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數字閱讀對建設未來圖書館的優(yōu)勢,針對在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中面臨的資源不足、版權問題不清晰、用戶體驗效果欠佳等問題,提出數字閱讀促進未來圖書館建設的主要措施:完善法律規(guī)章,增進閱讀版權保護機制;滿足多樣化需求,完善數字資源結構;確立閱讀標準,建立統一的資源保障;發(fā)揮服務功能,加強數字閱讀引導。
【關鍵詞】數字閱讀 未來圖書館 傳播 媒體 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C-0170-03
進入“十三五”規(guī)劃時期,我國教育文化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數字化產品的更新換代愈加迅速。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人們面臨著信息化、數字化、科技化的生存環(huán)境。隨著互聯網覆蓋率的急劇上升,數字移動式的媒體設備實現了全方位的閱讀覆蓋。無論是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還是其他智能電子設備,都已經成為閱讀工具,傳統紙質媒介受到電子媒介的沖擊。
數字閱讀因其固有的便捷性、低廉性和環(huán)保性,引導讀者進入了全新的“數字化閱讀時代”??梢灶A料的是,在圖書館的未來發(fā)展中,數字閱讀的對象將變得擴大化,閱讀終端更加多樣,模式也會變得更加靈活新穎。數字閱讀在給公眾閱讀影響的同時,也面臨著閱讀技術升級、借閱系統完善、業(yè)務推廣和服務等諸多挑戰(zhàn),在圖書館轉型過程中,如何提高向數字閱讀轉型的質量,已經成為定義圖書館的未來的關鍵。本文對數字閱讀在未來圖書館的建設中的意義、特點、常見問題及強化措施進行探討。
一、數字圖書館的發(fā)展歷程
在數字圖書館的發(fā)展歷程中,美國學者尼瓦爾·布什于1945年在《大西洋》雜志上刊登了這樣一篇文章——《我們所能想象的世界》,文中首次提出了用戶名為Memex的桌面機械以人腦記憶的方式進行信息存儲,并設想Memex成為連接信息、檢索、存儲、發(fā)布的資源平臺。他這一設想成了數字信息檢索項目的試金石,也成為當前熱門的超文本技術(Hypertext)的先驅。1948年,美國數學家維納將電子計算機應用在圖書館項目中。1978年,美國圖書館學家蘭卡斯特發(fā)表了《走向無紙的時代》一書,書中描述了電子圖書館的面貌和前景。1979年,英國不列顛圖書館館員哈利正式提出了“虛擬圖書館”的概念。1988年,美國科學家基金會的伍爾夫在國際合作白皮書中,正式揭示了數字圖書館的發(fā)展面貌,給予了數字圖書館一個明確的定義。從此,世界各發(fā)達國家紛紛投入大量的研發(fā)資金,針對本國的閱讀情況實施數字圖書館建設,例如美國的存取創(chuàng)新計劃、法國的數字圖書館項目、日本的關西圖書館計劃、韓國的數字圖書館計劃,等等。
而在我國,1995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就率先開始了數字圖書館的建設。1997年,北京圖書館、中山圖書館等七家單位開創(chuàng)了“中國實驗型數字圖書館(CPDIP)項目”,這標志著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一大突破。在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之后,2002年4月,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建設啟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大型中文數字圖書館已經達到數百家,包括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等,實現了數字閱讀的大規(guī)模覆蓋。數字化的發(fā)展也為大眾閱讀指明了新的方向。數字閱讀已經成為人們再熟悉不過的生活技能,以高科技產品所構建的閱讀環(huán)境越來越全面。圖書館傳統信息傳播時代已經結束,隨之而來的數字化閱讀對未來圖書館的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數字閱讀對建設未來圖書館的優(yōu)勢
