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花開
欣賞一首好的詩歌,不但能給讀者帶來意境的享受,也能使心靈深處產(chǎn)生共鳴;欣賞一首好的詩歌,既能讓讀者以新的視角和態(tài)度看待事物,還能增加個人的修養(yǎng)與智慧。
今天,讓我們嘗試用以下的方法來閱讀詩歌,看看能否得到別樣的收獲。
了解詩歌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
詩歌大多是作者對一定時代生活的態(tài)度和認知。因此,閱讀在一定時代背景下產(chǎn)生的詩歌,首先要了解詩歌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這樣你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表達的內(nèi)容以及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品味詩歌的語言
詩歌的語言魅力是用最簡潔的詞句來傳達盡可能豐富的內(nèi)容。所以品味詩歌的語言是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詩歌語言的最大特點就是語言凝練、含蓄、跳躍性強、有極強的節(jié)奏感。因此,欣賞一首詩歌,應(yīng)盡力揣摩飽含了作者深情的語言藝術(shù),仔細品味其深層含義。
在品味詩歌語言的過程中,不光要注意把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借代、對比、夸張、反復等,還要分析詩歌的藝術(shù)表達技巧,如動靜結(jié)合、托物言志、虛實結(jié)合、象征等。
體會詩歌的形象
詩人通常通過塑造詩歌的藝術(shù)形象來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而詩歌塑造的藝術(shù)形象通常為人物形象或是景物形象。
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濃墨重彩;可以是鋪墊、襯托,也可以是借助想象、聯(lián)想等方式塑造形象。
通過感知作者對形象的描繪,深刻理解形象的內(nèi)涵,才能領(lǐng)會到詩歌所抒發(fā)的情感。
感受詩歌的情感
詩歌的本質(zhì)在于抒發(fā)感情,詩歌的主要藝術(shù)魅力也在于此。詩人抒發(fā)感情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大多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準確把握詩歌描寫的內(nèi)涵,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感受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體會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在心靈深處產(chǎn)生共鳴。
其次詩歌的欣賞過程也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力,就是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詩歌,并且豐富地再現(xiàn)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和形象。實際上,欣賞一首詩歌,用自己的感覺去體會,如能引起共鳴,心生感動,獲得感悟,就是成功。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讓我們結(jié)一段塵緣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jīng)的路旁
陽光下
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你終于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賞 析
席慕蓉說這是“寫給自然界的一首情詩”。在她看來,生命是不斷的經(jīng)過,她寫的東西都是在生命現(xiàn)場里所得到的觸動,盡管有些觸動要等到一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
有一次,她坐火車經(jīng)過苗栗的山間,火車不斷從隧道間進出。當火車從一個很長的隧道出來后,她無意間回頭朝隧道后面的山地上張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樹開滿了白色的花,像華蓋一樣站在山坡上。這讓她念念不忘。她心想,正如海是藍給自己看一樣,花當然也是慎重地開給它自己的,但是,如果沒有自己那一回頭的機緣,樹上的花兒是不是就會紛紛凋零?于是她寫下了這首《一棵開花的樹》,想要為這棵樹代言。
詩之靈魂在于情,情真意切才有詩?!兑豢瞄_花的樹》以一棵樹的口吻將世間擦肩而過的緣分表現(xiàn)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叭绾巫屇阌鲆娢?在我最美麗的時刻”,詩一開篇,一個美麗端莊,大膽坦率的少女形象就傾瀉而出,鮮明動人,讓我們根本無法想象這是一棵樹所發(fā)出的感慨。“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讓我們結(jié)一段塵緣 ”只是短暫的一瞥,卻是用了五百年才求來的緣分,這份真誠叫我們怎能不觸動? “而你終于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離別的情緒是這樣憂傷而沉重,又叫我們?nèi)绾尾蝗フ湎?,如何不再次駐足、回眸?
生命中的每一天,我們要與多少人、多少物擦肩而過,可我們又曾為多少人、多少物駐足停留。細細品完這首詩,我想當我再次出發(fā)在路上,我一定會放慢腳步,仔仔細細地去留意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物,因為那都是前世求了五百年才得來的緣分。
水上的霞光呵
一條接一條,
何以都沒入了暮色了呢?
地上的燈光呵
一盞接一盞,
何以都沒入了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
一顆接一顆,
何以都沒入了曙色了呢?
我們的生命呵
一天接一天,
何以都歸于永恒了呢?
而當我走時呵
把我接走的,
究竟是怎樣的天色呢?
是暮色嗎昏昏?
是夜色嗎沉沉?
是曙色嗎耿耿?
賞 析
《天問》問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生死問題。
面對死亡,科學家探求對策,哲學家追問意義,信教徒尋求安慰。但是,人生并非是一個自然流向結(jié)果的過程,而結(jié)果關(guān)乎著過程的意義,所以就不能不追問結(jié)果。因而,當人的思索面對死亡時,其實也是在面對人生。
作者的追問自然是無解的追問。明知無解而依然追問,體現(xiàn)了人類思考探求的執(zhí)著。但是,正是這種知其無解而求之的精神,產(chǎn)生了多少有意義的人生哲學。作者是詩人,他用詩的方式去思考、去表達,于是,生命與死亡便都有了詩的意味。
在詩中,他把人生比作了霞光、燈光和星光,把死亡比作了暮色、夜色和曙色。生與死不再是一種對立,而成為一種融合。既是融合,就沒有突兀感,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我們看到詩中的兩個動詞“沒入”與“歸于”,多么寧靜,多么渾然一體。那么,生就追求霞的絢麗、燈的溫情、星的璀璨吧,一旦激情燃盡,美麗耗竭,暮色與夜色便是最好的休憩。尤其當曙色已印上天邊,那一顆顆隱去的小星星又有什么遺憾與怨恨呢?我們會感覺到,那種融化并非消失,只是成為生命的另一種形式,而且是我們需要的形式。
全詩意境渾然,霞光、燈光與星光從色彩、溫度、亮度上帶給人豐富的感受。詩中既沒有眩目的明亮也沒有絕望的黑暗,一切都籠在一層朦朧的光線中,與那思考的氛圍、略帶迷惘的探詢心情構(gòu)成了一種完美而和諧的意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