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紅
摘 要 民間文學的道德教化作用是眾所周知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通過民間故事這一媒介代代相傳。非洲的民間故事也不例外,同樣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堵牥敹拧炷钒椭v故事》是一本法語故事集,故事的主人公是人、動物、超人,每種動物都賦予人的某些性格。這些故事成為了承載非洲人民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載體,通過故事對因果報應、踐踏諾言、自甘墮落等道德觀念進行鞭笞,呼吁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理想。
關(guān)鍵詞 非洲民間故事 動物 道德
中圖分類號:I207.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65
An Analysis of the Moral Implications of “Listening to
Ahmadou Komba Telling Stories”
ZHU Zhih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12)
Abstract The moral enlightenment of folk literature is well known, and traditional moral ideas are handed down through the medium of folk tales. African folk stories are no exception, but also contains a very rich traditional ethics and morality. The story of listening to Ahmadou Komba is a collection of French stories whose characters are human, animal, Superman, and each animal gives certain characters. The sto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African people's ethical thought, through the story of a flogging of karma and trampling on the promises, such as moral degenerate, call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rect moral concept and moral ideal.
Keywords African Folktales; animal; morality
“民間故事既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又是一種常見的民間文化現(xiàn)象,一種無形的文化符號?!钡赖率且陨茞簶藴试u價的,依靠人們的精神信念、傳統(tǒng)習慣和民眾輿論的力量來維持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通過民間故事這一媒介代代相傳,《聽阿瑪杜·庫姆巴講故事》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成為了承載非洲人民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載體,通過故事對善有惡報、睚眥必報、踐踏諾言、自作聰明、自甘墮落、貪婪成性、愛聽好話等道德觀念進行鞭笞。
1 善有惡報