在未來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了解數字化閱讀的優(yōu)勢能夠幫助圖書館實現科學發(fā)展。數字閱讀的優(yōu)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成本而言,利用CD、U盤、移動硬盤等可移動磁盤,借助于磁盤和光盤的“閃電存儲”,降低了數字閱讀信息加工、存儲的成本。
第二,從圖書信息存儲的容量而言,一張紙的容量極其有限,而利用電子磁盤能夠容納海量的書本信息。例如,一個容量為2T的磁盤在存儲空間上能夠容納10萬本100萬字的純文字書籍。這是紙質圖書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
第三,從消耗的森林資源及環(huán)保而言,隨著數字閱讀的普及,紙質圖書、期刊、報紙的用紙量直線下降,節(jié)約了更多的森林資源,也減少了造紙過程中產生的油墨、污水的污染,真正實現了“低碳環(huán)保”。
第四,從對孤本、古籍的保存而言,對于一些歷史傳承下來的孤本、古籍原件,利用數字閱讀的形式既能讓更多的讀者去閱讀它,又便于圖書原件的長久保存。
第五,圖書館因為空間、地域的限制,使受服務的人數受到了限制,利用數字圖書館不僅不受空間的限制,而且允許讀者跨時間、跨地域實施信息存儲、便捷地獲取信息資源,從而拓展了資源共享化的深度與廣度,讓更多的用戶收益。
三、數字閱讀與建設未來圖書館所面臨的問題
盡管普及數字閱讀將成為未來圖書館的工作重心,但是當前圖書館在數字閱讀業(yè)務與服務模式構建中,面臨著資源缺乏、版權不清晰、用戶體驗效果不好、擁躉不多、系統支持不夠、無法與商業(yè)閱讀競爭等問題,需要廣大圖書館工作者予以解決。具體問題如下:
(一)資源不足,數字資源的配置與結構不太合理。在數字資源的結構上,國內一些數字圖書館還缺乏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的建設。在設計、數字化資源加工、文本資料整理、資源服務操作等方面,缺乏統一的規(guī)范標準,導致數字圖書館面臨著數據庫和電子出版物不兼容的問題。在系統操作上,也難以實現信息優(yōu)化和資源共享。一方面,隨著網絡電子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數字閱讀對圖書館的數據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從目前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狀況來看,國內大多數圖書館都沒有形成系統的完整的數據庫。尤其是在特色數據資源庫的建設上,尚需加大建設力度。以南京醫(yī)科大學圖書館為例,就學科類型而言,該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建設偏重于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物醫(yī)學文獻資源建設,隨著學科建設的發(fā)展變化,逐漸開始人文社科類的文獻資源建設。在數據庫類型上,側重于科研型數據庫,對教學數據庫資源的建設不夠重視,本科生對于圖書館的了解局限于館藏資源,附屬醫(yī)院的臨床工作人員對于圖書館的利用同樣不足。另一方面,各類資源之間較難聯通,用戶在查找數字和紙質資源時,需要從多個入口進入,較為煩瑣。endprint
有的高校圖書館訂購的數據庫資源需要通過IP地址限定在學校的校園網內使用,在校外無法直接查閱全文,這就限制了用戶對于數字資源的使用。同時有的高校圖書館自建的數據庫較少,購買的數據庫較多,受經費的限制,購買的數據庫有的不完整。
(二)版權問題不清晰。數字圖書館的開放性決定了信息組成形式的具體表現。數字閱讀資源能夠實現便捷的復制、下載,因此導致版權保護的主體、權益的使用較為復雜。特別是在數字閱讀的時代背景下,對于圖書館環(huán)境中的版權界定問題已經成為一項重要任務。首先,受電子信息技術的影響,相關書籍版權保護的主體、權利的使用變得異常復雜。很多工作人員對版權工作保護機制不太關注。數字圖書館資源的收集和版權保護之間存在著矛盾。其次,書籍版權人的利益和讀者的需求之間難以平衡。
(三)用戶體驗效果欠佳。數字圖書館的服務包括電子期刊借閱、數據庫檢索、資源下載,等等。然而實際利用情況是:
1.由于一些圖書館資金不足、人員信息素質不高,數字閱讀的系統設計不夠人性化、科學化,尤其是二線、三線城市的公共數字圖書館,書籍資源不足,以至于不能滿足大眾需求。
