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青,題兆健,徐君健,王 巖,仲麗娜
濟南園林集團景觀設計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近些年,隨著城市雨洪災害和水資源短缺問題的不斷出現(xiàn),國家開始重視城市雨洪管理,并提出更全面推動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議題。伴隨總書記在《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的講話和《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發(fā)布[1],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全面鋪開。2015年,濟南市作為典型的山地城市和節(jié)水保泉城市,成功申報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以期通過海綿城市建設,解決泉水枯竭、洪澇多發(fā)、水源不足和水質污染等問題。
英雄山山體公園位于濟南市市中區(qū),占地面積約100.5 hm2,是濟南市著名的風景區(qū)之一。整個風景區(qū)處于城市內部,周邊大量住宅區(qū)分布,是濟南市典型的城中山(圖1)。該山體公園由馬鞍山、四五六七里山共同組成,海拔高度在50~174 m之間(圖2),山質灰?guī)r,多裸露。山體土壤瘠薄,以巖石風化形成的褐土為主。山體因常年雨水沖刷或人為干擾,形成一些沖刷溝壑、匯水山谷和集水洼地。山體公園植被以側柏林為主,蔥郁茂盛,四季常青。
圖1 英雄山及周邊環(huán)境模型圖Fig.1 The model of Yingxiong Mountain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英雄山作為濟南市典型的城中山體公園,周邊城市化建設完全成熟,山體的雨水對城市道路和市政雨水管線壓力甚大,是濟南市洪澇高風險區(qū)域客水的重要來源之一。而且該山體公園位于濟南市泉群的正南側,是濟南市涵養(yǎng)補給地下水和保泉工程的重要地區(qū)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英雄山山體公園更需解決自身雨洪問題,以起到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城市洪澇風險的作用。
圖2 高程分析圖Fig.2 The elevation analysis
圖3 匯水分區(qū)圖Fig.3 The catchment partition
根據(jù)《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指導和對國內外相關案例的研究[2],我們進行了英雄山山體公園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運用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tǒng)的理念,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手段,實現(xiàn)山體徑流雨水的有效調蓄,維持和恢復山體公園的“海綿”功能[3]。
首先,根據(jù)對山體地形和雨水徑流情況的分析,對山體進行雨水匯集面分區(qū),再按分區(qū)進行設計調蓄容積的計算。然后根據(jù)調蓄容積,結合現(xiàn)場地形進行雨水調蓄設施的布設。如此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手段,增加其在山林內的下滲時間,有效減緩徑流流速和雨水流量[5],延緩峰現(xiàn)時間,減少山林雨水的外排和水土流失。仍不能及時下滲的雨水則通過蓄積設施儲存起來,以便后期進行綠化澆灌和山林保育。再有徑流的雨水和市政管渠系統(tǒng)相連接,匯入雨水管理的大系統(tǒng)。
首先對山體公園進行現(xiàn)場調研,熟悉其地形走勢、山脊和山谷的分布,勾畫山體雨水匯集分區(qū)圖,即兩條相鄰山脊線——分水嶺之間的區(qū)域為一個匯水面(圖3),再分區(qū)進行徑流雨水調蓄容積的計算和調蓄設計。然后結合每個分區(qū),分析山體徑流雨水路徑,原有山谷沖溝、泄洪溝、集水洼地等的分布情況和植被覆蓋狀況、景觀要求等,具體指導調蓄設施的布設,進行雨水的有效調蓄。下面主要針對具有典型代表的A、B、C三區(qū)進行設計分析。
例如A片區(qū),從山頂?shù)鸟R鞍山長廊向下,整個馬鞍山北坡山體坡度均較大,多在40%~56%之間,從上至下有四條已形成的山谷沖溝。山腰有兩條環(huán)山步道,山腳是狹長的活動平臺和一些低洼地。山林植被茂密,以原生側柏林為主,山腳則為針闊混交林。設計結合四條主要的山谷沖溝,分別于兩條環(huán)山步道上側設置橫向滲透溝和滲透塘進行雨水的疏導、滯留和促滲,從而形成兩條雨水阻滯帶,以減緩雨水向山下徑流的速度和流量。在山腳,沖溝底部結合原有低洼地設置滲透塘,匯集雨水,滯留促滲,減少外排。同時將環(huán)山步道和活動平臺設計為糠糧土透水鋪裝,一并打造生態(tài)休閑空間?;顒訌V場周邊回填種植土,進行綠化補植,增加雨水滯留和下滲,同時提高生態(tài)景觀特色。通過這樣逐層攔蓄,保證山體對徑流雨水的調蓄,涵養(yǎng)山林。
