.”我來自南京第二中學八年級四班。諸如此類,通過生活對話,我們可以看到英漢語言中因整體和個體的思維不同而產(chǎn)生的表達差異。
3英漢語言對相同詞匯的聯(lián)想差異
在學習英語時,我們不僅要明白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方式上的具體差異,同時還要清楚英漢語言在一些相同詞匯上具有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從而有效避免潛在的理解誤區(qū)甚至溝通障礙。
由于篇幅有限,筆者在這里簡單列舉幾處,更多的希望語言學習者們可以自行歸納,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并不斷積累,尤其是英語中大量的俚語(slang)和行話(jargon),這樣會使自己的語言表達和英語輸出更加精煉和地道。首先是對于“龍”的認識,中華民族都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對于龍的形象,是崇拜、敬仰和力量的載體,中國自古君王也都將龍袍穿在身上,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地位。但是對于“dragon”一詞,在西方看來是邪惡的象征,由此處看來,其實漢語中的“龍”和英語中的“jargon”有著截然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同時,對于顏色的詞匯,紅色在中國人看來是喜慶、熱鬧的內(nèi)涵,而在英語國家的人看來,“red”則是血腥暴力等不吉利的意思。而“purple”在英語國家看來是“高貴”之意,而在漢語中,卻是黃色可以體現(xiàn)權利和身份高貴,即“金碧輝煌”之意。筆者也留意到,在西方表達“落湯雞”時,用的是“a drowned cat”,在英語國家尤其很多關于動物的俚語都與漢語文化中象征的意義大相徑庭,而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積累。
4.結語
英漢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習慣以及風俗傳統(tǒng)存在較大差異,其思維方式必然會大相徑庭;而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語言輸出習慣;隨著國內(nèi)英語普及,如果不正視這些英漢思維差異,將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中式英語甚至偏誤英語。因此依筆者見,這項研究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希望未來會有更多有關英漢思維差異的學術研究和討論。
參考文獻
[1] 連淑能 . 論中西思維方式[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44-46.
[2] 馬蘭芳.從翻譯中看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J].天中學刊,2004,19(4).
[3] 賈德江.英漢語對比研究與翻譯 [ M ].長沙: 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 2002.
[4] 周志培.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換 [M ].上海: 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 2004.
作者簡介:潘琴(1997.10),女,安徽省滁州市人,安徽財經(jīng)大學文學院2015級本科生,商務英語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