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軍 楊肖肖
(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150036)
清肺散加減治療脂溢性皮炎風熱證60例臨床觀察
王學軍 楊肖肖
(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150036)
目的:清肺散治療脂溢性皮炎風熱證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口服中藥湯劑清肺散;對照組30例,口服皮膚病血毒片,療程均為4周。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76.67%和5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清肺散治療脂溢性皮炎風熱證具有較好的療效和安全性。
清肺散 脂溢性皮炎 皮膚病血毒片
脂溢性皮炎是發(fā)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丘疹鱗屑性、淺表炎癥性皮膚病,具有油膩、滲出、鱗屑、瘙癢等特點。常發(fā)于頭部、面部及臍窩、外陰、腹股溝等皺褶部位,尤以頭面部高發(fā),且病情進展緩慢,易反復發(fā)作。此病的發(fā)生是內外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與皮脂溢出過度、遺傳因素、馬拉色菌等的定值與感染密切相關。脂溢性皮炎歸屬于中醫(yī)“面游風”
范疇,又有“白屑風”、“鈕扣風”、“眉風癬”等名稱。筆者觀察導師自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運用清肺散治療脂溢性皮炎風熱證60例,臨床療效滿意,結果報告如下。
所有患者均來自黑龍江省中醫(yī)醫(yī)院南崗分院皮膚科門診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確診為脂溢性皮炎風熱證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30例,男性12人,女性19人,年齡16~46歲,平均年齡(23±2)歲;對照組30例,男性14人,女性16人,年齡18~48歲,平均年齡(23±6)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無明顯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1]:(1)發(fā)于皮脂溢出部位,頭面、胸及背部等處多見;(2)皮損初起為毛囊周圍紅色小丘疹,繼而融合成片,典型皮損為黃紅色或淡紅色斑片,覆有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嚴重時可伴有毛發(fā)脫落,面部可與痤瘡并發(fā),皺褶處皮損常出現(xiàn)類似濕疹樣改變;(3)自覺不同程度瘙癢;(4)病程慢性,反復發(fā)作,時輕時重。
中醫(yī)診斷標準[2]:(1)主癥:皮損色紅、并有鱗屑、油膩、滲出、癢劇。(2)次癥:心煩,口渴,口干,便秘,尿黃。
(3)舌象:舌質紅,苔黃。(4)脈象:浮數(shù)
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yī)和中醫(yī)脂溢性皮炎的診斷標準;(2)對受試藥物無過敏;(3)能執(zhí)行醫(yī)囑。排除標準:(1)對受試藥物過敏;(2)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以及需要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3)孕婦及哺乳期婦女;(4)未能按醫(yī)囑執(zhí)行者。
治療組:清肺散(連翹20g,川芎10g,白芷15g,黃芩10g,黃連5g,山梔子15g,苦參15g,荊芥10g,桑白皮20g,甘草10g)。將以上藥物煎2遍,濾液混合平均分為2份,每份150ml,每日1劑,早晚飯后半小時服用。對照組:給予口服藥皮膚病血毒片(陜西君碧莎制藥有限公司),每次6片,早晚各1次。2組療程均為4周,治療結束后觀察療效。
參考近年來的文獻[3][4],觀察指標包括:皮疹顏色數(shù)量、鱗屑、油脂、瘙癢、滲出糜爛,均采用4級評分法,按無、輕、中、重分別記0、1、2、3分,計算療效指數(shù),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療效指數(shù)≥90%;顯效:60%≤療效指數(shù)<90%;好轉:20%≤療效指數(shù)<60%;無效:療效指數(shù)<20%。有效率以痊愈加顯效計算。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4周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3.674,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在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隨訪中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
脂溢性皮炎常因內分泌失調尤其是雄激素水平升高,導致皮脂腺皮脂分泌增加,皮脂囊、毛囊中的正常菌群大量生長繁殖而改變皮脂的化學成分,侵犯皮膚及毛囊而發(fā)生各種病癥。目前西醫(yī)對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藥物治療主要集中在抗真菌藥及鈣調神經(jīng)磷酸酶抑制劑,外用糖皮質激素、煙酰胺及透明質酸鈉也有報告。療程長,療效不理想。中醫(yī)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數(shù)千年的寶貴經(jīng)驗,其優(yōu)勢在于辨證論治,審證求因可以有效的彌補西醫(yī)因發(fā)病機制不明而導致的治療受限,使本病的治療更全面,更系統(tǒng),更綜合[5][6]。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shù)變,輕揚開泄,風熱均為陽邪,病位在上,邪毒蘊結于面部,浸淫血脈而發(fā)病。清肺散源自《萬病回春》,功效為清陽明經(jīng)風熱,主要解頭面部風熱。方中:桑白皮、連翹清宣衛(wèi)表之邪熱共為君藥;白芷、荊芥疏表散邪,宣發(fā)郁熱,黃芩、黃連、苦參、山梔子內清里熱而解毒共為臣藥;川芎活血化瘀,取其治風先治血之義,又可以制約清熱藥寒涼之性,,宣降氣機,以助肺調暢氣機,肺外合皮毛,肺氣機的條暢,也可以幫助祛邪扶正,共為佐藥;甘草 調和諸藥,補益脾胃,為使藥。上述中藥合用,體現(xiàn)了清肺散具有祛風清熱的功效,針對脂溢性皮炎風熱證的病因治療,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治療特點。本次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皮疹顏色數(shù)量、鱗屑、瘙癢、油脂、滲出糜爛,均有所好轉,但治療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清肺散治療脂溢性皮炎風熱證有更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1] 《皮膚性病學》(張學軍,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2] 王玉璽,王松巖,王俊志.皮質類固醇激素依賴性皮炎[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4,18(9):570一572.
[3]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23-725
[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48.
[5] 于越,王國江.脂溢性皮炎治療進展[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6,9(4):266.
[6] 喻文球.論清熱利濕法治療皮脂溢出性皮膚病[J].光明中醫(yī),1999,14(8):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