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穎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的行為屢屢發(fā)生,比如在購買火車票、辦理手機入網(wǎng)、大學入學考試等情況。居民身份證件作為公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重要的證件之一,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不僅侵害公民個人的權益,更易誘發(fā)一系列犯罪,擾亂社會秩序。本文將從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的角度對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罪的犯罪對象展開分析。
[關鍵詞]虛假身份證件 盜用身份證件 犯罪對象
2015年11月1日硎法修正案(九)》施行,其中在刑法第二百八十條之后增加一條,明確將使用、盜用他人身份證件的行為入罪的法律規(guī)定,在依照國家規(guī)定應當提供身份證明的活動中,使用偽造、變造的或者盜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于證明身份的證件,情節(jié)嚴重的,處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從立法本意分析,該罪的設立主要是為了從嚴懲治失信、背信行為,應對時下公信力缺失的社會現(xiàn)象。因此,該罪中的證件必須可用于證明持有人的身份。同時,該罪侵犯的客體是社會公共秩序,其社會危害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公共管理秩序的破壞。
身份證件是國家相關部門為了維護公共安全而向居民頒發(fā)的記錄有公民基本身份信息的證件。我國自從1984年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以來,身份證已經(jīng)成為公民最經(jīng)常使用的證明身份的證件,廣泛應用于考試、求職、社會救濟、購房、婚姻、出入境等領域。居民身份證在公民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是公民證明身份的權威證件,離開了這個小小的證件,一個人甚至無法證明自己。
我國刑法理論界對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罪的概念認識存在多種觀點。根據(jù)硎法》第280條之一的規(guī)定,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他人身份證件罪的犯罪對象包括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于證明身份的證件。如何理解《刑法》條文中的“等”,即除了上述四種通過明示規(guī)定所列舉的身份證件之外,該罪的犯罪對象還包括哪些身份證件,司法實務中存在分歧。除了罪狀中所列舉的幾類身份證件之外,我國的身份證件主要還包括臨時居民身份證、戶口簿、軍人身份證件、港澳臺通行證等。除此之外,學生證、新生錄取通知書、司法考試證等是否屬于該罪中的證件,刑法理論界與司法機關也認識不一。
筆者認為,該罪中的證件是與該罪條文中所列舉的身份證件性質(zhì)相同的證件。這類證件必須具備二個條件:一是可以用于證明持有人的身份;二是證件具有社會公共管理功能。從立法本意分析,該罪的設立主要是為了從嚴懲治失信、背信行為,應對時下公信力缺失的社會現(xiàn)象。因此,該罪中的證件必須可用于證明持有人的身份。同時,該罪侵犯的客體是社會公共秩序,其社會危害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公共管理秩序的破壞。
除了上述兩個條件之外,司法機關在判斷該罪的犯罪對象時,還須關注使用場合的特殊性。應該看到,某些證件在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功能。以學生證和軍人身份證件為例,這類證件在高校、部隊內(nèi)部通常只具有內(nèi)部管理功能,但是,在火車購票、乘車的場合下卻具有社會公共管理功能。因此,對于這類身份證件的判斷,我們須注意到場合的特殊性,不能因為這類證件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具有社會公共管理功能,就一概否認其在某些特定場合下具有社會公共管理功能的特性。
對于身份證件的復印件是否屬于本罪的對象,我國學界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應當承認,在文義上公文、證件的復印件不等于公文、證件。而復印件的單獨使用只限于不太重要的場合,在重要的場合往往還需要查驗正本?!币虼?,身份證件的復印件不屬于文書。但也有學者認為“復印件亦具有證明力,以復印件的方式偽造、變造公文、證件的行為,侵害了公文、證件的公共信用。”
例如《居民身份證法》第17條中規(guī)定了“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的行為類型,實務中對借用他人居民身份證購買火車票并乘車等行為均按照該條規(guī)定進行處罰((倨民身份證法》第17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一)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或者使用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的;(二)購買、出售、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的。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和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由公安機關予以收繳?!保I糜盟松矸葑C件屬于典型的盜用行為,理論上對此并不存在爭議。但是對于“盜用”是否包括“冒用”中的借用行為,學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看法。
關于將借用他人身份證件認定為“盜用”行為,存在肯定說與否定說兩種觀點。否認借用他人身份證件構成“盜用”的觀點認為,身份證件是用于證明個人身份的證件類型,身份信息往往與持件人的聲譽、財產(chǎn)等權益息息相關,因此,本罪的保護法益應當是持件人的個人身份信息安全。借用行為由于事先取得了持件人的同意,并未對持件人的個人身份信息安全造成侵害,故本罪中的行為不法以違背持件人的意思為前提,借用行為欠缺立法者所欲非難的事實內(nèi)涵,并不具有構成要件該當性。另外,“盜用”中的“盜”字本身就含有違背持件人意愿之意,將借用行為解釋為“盜用”,超出了“盜用”字面含義所能函攝的范疇,屬于應當禁止的有罪類推解釋。
肯定的觀點則認為本罪的保護法益是身份證件的公共信用。在硎法修正案(九)》通過以前,相關行政法規(guī)一直處罰借用他人身份證件的行為。由此可以看出,身份一人專屬無法轉(zhuǎn)讓,借用盡管取得了持件人的同意,但本質(zhì)上仍然屬于侵害身份證件公共信用的違法行為。修正案增設本罪的立法宗旨原本就在于加強對社會誠信的維護,因而沒有理由將其排除在本罪規(guī)制范圍之外。此外,盡管借用行為對持件人而言不是“盜用”,但是對于相對方,借用行為與擅用行為在外觀上并無二致,行為人均是以他人身份欺瞞相對方,侵害了相對方對身份證件公共信用的信賴利益。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通過將“盜用”擴大解釋為“冒用”從而將借用行為納入本罪的規(guī)制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