《報應》的主人公是凱門鱷迪亞西格。一天,他所住的多澇洼地的水被抽干只得朝內(nèi)陸去。拾撿枯柴的一個孩子在叢林灌木區(qū)發(fā)現(xiàn)了凱門鱷,迪亞西格請求孩子把他帶到河里。于是孩子戈內(nèi)去找來一片席狀編織物和一些藤,他把迪亞西格裹進編織物,用一些藤把編織物捆起來,然后把編織物頂在頭上,一直走到傍晚才到河邊。一到河邊,他就放下重重的編織物,解開藤,攤開編織物。但凱門鱷借口自己四肢麻木,要求戈內(nèi)把自己放到孩子齊膝高的水里,又借口不能很好地游動,要求孩子到水深沒過腰部的水里,接著要求孩子繼續(xù)深入水中,到水位漫過胸部和肩膀的地方。戈內(nèi)一一照做了,正要返回岸上時,突然凱門鱷抓住了他的手臂。因為幾天沒吃飯了,到手的獵物不能就這么放了,他要吃了孩子。孩子分辯說自己救了他,反而要被吃,這與一直崇尚的“善有善報”的道德觀相悖。于是他們約定如果接下來有三個人認為“善有惡報”,凱門鱷就可以把孩子吃了。第一個登場的是一頭很老的奶牛,年輕時產(chǎn)了許多奶,生產(chǎn)了許多小牛,主人好吃好喝待他,年老了不僅經(jīng)常挨打,還得自己覓食。奶牛以自己年輕和年老時兩種完全不同的際遇,得出了“善有惡報”的結(jié)論。第二個到來的是既老又骨瘦如柴的馬法斯,他的情況與奶牛差不多,所以他同樣認為“善有惡報”。隨之而來的是后腿蹦跳著跑來的野兔盧克,迪亞西格叫住他,詢問他的善惡觀。聰明的盧克要先了解事情的原委,再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當他得知孩子救了凱門鱷,凱門鱷卻要恩將仇報將他吃了時,他故意說自己不相信這么小的孩子能將凱門鱷從遙遠的叢林灌木區(qū)帶到河里。盧克要求孩子和凱門鱷從水里出來,孩子像第一次一樣,再次把迪亞西格裹進編織物,用一些藤把編織物捆起來,頂在頭上。在盧克的啟迪下,這次孩子不是把凱門鱷抬到水里,而是抬回家,與父母、親戚和朋友一起享用。該故事用老奶牛和老馬的經(jīng)歷說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存在“善有惡報”的事實,并且為數(shù)還不少,但凱門鱷最終的結(jié)局表明人們普遍推崇的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2 睚眥必報
《不理想的陪伴》的其中一個故事講述,變色龍卡卡塔爾和猴子格洛結(jié)伴到“附近地區(qū)”走走,天氣炎熱太陽炙烤著大地,他們在棕櫚樹斑駁的樹蔭下休息,看到棕櫚樹的高處掛著一個葫蘆,格洛知道那是砍棕櫚樹的人納格爾的棕櫚酒。不顧卡卡塔爾的阻止,他取下葫蘆,喝空涼爽的、冒泡的液體,并摔碎了葫蘆。納格爾追上來責問到底是誰喝了他的酒并摔碎他的葫蘆,沒想到格洛不但不承認反而反咬一口。格洛建議根據(jù)兩個人走路的樣子判斷到底誰喝了酒,他走起路來穩(wěn)穩(wěn)當當,但卡卡塔爾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像世界上所有變色龍一樣。自然,納格爾最終的結(jié)論是卡卡塔爾偷喝了自己的酒,抓住狠狠地打了他一頓。兩個人繼續(xù)前行,他們來到一片田里,卡卡塔爾聲稱感到有些冷,想在田里點火取暖,不聽格洛的勸阻,他去找了根燃燒的木頭,在田里生起了火,火勢很快蔓延開來。當?shù)厝丝吹叫苄苋紵幕穑苓^來質(zhì)問是誰在田里放的火。卡卡塔爾建議看看他們的手,卡卡塔爾的手掌白而干凈,格洛的手掌黑黑的,像世界上所有猴子的手掌一樣。毋庸置疑,格洛被認定是縱火者,受到了懲罰。故事中變色龍卡卡塔爾受到了同伴的捉弄,受了委屈后,他采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態(tài)度,最終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該故事勸人應“以德報怨”。
3 踐踏諾言
《鬣狗的長矛》講述牧羊人馬拉爾布羅有一把長矛。一天一只母鹿經(jīng)過,馬拉爾布羅射出長矛,一擊而中殺死了母鹿,鬣狗布吉也分到了一份。新鮮的、血淋淋的肉鮮美極了,布吉吃得飽飽的。他深切地體會到了長矛的用處,也渴望擁有這么一把長矛。在馬拉爾布羅的指點下,布吉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出發(fā),去山區(qū)和黏土地區(qū)尋找采石者拋棄的鍋爐。她挖啊挖,終于挖出一塊鐵,啟程回去。在路上,她撿到了一只用公羊皮做的羊皮袋。羊皮袋里裝著她非常喜愛的肉干,但布吉沒有猜到羊皮袋里裝的東西,因為棉花堵住了羊皮袋的口子。她一路聞著肉香,一路找也沒找到肉。她來到鐵匠特格家中,讓鐵匠給自己做一把和馬拉爾布羅的長矛一樣好的長矛,許諾以路上撿到的那袋棉花作為酬勞,鐵匠同意了。長矛很快做好了,兩人完成了交易。但當布吉看到棉花堵住了口子的羊皮袋里裝的竟然是自己一直在尋找的肉干時,她反悔了。她拿回羊皮袋,把長矛還給鐵匠,聲稱這不是自己想要的長矛,自己要的長矛要既長又短,既鋒利又鈍。這樣的長矛鐵匠特格肯定做不了,既然要求達不到,交易只能中止。故事中鬣狗為了一袋肉干踐踏了自己的諾言,故事用“人們要求難相處或不講誠信的人不要索要鬣狗的長矛”來結(jié)尾,說明 “承諾是金,一諾千金”是大多數(shù)人推崇的道德品質(zhì)。
4 自作聰明
