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在句法結構上存在巨大的差異,本文以《干校六記》中的“下放記別”的英語譯文文本為研究對象,以Mona Baker在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一書中對“語氣”的闡述為理論基礎,發(fā)現(xiàn)在漢譯英中被動語態(tài)使用的特點和頻率之高。即主動語態(tài)轉換成被動語態(tài)是漢譯英文本中經(jīng)常使用的翻譯策略,而且被動語態(tài)常隱含著說話者的消極情緒,這有利于在翻譯中進一步理解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以期達到忠實通暢自然的譯文效果。
【關鍵詞】《干校六記》 被動語態(tài) 對比分析
一、引言
由于文化傳統(tǒng)及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漢兩種語言在句法層面上存在顯著差異,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倫道夫.夸克也曾指出“被動語態(tài)在英語中的廣泛應用,是英語區(qū)別于漢語的一大特點?!边@是由于英漢分屬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導致英語是“形合”語言,而漢語是“意合”語言。另外,Mona Baker在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一書中說“The regular association of passive structure with adversity in certain languages means that the passive can often carry connotations of unpleasantness even when the event depicted is not normally seen as unpleasant”.所以被動語態(tài)往往向人們傳達的是一種消極情緒?!陡尚A洝肥菞罱{從干?;貋砗笏鶎懙幕貞浶陨⑽募?,本文節(jié)選第一部分,表達了作者對個人遭遇和歷史悲劇的“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獨特人生態(tài)度。
二、英語和漢語被動句的結構比較
被動語態(tài)是動詞中的一種變化形式,表示句子的謂語動詞和其主語之間存在邏輯上的動賓關系。
1.英語中的被動句結構。英語重分析性思維,推崇嚴密的形式邏輯。被動句的結構通常為:主語+be動詞/系動詞+
(及物動詞)過去分詞+by短語。例如:She is hit by her mother.另外,還有一種被動句稱為自然被動句,用動詞的主動形式表示被動含義。如The clothe washes well.這件衣服被洗干凈了;This music sounds beautiful. 這個音樂聽起來不錯;The bike needs repairing. 這輛自行車需要修理等。由此可見,英語中使用被動語態(tài)的頻率之高。
2.漢語中的被動句結構。漢語重綜合思維,因此漢語中主動語態(tài)更為常見,當表達被動含義時,謂語動詞不發(fā)生變化,只是在其前加上表示被動的介詞,如:“被、受、遭、由、把、奉、系……的”等,漢語的被動句有兩種,一種帶有形式標記,叫做“被”字句,如:教室沒有被打掃干凈;一種不帶有形式標記,叫意義上的被動句,如:菜做好了。這樣的主動形式表被動含義的句子,在漢譯英時為了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一定要還原其被動形式。這也是翻譯中經(jīng)常使用的翻譯策略。
三、《干校六記》中被動句的使用分析
本文以《干校六記》中的第一部分“下放記別”為研究對象,并通過對英漢譯本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英譯本中被動語態(tài)數(shù)量高達約50處,可見漢譯英文本中,被動語態(tài)使用頻率之高。另外Mona Baker指出:被動語態(tài)通常向人們傳達的是一種消極情緒,表達作者的不愉快、不開心、不情愿等的心情。下面針對一些具體實例進行分析:
1.這次下放是所謂“連鍋端”—就是拔宅下放,好像是奉命一去不復返的意思。
This“down-under”assignment was supposed to be a“pots and pans”resettlement-we were to be uprooted from our homes and moved to the countryside, almost as though we would never return.
在漢語中的“連鍋端”出自陳忠實的《白鹿原》,比喻全部移掉或移走?!胺蠲痹阜钐熘谖母锏拇蟊尘跋?,極具諷刺意味,所以這里運用兩個被動句,充分表明了作者是被迫的,不情愿接受這樣的安排。
2.他到校就失去自由。
When he arrived at the university, he was placed in detention.
這里的被動表明了在文革背景下,即使對于樂于助人,和善忠厚的得一,也不得不接受階級斗爭的批斗,反映了人民群眾遭受的殘酷迫害。
3.不能打結子,得把繩頭緊緊壓在繩下。
It couldnt be knotted at either end, the end had to be tucked tightly under the cord.
文中說把粗硬的繩子纏困得服帖,至少需要兩個人一起動手,但是目前卻只有她一人請假在家,所以表達了作者此時此刻無助、無奈的心情。
四、結論
通過上述對《干校六記》中出現(xiàn)的被動語態(tài)的分析,反映了被動語態(tài)通常向人們傳達的是一種不愉快、不情愿的心情。這一時態(tài)的轉換,也使得目標語讀者更易于理解原文,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此翻譯策略在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一書中被稱為“轉態(tài)譯法”,此翻譯策略使譯文更為忠實通暢自然。
參考文獻:
[1]Mona 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Taylor and e-Library,2011.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第三版)[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98.
[3]楊降.干校六記[M].三聯(lián)書店,2015.
作者簡介:劉璐璐(1992.1.1-),女,漢族,山西臨汾人,碩士,學校:山西師范大學,年級:研二,專業(y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