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順
對待游學課程,多數學校處于“不敢做、不愿做、不會做、隨便做的”心理狀態(tài),就是組織游學,也存在只游不學、只學不游兩種極端,多維、有序、深層次的游學還沒常態(tài)化,癥結何在?
筆者認為,關鍵是要打通游學課程實施的“最后一公里”。怎么打通,現對相關部門提出三條建議:
一、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城市中小學公共游學課程地圖
城市中小學公共游學課程資源指的是:
1.開發(fā)相對成熟的自然類、社會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綜合實踐活動基地;
2.適合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3.適合研學旅行的路線、景點、項目;
4.有特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
5.豐富多彩的少年宮;
6.名校投資巨大、利用率較低的場館設施、項目、選修課;
7.高校有個性的校園、校史館。
各地市可由相關職能部門牽頭,將上述課程資源系統開發(fā),建立城市中小學游學公共課程地圖,便于學校之間、跨地市之間資源共享。
若各地市再建成城市中小學公共課程運行電子監(jiān)控系統平臺,對錯開研學旅行高峰、提高課程資源利用率更有幫助。盼好事辦好、好事辦實。
二、學校牽頭研發(fā)游學課程指南
游學活動要開發(fā)出三類課程手冊:
《游學課程建議手冊》:明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習組織程序與方式、學習評價、資源支持、不同學科教師前后參與的要求、課程準備等內容。
《游學課程教師指導手冊》:活動前如何做好知識鋪墊?活動中發(fā)生安全問題怎么辦?學生生病怎么辦?遇到騷擾怎么辦?遇到小偷怎么辦?學生調皮怎么辦?男女生交往過于親密怎么辦?市民不配合怎么辦?各種突發(fā)問題預案,甚至學生晚上內省、帶隊教師自我反思建議都有詳細規(guī)范。
《游學學生活動手冊》:學生們行程地圖,詳細攻略,既有活動意義、目標、日程安排、相關準備、安全注意事項、評價等內容,又有前幾屆學生活動體會、反思文章、研究成果啟發(fā)引導作用,課程操作指南。
游學課程指南就像產品使用說明書,針對性強,一方面,解決生手會做,效果有保證;另一方面,還能解決游學課程延續(xù)、再生、推廣問題,進而實現游學課程的可持續(xù)、可再生、可復制的良性循環(huán)。
三、學校、組織教師要對游學課程實施多元評價
依據游學目的,本著關愛、呵護、督導、培育、評估原則,游學課程表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結果評價兩部分。
最終評價形式:晨會、班會、校級主題演講、攝影展、征文比賽、櫥窗成果展等。
過程性評價項目及關鍵評估點:
1.時間觀念:能夠做到守時,集合時不無故遲到;
2.專心學習:出發(fā)前有準備、過程中有記錄,結束時有收獲、感悟;
3.紀律意識:服從帶隊老師和導游的管理,維護大局;
4.文明禮貌:公共場合注意文明禮貌,不大聲喧嘩,守秩序;
5.個人形象:個人衛(wèi)生干凈整潔,團隊中樂于助人。
返校后展示分享評估項目及關鍵評估點:
1.原創(chuàng)性:分享內容是否為原創(chuàng)?原創(chuàng)比重占多少?
2.分享主題:主題是否分明?是否來自本次游學實踐?
3.分享內容:內容全面與否?設計是否精彩?
4.分享形式:形式有無特色?是否聲情并茂具有真情實感?
5.分享表達:表達是否流暢清晰?能否體現團隊理解、意愿?
(作者單位:河南新鄉(xiāng)封丘實新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