位于B片區(qū)的五里山西坡,一條登山路兩側是兩條沖刷明顯的溝壑,但坡度大,雨水流速快,無停留和下滲,易造成水土流失。對其進行海綿城市的設計,即將現(xiàn)有溝壑改造為景觀旱溪,于林內打造層級疊落的水景觀,同時解決雨水的蓄滯問題。主要設計是將溝壑內的地形進行整理,結合回填土和自然置石,形成逐層疊落的滯水洼地。于底部散置卵石,周邊補植花灌木和兩棲植物,消減雨水對山體土壤的沖刷,同時凈化雨水,豐富景觀。最下端借用現(xiàn)有橋體擋墻和洼地承接疊水,形成雨水蓄積池,多余的雨水通過泄洪溝排入市政系統(tǒng)。
C片區(qū)為山體的東坡,山腰有一條環(huán)山消防通道。對于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tǒng)的設計,結合現(xiàn)狀匯水山谷和集水洼地,在消防通道沿線,布設海綿設施,不僅解決徑流雨水的調蓄問題,還為東坡消防通道沿線增加一條旱溪景觀觀賞帶。具體做法為,消防道上側將現(xiàn)有坡度較小的園林化種植平臺進行地形的逐層整理,借用土埂圍合為能夠滯留雨水的下沉式綠地。消納不了的雨水,通過道路截水溝和地埋暗管疏導到消防道下側。消防通道下側,將現(xiàn)有狹長的集水溝進行梳理和連通,通過自然置石的圍合、池底卵石的散鋪和兩棲植物的園林化種植,形成路側連續(xù)的旱溪景觀。滯留的雨水經(jīng)過后期的緩釋,以達到滋潤土壤、涵養(yǎng)山林的效果。
根據(jù)前期設計和《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對調蓄措施做法的指導,我們對調蓄設施進行了優(yōu)化和改進,以更適應山體公園的雨水收集和利用。主要優(yōu)化技術為去掉防水層,最大限度的促進積蓄雨水的下滲。具體做法如下:
在現(xiàn)有匯水山谷內,特別是A區(qū)和B區(qū),平行于等高線,用山石壘砌高0.2~0.3 m的擋墻,適當攔蓄雨水,減緩流速,削減峰值流量(見圖4)。多余的雨水溢流,繼續(xù)匯于山谷,流向下游。對于擋墻的修筑需注意防止次生災害的發(fā)生。
圖4 山谷攔蓄Fig.4 the valley interception
在C區(qū)和F區(qū),靠近消防通道的較平緩區(qū)域,宜結合地形設置下沉式綠地(低于周邊地面100~200 mm的綠地),逐層攔滯雨水。根據(jù)坡度大小不同,分兩種做法。第一種,將原有坡度較?。ǎ?0%)、無明顯沖刷痕跡的林地整理為小臺地,外側用土埂圍擋,攔滯雨水(圖5a)。對于坡度較大的(20%~40%),外側需修筑擋墻,回填土壤,補植苗木,滯留雨水(圖5b)。對于擋墻的修筑需注意防止次生災害的發(fā)生。
圖5 下沉式綠地Fig.5 Sunken green space
結合雨水匯集點,將現(xiàn)有洼地改造為滲透塘,將周邊徑流雨水引入其中,用于雨水滯留促滲,補充地下水[6]。其設計深度宜大于等于0.6 m,通過圍合地形、堆疊自然石和栽植耐旱耐水濕植物,打造具有景觀觀賞性的滲透塘(圖6)。
圖6 滲透塘Fig.6 The infiltration pond
滲透溝是在滲透塘的實際應用中,在山體坡度較大的山坡,沿環(huán)山綠道橫向拉長收窄而形成的雨水調蓄設施。主要是于山腰攔截雨水,減緩流速,形成一道雨水緩沖帶[7]。
景觀旱溪是應山體公園的需要,將原本具有景觀觀賞要求、靠近人為活動的集水洼地,采用藝術化的處理手法,打造為觀賞性較好的旱溪景觀。如六里山的月亮灣,設計中將原有破敗的小灣進行改造提升,借用原有崖壁塑造跌水瀑布,在塘底鋪置卵石,周邊堆疊自然石,搭配兩棲植物,模仿自然河床,形成旱溪景觀(圖7、8)。
在雨水匯集量較大的山谷內,局部山凹處,結合游覽需求,設置景觀水池,積蓄雨水,形成水景觀,同時為局部山林澆灌提供水源(圖9)。
圖7 景觀旱溪Fig.7 Landscape dry stream
圖8 月亮灣Fig.8 Yueliang bay
圖9 景觀水池Fig.9 Landscape pool
在英雄山山體公園的場地設計中,均以透水性材料為主要鋪裝類型,既增加雨水下滲,又和山林的生態(tài)、自然特性相匹配。主要使用的透水鋪裝材料是糠糧砂(圖10)和透水磚(圖11)。
圖10 糠糧砂透水鋪裝Fig.10 Kangliangsha permeable ground
圖11 透水磚鋪裝Fig.11 Permeable brick ground
截水溝主要結合山體公園內的道路進行設計,將道路上側調蓄設施收集的過多雨水疏導到道路下側的調蓄設施,防止上側的雨水溢流對道路路基造成破壞。
在雨水調蓄設計中,適當保留原有側柏林[9],同時結合種植土的回填進行苗木的補植,是一個較為有效的利用植物進行雨水截留的措施,而且一并提升了山體公園的植物景觀。如此通過復層植物群落[8]的構建,達到多層次消納雨水的作用。在調蓄設施底部,宜多選用一些耐旱耐水濕的兩棲植物,如蘆竹、千屈菜和馬藺等,保證干旱和水濕狀態(tài)下植物景觀均具有較高的觀賞性。
通過對濟南英雄山山體公園海綿城市建設的研究,總結出以下山體公園不同于市政道路、居住小區(qū)和一般的公園的建設方法和創(chuàng)新技術措施。
