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云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它借助實際案例進行參與式教學,引導學生對典型案例進行調查、分析以及討論,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學生對學科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結合教學現(xiàn)狀,在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學中引入了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參與案例分析,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理論知識,又積累了實踐經驗,同時,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一、運用原則
以“教師和幼兒的關系”這部分教學為例,在運用案例時,應掌握以下原則。
(一)案例的真實性
根據(jù)課程目標設置,本次教學中,幼師生需掌握當下倡導的“互主體”型師幼關系的內涵。課本只能讓學生對該部分教學內容有一個初步感知,而真實案例則能使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其內涵。因此,在備課時,筆者通過查閱幼教相關期刊,找到了一個教學反思案例。
案例一:何老師的班上有一個男孩,當大家伸出手與伙伴歡呼擊掌時,他伸出的總是拳頭,且神情黯淡。經過仔細觀察,何老師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男孩手掌部分的皮膚上有幾塊白癜風花斑,何老師立刻便懂了。于是,接下來每逢擊掌歡呼時,何老師總是先伸出拳頭與他擊拳。男孩在訝異中,感受著老師的善解人意。漸漸地,當擊拳變得自然而然之后,他已經能和大家一樣自信而盡情地歡呼了。沒過多久,全班孩子都學著他用擊拳的方式歡呼慶祝。
在與學生探討師幼關系的內涵及類型之后,筆者出示本案例,并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評價其中的師幼關系。
學生1:我認為,案例體現(xiàn)了“互主體”型的師幼關系。因為通過觀察,教師能夠發(fā)現(xiàn)幼兒手上的特殊情況,并能理解他的這種行為。
學生2:這位教師的處理方式非常好,十分善解人意,避免了孩子的尷尬,正如我們前面學過的教育原則一樣,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人格尊嚴。
(二)案例的啟發(fā)性
根據(jù)學生對案例一中師幼關系的剖析,筆者嘗試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本案例中隱含的教學內容,并提出問題:案例中,教師根據(jù)受教育者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這體現(xiàn)了什么教育原則呢?
學生1:因材施教(因人而教)。
教師追問:經過這件事之后,你覺得案例中的教師有什么收獲,幼兒有什么收獲?
學生2:我覺得,教師會更加關注孩子的日常行為,也能更準確地把握孩子異常行為背后的原因,更加懂得孩子。另外,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教師的善解人意中,幼兒是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愛意,因此,他變得更加自信。
教師總結:同學們表述得很全面,在“互主體”型師幼關系中,教師和幼兒都在成長和進步,教師和幼兒的成長是雙贏的。
通過上述課堂片段,我們可以看到,學生能夠通過案例一中教師和幼兒的日?;?,從不同角度思考師幼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完成了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建構等學習任務,為接下來探討“互主體”型師幼關系的內涵打下了基礎。
(三)案例的典型性
案例一的運用主要是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理解師幼關系的內涵,初步感知幼兒園中的“互主體”型師幼關系。那么,該類型師幼關系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又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為此,筆者給出另一個案例。
案例二:意大利瑞吉歐教育體系沒有固定的“教材”或預先設計好的“教育活動方案”,其課程來源于周圍環(huán)境,來源于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針對某個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教師與幼兒一起研究、探討,在共同的研究中建構認識、理解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特別注意傾聽幼兒心聲、觀察幼兒日常表現(xiàn),通過觀察表、日記、錄像帶等方式記錄幼兒的學習過程、情緒變化及師生關系等詳細情況,并對資料進行整理、作出分析。
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互主體”型師幼關系特點,并提問:請同學們評價該案例中的師幼關系。
學生1:這里面更能體現(xiàn)教師和幼兒共同學習。
教師追問: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學習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學生2:教師和幼兒一起商量、探討問題。
學生3:我認為,這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比如,教師要具有很強的觀察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準確把握孩子的興趣。
學生4:我感覺,瑞吉歐教育是以幼兒的興趣為主,教師要深入了解孩子。同時,孩子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教師也要善于向孩子學習。
該案例是意大利瑞吉歐教育項目活動實施開展的一個簡要縮影,之所以選取此案例,是因為在當下幼兒教育體系中,瑞吉歐教育的師幼關系是“互主體”的典型代表。從案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幼兒的關注、對幼兒興趣的把握、對幼兒自我學習能力的認可與贊賞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案例一、案例二中師幼關系的共同特點。通過學生直接的感知、經驗的歸納提升,學生能更準確、更深刻地理解“互主體”型師幼關系特點:主體平等、主體交往、主體共同成長,順利完成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認知過程。
二、教學啟示
本次教學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對兩個相關教學案例進行分析、討論、總結和歸納,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學生對“互主體”型師幼關系內涵的理解進一步深入。通過剖析本次教學過程,筆者認為在學前教育專業(yè)中運用案例教學法還需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
(一)案例呈現(xiàn)不宜過快
課后,有學生向筆者反映案例呈現(xiàn)的節(jié)奏過快,他們還沒做好準備時,教師的問題就已拋出??上驳氖?,從學生的問題回答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夠緊密貼合師幼關系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案例分析。但是,筆者在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上還沒有做到松弛有度,在重難點環(huán)節(jié)給學生單獨思考的時間過少。既定教學任務的達成固然重要,但是學生在與教材、伙伴、教師互動中的獨特表現(xiàn)更值得肯定。因此,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空間和時間很有必要。教師的耐心等待,不僅是尊重學生差異的表現(xiàn),更是促使學生思維火花綻放的過程。
(二)案例歸納提升要到位
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出來的想法更多的是碎片化的,需要教師的總結提升。案例的分析沒有固定的答案和標準,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從各個角度表達觀點。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依據(jù)學生實際發(fā)言情況及時給予引導,可以促使學生圍繞案例進行全面分析,使討論活動更富深度。討論結束后,教師還應注意總結提升??偨Y并非是簡單地給出所討論案例的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討論的思路、討論的重難點、主要解決的問題、利用理論知識的方法,并點評本次討論中的不足之處與成功之處。教師如果能夠成功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那么學生的收獲會更多。
總之,案例教學法是集啟發(fā)性與實踐性于一身的一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決策能力。而要充分發(fā)揮該教學法的作用,則需要教師精心選擇和設計適宜的案例,恰當?shù)爻尸F(xiàn)案例,及時地引導學生深入、全面地討論案例,多方位、系統(tǒng)地總結提升案例等,而這些都要求教師擁有強大而深厚的“內功”。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高專業(yè)素質,通過自我反思、教學觀摩、教學研討等途徑不斷提升自我,以便更好地駕馭課堂。
(責編 黃紫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