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收官的時候,績效管理對很多人來說既重要又頭疼,尤其是年終的績效考評,在很多公司已經淪為了一種紙面形式。每個人都必須完成這項規(guī)定動作,至于員工的績效考核結果是否合理、績效結果是否真正反映到了HR日常管理流程中、組織績效是否在下一年得到了提高等,并沒有太多人去關注。
很多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績效管理制度,但為什么最后的實施效果不佳呢?要檢驗一項績效管理流程是否有效,可以從以下八大維度去檢驗。如果哪個維度沒有做到位,很可能導致該公司的績效管理工作最終流于形式、功虧一簣。
第一責任人
很多人會誤認為績效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是HR主管。
確實,在很多公司,績效管理和員工招聘、薪酬福利、培訓發(fā)展等職能一起,都歸于人力資源部管轄,于是大家自然地把HR主管視作績效管理流程的第一責任人。事實上,組織中的每一級管理者才是績效管理的第一責任人。
績效管理的對象是組織績效,進一步可以分解為部門績效和個人績效,也就是業(yè)務的績效。業(yè)務做得好不好,最重要的責任人是直接實施者,也就是各級管理者。
業(yè)務管理者是每天沖在第一線的人,對組織的業(yè)務結果直接負責。業(yè)務出了問題,他們需要第一時間拿出解決辦法。因此,在對組織和團隊的績效管理方面,他們才是真正的第一責任人。
在這個過程中HR主要對管理者起支持作用,設計公司統(tǒng)一的績效管理制度和流程、制訂績效考核標準和推進績效結果應用,幫助管理者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績效目標。
如果這個主次關系沒有分清,就容易出現(xiàn)很多公司的問題:管理者把績效管理的所有工作扔給HR,到年底需要進行績效考核了才來關心一下,平時反而忽略了對團隊內部績效的跟蹤、對團隊成員績效能力的輔導,以及與兄弟業(yè)務部門一起對組織績效目標的溝通和協(xié)同。
目標設定
組織績效目標要結合組織的發(fā)展愿景、戰(zhàn)略,來設定分階段期望實現(xiàn)的目標。
績效目標設得過高,讓員工覺得實現(xiàn)起來猶如水中撈月,最后失去工作動力;績效目標設得過低,員工輕輕松松就能完成,沒能發(fā)揮出組織的最大潛力。
那么,整個組織的具體績效目標應該設置在什么水平?
可以參考兩個維度:對內,今年的目標一定不能低于去年。比如,去年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5%,那么今年的市場占有率就要至少大于5%甚至更高;對外,今年的目標一定不能低于所在細分市場的發(fā)展速度。比如,今年預計所在細分市場的整體銷量增長為15%,那么今年本公司的產品銷量增長目標就要至少為15%以上。
在具體的目標類別方面,按照平衡積分卡的原則,需要包括財務指標、流程指標、客戶指標、組織指標等。
財務指標直接衡量組織的績效結果,比如銷售額、利潤率、投資回報率等。但是,財務指標大多是滯后性指標,只有等當期業(yè)務結束之后,才能知道具體的結果。假如在經營期間就出現(xiàn)問題,等到期末的財務指標才反映出問題的話,可能為時已晚,來不及補救了。
而流程指標可以視作實時指標,隨時反映企業(yè)在經營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便于企業(yè)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診斷、及時解決。常見的流程性指標包括產品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
客戶指標主要包括了客戶滿意度、售后服務滿意度、產品滿意度等。組織指標包括組織健康度、員工敬業(yè)度等。
績效目標數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來說,把組織目標控制在6-7項以內是一個合理的水平。目標數多了,容易讓組織失去工作重心、分散工作資源;目標數太少也不好,無法保證對業(yè)務的整體有效覆蓋。
在目標有效性方面,可以參考著名的SMART法則,即目標必須符合5個標準,分別是:S(Specific)代表目標具體,M(measurable)是可以量化計算,A(attainable)是有可實現(xiàn)性,R(relevant)是業(yè)務相關性,T(time-bound)是時間性。
在具體設定組織目標時,可以把每一項目標都列出來,用SMART清單一一對照,缺哪個就調整哪個方面。
有效分解
一旦制訂出整體的組織績效目標,接下來就是把該目標進一步分解到各個部門和人員頭上。如果沒有有效的目標分解,組織能做的只是把目標貼在告示欄里,但是對所有管理者和員工沒有絲毫觸及,也無法去影響他們的日常工作。
績效目標分解的關鍵是需要組織的各個部門協(xié)同合作、共同完成。有效的組織目標分解分為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
首先,橫向的績效目標分解,要求把一項整體目標具體地分解到各相關部門。
假如某公司當年的一項績效目標為實現(xiàn)銷售額XX億元,則根據為實現(xiàn)該目標的關鍵業(yè)務流程,一步步推導出相應的關鍵績效指標,以及負責該績效指標的業(yè)務部門或團隊。
當所有的組織目標分解完成之后,可以把分解結果顯示在矩陣表中,各業(yè)務部門對實現(xiàn)組織績效目標的責任一目了然,也便于業(yè)務部門看到整個組織目標的全景(whole picture),有助于部門間的橫向協(xié)作。
完成了組織目標在各業(yè)務部門和團隊之間的橫向分解之后,接下來便進入第二步,將部門目標進一步縱向分解到部門內的每一個團隊或員工身上。最終的原則是,每個團隊或員工的業(yè)務指標相加等于部門的總績效指標。
追蹤體系
一般而言,對績效的追蹤體系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個是組織層面:組織的績效目標不是年初設定之后就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組織對內和對外的密切關注和變化情況,進行滾動預測,隨時準備予以調整。對內主要是關注自身的經營發(fā)展,對外主要是關注所在行業(yè)或市場的整體發(fā)展態(tài)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