2.數據庫點擊率較低、讀者關注度不高,體驗效果欠佳,使一些帶有公益性質的開放閱讀軟件無法和帶有商業(yè)性質的閱讀軟件相抗衡。在圖書館資源數據庫的有效利用層面上,應用程度還不高。很多讀者沒有熟練掌握數字資源庫的檢索技能。
3.在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建設上,很多圖書館的宣傳力度不夠。廣大讀者、社會群體對特色資源庫的建設情況、共享程度不夠了解。而就資源庫的利用率而言,共享范圍較窄、共享技術不足。還有一些圖書機構無法就專題特色庫進行原文傳遞、實時翻譯等。
由此可見,在數字閱讀事業(yè)的推進中,除了需要完善的技術支持,還要具備先進的設備支撐和技術維護。然而現階段,數字圖書館的構建中所需要的網絡技術支持并不全面。圖書館工作者對數字閱讀的技術熟識度不夠。一方面,網絡共享存在一定障礙;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不夠成熟,單從電子閱讀設備而言,不同的終端設備之間不兼容,嚴重阻礙了數字閱讀事業(yè)的發(fā)展。
四、數字閱讀促進建設未來圖書館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法律規(guī)章,增進閱讀版權保護機制。首先,圖書館管理者要立足現實情況,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從版權法律建設的角度在版權人和讀者之間尋找平衡點。通過市場經濟的調控作用,充分發(fā)揮數字閱讀的經濟效益,使版權人的創(chuàng)造熱情不減,讀者的閱讀興趣較高。在原創(chuàng)的基礎上,建立文化和商業(yè)共同發(fā)展的數字閱讀內容制造方式。要嚴格遵循《著作權法》等法律規(guī)章,嚴格依照法律條文建設數字閱讀資源庫。對于禁止隨意下載和復制書籍文本給予技術支持和維護。不經過版權人授權的作品或是未向版權人支付稿酬的作品,不予以公開發(fā)布。進一步強化落實版權集體管理制度。除了完善圖書館行業(yè)規(guī)章和法規(guī)之外,還要深入研發(fā)未來數字圖書館的版權保護技術。通過防火墻、數據加密、水印覆蓋等手段,保護版權人的合法權益。并且要在數字化資源庫的維護上,定期進行技術檢測,確保數字閱讀機制更加規(guī)范健全。
(二)完善數字資源結構,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在數字閱讀的環(huán)境下,圖書館工作者要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要把數字閱讀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去。尤其是對當前閱讀事業(yè)面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對電子閱讀器、手持閱讀客戶終端進行技術研發(fā),將圖書館館內資源和多樣APP客戶終端結合在一起,利用高新技術,對數字閱讀設備和資源的融合進行深入的研究。
例如,為了進一步滿足讀者的需求,上海圖書館對讀者提供了“手持式電子圖書閱讀器”的服務。在借閱期限內,讀者能夠利用這臺電子圖書閱讀器,輕松閱讀多地區(qū)數字圖書館的報紙、書籍,還能夠利用無線網絡功能,在網絡上進行適時借閱。這樣一來,用戶既不用購買閱讀手持終端,也無須花費更多金錢,就能獲得更多的閱讀體驗。而且,這種手持電子閱讀終端能夠有效防止用戶接觸到不良的信息,使閱讀模式更加多樣化、閱讀感受更加豐富。
(三)確立閱讀標準,建立統一的資源保障。2010年,全國數字圖書館建設服務聯席會議發(fā)布了《數字圖書館服務政策》,其中提出:在圖書館未來的發(fā)展中,要實施閱讀標準化管理,改變圖書館各自為政的局面,提高信息共享的技術條件,使統一資源保障成為增強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手段。因此,圖書館工作者要通過“圖書漂流”“作者讀者見面會”等形式,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并通過編制聯合目錄、建立圖書聯網等形式,對信息資源實現優(yōu)化和共享。在圖書館資源建設的過程中,還要注重閱讀標準的建立,避免信息資源中出現不符合建設標準的情況。除此之外,圖書館工作者還要借鑒發(fā)達國家的數字資源建設經驗,在資源融合、資源標識、書刊查詢、借閱規(guī)則等方面,制定嚴謹、科學、統一的監(jiān)管條例。