(1)充分了解項目現(xiàn)場,全面掌握雨水數(shù)據(jù)
因山體公園地形變化,在設計中,除借助地形圖、GIS分析外,還需對場地進行現(xiàn)場調研,準確把握山脊、山谷的分布和雨水流向,劃分匯水面;然后根據(jù)各個匯水面的實際坡度、植被、巖石和土壤等的分布情況進行綜合雨量徑流分析,確保徑流雨水調蓄設施設計和建設的合理性和適用性。
(2)以數(shù)據(jù)指導設計,保證調蓄措施的適宜性
在調蓄設施的選擇中,以適應山林地形和林間景觀的形式為主,多為自然式、人工化程度較低的類型。在調蓄設施的結構做法中,山體公園宜直接在原有林地的基礎上整理地形、散置卵石,而不鋪設防水層,以充分遵循自然規(guī)律,減少山林破壞,同時保證雨水的及時下滲。
(3)簡單設計,便捷施工,節(jié)約成本
調蓄設施的設計宜遵循簡便、節(jié)約、環(huán)保的原則,并全面考慮山體的施工難度,減少不必要的機械和資金投入,有效縮減工程量,保證施工的可實施性,同時能夠保證最大程度的保護山體公園自然、郊野的景觀效果。
(4)“海綿”功能性和景觀性并重
設計中還需遵循山體公園其作為公園的基礎特性,即海綿城市的設計需同公園的整體景觀相協(xié)調。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形成的新景觀節(jié)點,應服從公園整體景觀規(guī)劃,和相近的景觀節(jié)點保持適宜的距離,符合游人的游賞習慣。調蓄設施的做法也需和整體景觀相協(xié)調,以園林高標準打造“海綿”功能性景觀。
(5)優(yōu)化植物群落,充分利用森林植被截留雨水
在山體公園的海綿城市設計中,森林植被的雨水調蓄也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溫帶針葉林的平均林冠截留率為20%~40%[10],對于山林內那些生長過密、生長低劣的林分需進行間伐,改善生長環(huán)境,增加底層光照,保證新補植地被苗木的生長,從而形成復層植物群落,多層次消納雨水,減少地表徑流和對地表土壤的沖蝕,提高山林綜合生態(tài)效益。
通過對濟南英雄山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研究,我們對該類山體公園雨水調蓄方法的設計形成了一套較完整體系。希望我們的探索能夠為周邊山體公園的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參考。
[1]北京建筑大學.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tǒng)構建(試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5
[2]胡 楠,李 雄,戈曉宇.因水而變——從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視角談對海綿城市體系的理性認知[J].中國園林,2015,31(6):21-25
[3]俞孔堅,轟 偉,李 青,等.“海綿城市”實踐:北京雁棲湖生態(tài)發(fā)展示范區(qū)控規(guī)及景觀規(guī)劃[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5(1):26-31
[4]強 健.北京推進集雨型城市綠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15,31(6):5-10
[5]Hoyer J,Dickhaut W,Kronawitter L,et al.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Principles and Inspiration for Sustainable Stormwater Management in the City of the Future[M].Berlin:Verlag Gmb H,Kurf ü rstenstra ?e,2011:65-70
[6]劉朝陽,王樹棟.低影響開發(fā)模式在北京地區(qū)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探析[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5,30(3):107-111
[7]趙 萌.北京科技園區(qū)雨水景觀規(guī)劃設計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2013:70-72
[8]張劍飛,李晶晶.基于LID理念的海綿城市公園綠地規(guī)劃研究——以常德姚湖公園為例[J].中外建筑,2015(7):104-106
[9]劉來福.濟南千佛山側柏林生長性狀與環(huán)境因子間的典型相關分析[J].林業(yè)科學,1994,30(2):181-187
[10]劉世榮,溫遠光,王 兵.中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水文生態(tài)功能規(guī)律[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