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fā)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這“七個有”,基本覆蓋了人從幼到老各個階段最重要的民生需求。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擔當起“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的歷史責任,為億萬青少年實現(xiàn)人生出彩搭建舞臺。
不可否認,學前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發(fā)展的第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從整個教育體系看,學前教育仍然是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其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普遍性資源供給不足、教師數量短缺、工資待遇偏低、幼兒園運轉比較困難、質量參差不齊等方面。這也是“幼兒入園難、入園貴”引發(fā)熱議的深層次原因。當前,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及育兒理念的普遍增強,人民群眾對幼兒教育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期待不斷提升。因此,要解決好幼兒的入園問題,全省各地教育部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加大幼兒園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幼兒園建設與城鎮(zhèn)化、二孩政策的銜接,建設和辦好普惠性幼兒園;二是要積極推動加快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經費保障和教師補充機制,建立學前教育成本負擔機制,解決幼兒園在教師補充、工資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困難;三是要加強對從事幼兒教育事業(yè)人員的監(jiān)管,在學校、家庭、社會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中,進行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方式的深刻調整,讓“幼有所育”的含金量有實實在在的提高。
“學有所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發(fā)展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過去5年,我省“學有所教”主要體現(xiàn)在解決“上學難”的問題,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我省的教育矛盾已經從總量性矛盾轉變?yōu)橘|量和結構的矛盾。因此,要實現(xiàn)“學有所教”,關鍵是要解決“上好學”的問題。這就要求全省各級教育部門要靠發(fā)展優(yōu)質增量,擴大有效供給,提高整個教育供給的質量,增強教育供給對人民需求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一是要把發(fā)展重心從總量增長轉到優(yōu)化結構布局上來,著力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教育質量要從片面追求升學向學生全面發(fā)展轉變,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打破“應試教育”的思維定式,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做法,堅持立德樹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三是教育公平要從“機會公平”向“過程公平”轉變,努力讓每個孩子有同等機會獲得適合自身的教育;四是教育資源從重點配置向基本均衡配置轉變,逐步縮小區(qū)域、城鄉(xiāng)、校際之間的發(fā)展差距,抬高底部,夯實基礎,推動每一所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的背后折射的是“教育公平”實現(xiàn)程度,也是實現(xiàn)“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目標的必經途徑。因此,擔當起“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的歷史責任,就要堅持以人民期待為出發(fā)點,以人民受益為著力點,以人民滿意為歸宿點,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讓人民群眾在教育改革發(fā)展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這是教育的使命所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