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恩清
筆者曾聽過這樣的一節(jié)課,課堂上教師在講解“一般現(xiàn)在時”這一語法知識時,反復強調(diào)“一般現(xiàn)在時中,如果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shù),那么謂語動詞也應與其保持一致,使用動詞第三人稱單數(shù)!”而做相應的練習時,仍有不少學生出現(xiàn)了類似“Mary get up at 6 a.m.”的句子。分析錯題時,問及學生語法規(guī)則,學生背得頭頭是道,但一運用,情況就不一樣了。原因就在于“純語法”教學的方式嚴重影響著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為什么有的學生聽到“Can you see the cat running after the mouse?”這句話就立刻會反映出貓捉老鼠的畫面,而有的同學卻得等老師分析過后才能理解。這就是語感的差異。其實英語同漢語一樣,都是語言,而語言的教學都離不開語感來開展!
何謂語感?葉圣陶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中對語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jīng)驗,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這樣精辟的解釋筆者認為可以簡單點理解:語感是人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語感?筆者認為可以與英語教學的基本能力相結合,即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循序漸進、潤物無聲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一、朗讀精背相結合
有的教師和學生喜歡將課文中的短語和語法單獨列出來記,認為會背短語、多做語法練習就可以學好英語,其實長期機械背誦單詞、短語只會讓人感覺枯燥,從而漸漸失去對英語的興趣,把學英語當成負擔。
新一輪課程改革所使用在教材仍將語音語調(diào)教學滲透其中,可見用正確的語調(diào)讀是相當重要的。這里所說的讀就是瘋狂英語創(chuàng)始人李陽所提倡的大聲朗讀。鼓勵學生跟著磁帶大聲朗讀,模仿其語音、語調(diào)、節(jié)奏,尋思其意味,產(chǎn)生讀而有味,讀而致樂之感。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聲音與符號之間關系的意識,只有詞不離句,句不離章的讀才會促進學生理解和記憶其中的詞匯和語法。
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則是背誦佳作。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背書其實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將所學的知識整合,與口頭的語言形式相結合作用于大腦,像放電影一樣將故事鎖定在大腦里,同時也將語言知識牢記在心里了。
二、情境陶冶成習慣
情境陶冶就是將學生置身一定的語言情境里,借助語言的形象性讓學生產(chǎn)生語言體驗。
中國學生英語缺乏語言環(huán)境,因此教師更應當珍惜課堂45分鐘的時間盡量講英語,并輔以各種身勢語言,使學生專心聽英語,長期堅持,就會達到一聽就懂、一說就順的效果。
《牛津初中英語》課程設計的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貼近實際、富有時代氣息,學生樂于在其中感悟英語的魅力。如在學習Unit 5 Lets celebrate! 時,根據(jù)Halloween(萬圣節(jié))這個節(jié)日的特點事先布置學生準備一些面具、奇裝異服和極具萬圣節(jié)特色的DIY的南瓜燈,課堂上讓學生演繹自己改編的課本短劇,栩栩如生的表演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開心地說、認真地聽,不但體會到了英語交際的實用性,也促進了語感的自然形成。
三、豐富活動促提高
各年齡段的學生都喜歡活動,因此充分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挖掘他們學習的潛力,用“在玩中學”的模式輔助教學,將學生習得語言的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又提高了語感能力。
1.講心酸幽默事。取消以往報告式的值日生講話形式,利用這個時間段請一名同學用英語講一個讓大家笑或哭的故事。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會有不可估量的提高,語感當然就不言而喻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學校突然襲擊聽課,剛好輪到班上一個既調(diào)皮英語又不太好的學生表演,我當時心里有些不安,怕他說不出名堂,誰知他竟然一人擔當兩個角色,表演了一出Hobo和Eddie談食物的對話,把Eddie貪吃、懶惰的樣子以及Hobo的機器狗的聲音表演得淋漓盡致,全班同學捧腹大笑,當然也得到了我的高度贊揚,這名同學后來在英語方面還取得了不小的進步,還時不時用英語和同學對話,可見,他的語感已在逐步形成了。
2.出英語故事集。組織學生選讀一些與英美文化背景相關的書籍,提煉其中的短小的繞口令,富有寓意的諺語,幽默的小故事,選編成學生自己的一套專集,進行推廣,特別是寓意深刻的諺語能啟發(fā)鼓舞學生克服了學習英語中的困難,培養(yǎng)語感。
3.辦英語周報。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每周所學的主要知識,再以小組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查閱更多工具書相關知識點的補充說明,如句型、語法、小測驗等,辦成圖文并茂、內(nèi)容豐富的小報以供分享,提高語感。
4.唱經(jīng)典老歌。充分利用先進的網(wǎng)絡媒體,教學生唱英文經(jīng)典歌曲,如:Do Re Me; Edelweiss; Yesterday Once More; Right Here Waiting;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等。短小簡單的歌曲易于學生接受,特別是圣誕歌曲,曲調(diào)優(yōu)美,其中的詞匯、短語不需解釋,學生自然能理解并掌握,從而付諸使用。
5.賞著名影片。經(jīng)典的臺詞讓人過目不忘,一旦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景,人們常不由自主脫口而出,這其實就是深化后的語感,所以,經(jīng)常讓學生欣賞一些著名影片是升華語感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與劇中人物共同喜怒哀樂,更易于融入到語言環(huán)境中去。
每天一次大笑或心動;每周一張小報;每月一本故事集、一首老歌等,這些都是學生自己無價的財富,在這些活動中,他們不知不覺培養(yǎng)、提高著語感;他們真真切切地體驗著成功、快樂。
現(xiàn)代神經(jīng)語言學告訴我們:語言的習得與一般知識的學習有著不同的生理、心理機制,語言習得的關鍵是語感的生成、發(fā)展和提高。因此,只要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就肯定能形成良好的語感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