《不理想的陪伴》講述蟹庫普卡拉和地球上所有的人一樣,筆直往前走,黑夜里受到驚嚇像任何人一樣也后退,一般夜間出來覓食。一天,大白天找食物就很困難了,更不用說大晚上了,黎明前勢必回不了家。為了找些填飽肚子所必需的東西,還在繼續(xù)搜索,這樣就遇到了田鼠康迪奧利,他們結(jié)伴一同去覓食。他們看到了一棵棕櫚樹上結(jié)滿了果實,庫普卡拉認為田鼠攀爬技術(shù)一流,牙齒又尖,建議她爬上樹摘串杏仁來吃。田鼠爬上樹,咬住一串杏仁的底部,但蟹在接杏仁前想去找一個可以頂在頭上當墊子的東西。他去找箭費特,費特認為在父親弓卡拉的幫助下,肯定能夠到棕櫚樹高處的田鼠康迪奧利。他又碰到白蟻馬克,馬克媽媽非常貪吃枯樹,答應在吞食費特和他的父親之前,能為他們做身黏土的長袍。蟹繼續(xù)前行碰到公雞賽科,賽科向他保證,憑著自己的嘴巴,啄住吃枯木的白蟻馬克簡直易如反掌。蟹又去找豺,豺同意抓住驕傲又總發(fā)出噪音妨礙大家睡覺的公雞賽科。蟹又去看狗卡迪,卡迪答應抓住既走不直也跑不直的豺。最后蟹帶著眾人返回到棕櫚樹下,聽到蟹庫普卡拉發(fā)出的“開始!”指令時,狗卡特抓住了豺蒂勒,蒂勒咬住公雞賽科,賽科捉住白蟻馬克,馬克用黏土把弓卡拉圍起來,卡拉射出了箭費特,箭射中田鼠康迪奧利,康迪奧利手上的杏仁串掉了,掉在了蟹庫普卡拉的身上。此后,蟹的背就扁平了,不再筆直往前走路,而是右腳左腳橫著走。故事中蟹自以為比誰都聰明,為達到自己的目的糊弄所有人,但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自食惡果。
5 自甘墮落
《乳峰》講述莫馬爾的妻子卡利是個嫉妒心極強的人。她可能沒有充分的理由對自己的命運感到滿足,因為她是個駝背。孩提時受盡同伴的譏諷和嘲笑,所以對伙伴毫不留情,把她們抓得遍體鱗傷,拔掉她們的辮子和耳環(huán)。隨著年齡的增長,卡利的性格并沒有絲毫改善。卡利由于害怕嘲笑的目光不愿出門,更主要的原因是不愿幫助丈夫在田里干活。莫馬爾決定再娶個妻子:庫姆巴。庫姆巴也是個駝背,她的腫塊確實超出可以接受的程度。盡管如此,庫姆巴還是很快樂,溫柔可愛。面對眾人的嘲笑,駝背的小庫姆巴一點也不生氣。出嫁后,竭力取悅姐姐卡利:總是做著家里的重活,去河里洗衣,簸揚谷物,研磨黍米,每天她把飯送到田里并幫丈夫莫馬爾干活。但卡利并沒有因為這樣更高興,相反她比以前更暴躁和惡毒。庫姆巴的勤勞善良和對丈夫的體貼入微感動了神靈,一天,和丈夫一起干了半天活后,在羅望子樹下一邊乘涼一邊縫衣服,羅望子樹上一位老婦人告訴她星期五月圓時分仙女們將在納格黏土丘陵上跳舞,當達姆鼓的敲打聲達到高潮時,聚會會很熱鬧,跳舞者一個接一個出場,這時,她走過去對身邊的仙女說“喂,幫我抱一下我背上的孩子,輪到我跳舞了。” 然后趕緊離開,這樣腫塊就去除了。丈夫看到?jīng)]有了腫塊的妻子美若天仙,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卡利更是氣得暈了過去。但庫姆巴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卡利實情,建議她怎么做可以去除腫塊,反復強調(diào)細節(jié)??ɡ凑諑炷钒偷脑捵隽?,但身旁的仙女說:“不,正好輪到我。給,幫我看管這個有人交給我整整一個月,又沒人要回去的孩子?!闭f著,仙女把庫姆巴交給她的腫塊貼在卡利的背上。第一塊腫塊,那么小,就使她一生隨時隨刻在受苦,現(xiàn)在那兒又多出了一個更大的腫塊,這確實是她所不能承受的。撩起纏腰帶,她開始往前奔跑,跑了幾天幾夜,跑得如此遠又如此快以至于到海邊一躍跳入了大海。故事中的卡利對嘲笑自己的小伙伴極其兇殘,對待自己的丈夫也不體貼,并且非常懶惰,她沒有用美好的品德彌補容貌上的缺陷。故事最后說:“因為她的罪惡,大海不愿完全淹沒她的兩塊腫塊,兩塊腫塊就是塞內(nèi)加爾的乳峰。”道德常常能填補身體的缺陷,而身體永遠不能填補道德的缺陷。
從古至今,不論是哪個地區(qū)的民間文學,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非洲的民間故事也不例外。《聽阿瑪杜·庫姆巴講故事》成為了承載非洲人民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載體,通過故事對善有惡報、睚眥必報、踐踏諾言、自作聰明、自甘墮落等道德觀念進行鞭笞,呼吁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理想。
參考文獻
[1] 李永彩譯.20世紀非洲文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203.
[2] Birago Diop, Les contes dAmadou Koumba,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