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清華
【摘要】典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中國古詩詞、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頻率頗高,一直是翻譯的難點。
【關(guān)鍵詞】典故英譯 《西廂記》
引言
自翻譯研究開啟“文化轉(zhuǎn)向”以來,所關(guān)注的重點從單純的語言問題延伸到更廣闊的歷史文化視野當中,翻譯研究開始轉(zhuǎn)向語境、歷史和文化等影響整個過程的操控因素。而文化典故,因其蘊涵著深層文化蘊意,在翻譯過程中一直是重點和難點。
一、典故翻譯
典故是指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在漢譯英中,由于漢語典故在英語中屬于“文化空缺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專有項”,對譯者來說這一類詞的翻譯一直比較麻煩,因為很難在譯文中將典故背后厚重的中國文化再現(xiàn)出來。關(guān)于典故翻譯策略,有直譯或音譯、直譯加注、意譯、增譯、省譯、多種譯法相結(jié)合等。
二、《西廂記》典故英譯策略
《西廂記》為王實甫的傳世作品,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曲名著,與《紅樓夢》一并成為中國文壇上的兩朵奇葩。作為“天下奪魁”之作,《西廂記》中詩詞曲賦隨處可見,疊詞典故比比皆是。下面將結(jié)合許譯本來分析典故英譯策略。
1.直譯法。對于含義比較明確的典故,英譯后不會引發(fā)文化沖突,許淵沖一般都是采用直譯。直譯法的譯文簡單明了,且能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還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譯入語。
1)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
Eastward the oriole and westward the swallow flies;
Before you start I ask when youll return.
古代樂府歌詞常以“東飛伯勞西飛燕”托物起興,用來表示離別之典。此處采用直譯的方法,不做過多解釋也能體會出“勞燕分飛”之苦。
2.意譯法。
2)我雖不及司馬相如,小姐你莫非倒是一位文君?
Although I am not a good Lutist,she may be a lute-lover.
琴呵,昔日司馬相如求卓文君,曾有一曲,名曰文鳳求凰
Oh, my lute! I remember an ancient scholar wooing a beautiful lady played a tune called Phoenix Seeking His Mate.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個是西漢大才子,一個是大才女,他倆的愛情佳話至今被人津津樂道。舊時常以“鳳求凰”比喻男子向淑女求愛,多用于贊頌?zāi)信杂苫閼俳Y(jié)合之事。許淵沖的譯文采用意譯法,將司馬相如譯為a good lutist與an ancient scholar,而將卓文君譯為a lute-lover與a beautiful lady,一個演奏琴曲,一個愛好琴曲,一個是才子,一個是佳人,這種意譯手法,只有在非常了解這一典故的基礎(chǔ)上才能翻譯出來。因此,即使不點名道姓提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典故,從譯文中讀者也能感受到這對才子佳人之間的浪漫愛情故事。
3.省略法。
3)你說謊天來大,成也是你母親,敗也是你蕭何!
You have abused your power over me;
The failure or success
In this matter rests with no other
Thank you, oh! mother.
“蕭何”源自典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楚漢相爭時,蕭何的得志與被殺,都出自蕭何一人之手。后因以比喻為人害人,成事敗事都出自一人。此處張生借用此典的目的就是想說明他能不能和鶯鶯結(jié)婚均由鶯鶯的母親一人決定。許淵沖的譯文直接用“mother”代替了“蕭何”,按照原文意思來理解,此處的“蕭何”確實是指鶯鶯的母親。因此,從準確性來講,這樣譯是完全準確的且達到了押韻的效果,但唯一的遺憾是完全拋棄了典故文化。
4.文化詞替換。
4)是兜率宮,是離恨天,我誰想這里遇神仙。
Is this a paradise or a sorrowless sphere?
Who would have thought Id meet an angel here!
兜率宮位于仙巖極頂之上,象征九五之尊的帝王宮殿,現(xiàn)常用來指天宮?!半x恨天”,在民間傳說中常有“三十三天中,最高者是離恨天”的說法,后比喻男女生離,抱恨終身的境地?!吧裣伞眲t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具有超凡能力、無所不知還能長生不老的人物。因此,如果嚴格遵照英漢互譯對等原則來翻譯,在英文里是不可能找到相應(yīng)的文化詞的。因此,許淵沖選擇了文化詞替換的方法,將道教用語轉(zhuǎn)換成西方宗教用語,“兜率宮”成了“paradise”,“神仙”變成了“angel”,“離恨天”也相應(yīng)地異化成了“a sorrowless sphere”,這種轉(zhuǎn)換手法不得不讓人拍案叫絕。
三、結(jié)論
戲曲翻譯不同于普通文學作品的翻譯,因其受時空、服務(wù)對象(讀者與劇院觀眾)以及無注性的約束,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處理起來要比其他文藝作品更難。列費維爾曾指出,在翻譯中,要做到全面對等是不可能的,因此,譯者必須在翻譯過程中做出抉擇。在《西廂記》英譯本中,為了達到翻譯效果,許淵沖也是多管齊下,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如直譯、意譯、省略法、文化詞替換等。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正是由于戲曲翻譯難,戲曲中的典故翻譯更難,因此,在許譯本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欠額翻譯,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參考文獻:
[1]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譯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