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海燕,四川創(chuàng)立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共享經濟有好幾個名稱,比如合作消費、協(xié)調消費等,但其本質是對某一事物的使用權進行多人共同享有。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yī)療資源。有的也說共享經濟是人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獲得經濟紅利。此種共享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作為媒介來實現的。
其實,要是將共享經濟拆分,只說其“共享”,這種社會性行為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相互借用生產工具或共享一個生產經驗的信息、以及鄰里之間互借生活用品,都可以算是一種形式的共享。只是這種共享具有非常大的約束性,比如實物或信息的共享是受制于空間的限制的,只能僅限于人們所能觸及的空間之內;還有,這種共享的建立是有一定前提條件的——共享雙方需要有一定的信任關系才能達成。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共享經濟,對于它的發(fā)展,筆者主要從三個時間段進行簡單概述:一是2000年左右,伴隨著互聯網web2.0時代的到來,各種BBS、網絡社區(qū)、論壇貼吧開始出現,網民們在網絡空間上開始向陌生人表達觀點、分享信息。但網絡社區(qū)基本以匿名為主,社區(qū)上的分享形式主要局限在信息分享或者用戶提供內容,而并不涉及任何實物的交割,大多數時候也并不帶來任何金錢的報酬。其次是2010年左右,隨著國外一系列實物共享平臺的出現,共享開始從純粹的無償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共享經濟”。
曾經,我們會將共享經濟簡單地理解為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商業(yè)模式。但經過這些年的不斷發(fā)展演進,共享經濟一直未被時代所淘汰,這更向世人體現出共享經濟的深厚底蘊,筆者翻閱多部相關書籍,對共享經濟的特點進行了如下總結:共享經濟包括一個由第三方創(chuàng)建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臺。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商業(yè)機構、組織或者政府。個體借助這些平臺,交換閑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yè)、某個創(chuàng)新項目籌集資金。經濟牽扯到三大主體,即商品或服務的需求方、供給方和共享經濟平臺。共享經濟平臺作為連接供需雙方的紐帶,通過移動LBS應用、動態(tài)算法與定價、雙方互評體系等一系列機制的建立,使得供給與需求方通過共享經濟平臺進行交易。
介紹完共享經濟的概念后不得不進一步闡述一下共享經濟的本質: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或服務者,讓他們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產品或服務。對于供給方來說,通過在特定時間內讓渡物品的使用權或提供服務,來獲得一定的金錢回報;對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擁有物品的所有權,而是通過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那共享經濟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我們可以追溯到19世紀,那時候物資很匱乏,很多東西都是公共所有,人們一般不會對于某個物品進行你的、我的的區(qū)別,大家的物品都是公用的,而且基于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因為只有相互的信任才能讓這種公有制的行為維持下去。
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到了20世紀,物資開始有了盈余,這時候就出現了私有制和個人所有制,同時隨著人口都涌向了城鎮(zhèn),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人們開始漸漸變得陌生和冷漠起來。
而現在呢,物資依然有盈余,某些東西開始閑置下來,但人們的需求開始變的多元化起來,很多需求得不到滿足,這時候共享經濟就作為一種解決辦法又被推行了出來,與此同時,隨之改變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隨著共享經濟的推出而又變得相互信任起來。舉一個筆者親身經歷過的例子吧,早時風靡的網絡游戲,因為網絡和計算機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那個時候可能好幾個小伙伴都擠到一個朋友家中,圍著一臺電腦玩;后來,社會發(fā)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大多數家庭都購置了自己的電腦,這個時候玩游戲,也就出現了你在你家玩,我在我家玩的情況;前者就是狹義共享經濟的概念,當出現后者,彼時,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互動也就相應的減少了;但到了現在,當人們發(fā)現僅僅是自己一個人是多么的寂寞,遇到問題也不可能完全由自己獨自解決。這個時候的人們又會主動改變生活模式,邀請少量的朋友、不同的朋友來家中跟自己一起娛樂,在娛樂中其實也就是開始了另一種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的發(fā)展是需要有平臺的支撐,并不是說我們隨隨便便嘴上喊一句“共享,共享”就能形成真正的共享經濟的。那共享平臺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一般來說,有這么幾個階段:
1.尋找資源過剩的領域。這是什么意思呢?所謂共享,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共享主體對共享物有盈余。無論是時間、物品還是知識,只有它們出現盈余之后,共享主體才會將它們共享出來。所以我們說資源過剩是一切共享經濟的根基,如果沒有這個先決條件,其他都是無效的。
2.搭建一個共享經濟平臺。平臺,在這里,共享經濟沒有限定有關平臺的要求。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通過網站二級域名架設自己的網站平臺、可以通過開設論壇、開通貼吧、開發(fā)手機軟件等在互聯網上建立虛擬平臺。但如果你是一名不怎么上網,或者對網絡不熟悉的人,那也不是沒有建立平臺的辦法。比如有些地方會舉辦“跳蚤市場”——即將自己不怎么用的物品,如衣帽、書本、家用小電器等都拿出來,放在小區(qū)、公園的某塊區(qū)域,讓過往的行人對這些共享物各取所需。其實,這也是一種共享經濟,只不過這種方式起到的共享效率不高,能夠起到的共享效果僅限于過往的一部分人。而要是能夠通過網絡,如淘寶的咸魚APP,那將能無限量擴大共享范圍,極大的提高共享效率。
3.獲得預期回報。共享經濟說到底也是經濟模式中的一種,共享物資不代表無償奉獻物資。共享主體將物資貢獻出來也是想要得到相應的回報,這種回報不一定是金錢上的體現,可以是等價物的互換、技術支持甚至只要一句“謝謝”。
所以,我們說要想實現共享經濟,就必須要有一個共享平臺。有了平臺,才能將過剩的產能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共享,通過共享,人們也就能夠獲得相應的需求。這是一個互利互助的社會行為。
如果從國家經濟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共享經濟也有著它的用武之地。金錢是任何一個國家發(fā)展壯大必不可少的元素,共享經濟對金融業(yè)有著巨大的驅動作用。“錢”的共享可以促進社會財富流動,提高社會財富的循環(huán)效率,擴大人們消費需求,滿足更多人的利益。在這樣的前提下,提供金融服務的專業(yè)的持牌機構,需要轉型為基于互聯網的信息提供平臺。就是消除資金提供方與資金需求方之間冗長的中介環(huán)節(jié),讓雙方最直接地交易。
共享經濟雖然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都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某些方面確實起到了推動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作用。但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畢竟事物的兩面性決定了共享經濟也有它的弊端,至少在我國的發(fā)展中確實也暴露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
一是共享經濟用戶素質有待提高。共享單車損耗率超過5%,共享馬扎投入市場一天丟失一半,共享雨傘最終成“藏傘于民” 。這些問題屢見于報端。
二是我國國家信用體系不完善,仍需進一步發(fā)展。共享經濟是將物品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如果用戶不互信,共享就很難。我國早就已經著手建立公民信用體系,比如信用低的客戶,在銀行就很難辦到貸款。共享經濟其實也應該建立在這種信用體系上,而且這種信用體系還需要不斷完善發(fā)展。如果僅僅靠公民自覺,共享經濟想長足維系人們之間的共享關系還是有一定困難的。
三是監(jiān)管滯后?!吨袊窒斫洕l(fā)展報告2017》指出,中國共享經濟面臨法律法規(guī)不適應新業(yè)態(tài),公共數據獲取渠道少、成本高,統(tǒng)計監(jiān)測體系亟待完善等問題。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易教授認為,我國政府應該為共享經濟發(fā)展投入更多精力和資金,對不規(guī)范行為通過法律及政策加以制約。
目前,新模式層出不窮,在供給端整合線下資源,在需求端不斷為用戶提供更優(yōu)質體驗。共享經濟能促進生態(tài)型經濟的形成,進而可為國家的經濟改革與戰(zhàn)略目標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但是,資本逐利的本性可能異化共享經濟的理念,挑戰(zhàn)現行的制度和秩序。所以我們必須客觀理智地看待共享經濟,政府也應探尋符合市場規(guī)律和現行制度的發(fā)展模式,趨利避害、因勢利導,讓共享經濟更好地助力我國的經濟發(fā)展。
[1]“開門吧”APP,要做聯合辦公版的Airbnb.人民網.
[2]共享經濟的中國機會與考驗.中國新聞網.
[3]世界分享經濟高峰論壇立足中國,走向世界.中華網.
[4]倪云華,虞仲軼.共享經濟大趨勢[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6.
[5]劉國華,吳博.共享經濟2.0:個人、商業(yè)與社會的顛覆性變革[M].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15.
[6]斯特凡尼.共享經濟商業(yè)模式:重新定義商業(yè)的未來[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