例如,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在工作機制上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圖書館管理部門結合自動化系統,使讀者逐步脫離了傳統的書庫。在數字化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能夠在網絡檢索中獲得幾乎所有的書籍內容。同時,人性化的瀏覽書目使訪問者不用去面對復雜的編目系統。他們只需輸入他們想要的書名、關鍵詞,就能夠利用數字化技術,自動檢索書籍信息,對電子閱讀資源進行全面的獲取和傳送。
數字化技術的使用無疑節(jié)省了圖書館相當多的空間。而更多的空間則意味著圖書館工作者、讀者都能夠有效地拓展數字閱讀。因此,廣大圖書館工作者要立足社交媒體和服務網絡,在未來圖書館的發(fā)展方向上保持“先進化”和“智能化”;締造一個便捷的信息反饋平臺,引導廣大用戶更好地利用數字化閱讀,充實自己的生活。
(四)發(fā)揮服務功能,加強數字閱讀引導。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之下,圖書館工作者要從自身素質上做起,一方面當好信息管理員,建立系統的網絡導航系統,有針對性地開展網絡資源的收集和篩選。另一方面,要通過良好的服務態(tài)度,為讀者提供一個積極、健康的資源體系,要保證信息內容準確、更新及時,并對檢索網站的權威性和精確性進行強化。endprint
例如,聘請知名專家和學科帶頭人組成“讀者代表”,通過電子郵箱、QQ等形式征求“讀者代表”的意見,以發(fā)放“調查問卷”等手段,調查不同層次、不同階段讀者的閱讀偏好。同時,要結合專家學者的意見去建設數字資源。確保資源信息精準完善;高校圖書館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推薦各類學習參考資料。要從基礎設施建設、資源數字化構建、資源服務系統三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整合。
在數字信息傳播過程中,要利用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通過微信、微博、微電影等閱讀推廣策略,增加圖書館閱讀服務的范圍和內容。這也要求廣大公共圖書館館員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創(chuàng)新拼搏的精神,緊跟數字時代的發(fā)展浪潮,進一步增進未來圖書館的理念規(guī)劃,提升數字閱讀的質量。
綜上所述,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我國網民規(guī)模和網絡使用率得到穩(wěn)步提升,同時也造就了大批的數字圖書的忠實讀者。數字出版物的檢索途徑較多,它將個性化、定制化的閱讀呈現給讀者,在打破人們視覺信息獲取方式的同時,使讀者的閱讀體驗更為獨特,倍受當代年輕人的喜愛。因此,為了促進數字閱讀對未來圖書館的建設,廣大圖書館工作者要立足當代閱讀情況,積極作為,在夯實圖書館標準化建設的基礎上,做好各項數字化閱讀管理工作,逐步實現館藏資源網絡化、信息存儲自由化、信息資源共享化的發(fā)展目標,為未來圖書館的建設提供助力和幫扶。
【參考文獻】
[1]鄧佩珍.網絡閱讀的發(fā)展與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發(fā)展趨勢[J].圖書館論壇,2009(1)
[2]張成林,姚依民.數字閱讀與未來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1(29)
[3]何艷.經典閱讀與數字閱讀[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2(1)
[4]王冰.經典閱讀與圖書館[J].科技文獻信息管理,2013(3)
[5]王云峰,朱萌紓,馮振卿.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思考[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6]徐麗.經典閱讀在圖書館[J].甘肅科技,2014(11)
[7]王靜,李桂華.我國青少年閱讀傾向研究綜述及其展望[J].圖書館,2012(4)
【作者簡介】陳越華(1965— ),女,廣西師范學院圖書館館員,碩士。
(責編 黎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