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宜敏
【摘 要】本文論述中美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現狀,借鑒CSUF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英語教學方法。
【關鍵詞】思辨能力 英語教學 啟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C-0134-02
長期以來,英語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大技能,但大多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缺乏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筆者于2016年在CSUF(加州州立大學富爾頓分校)學習半年,發(fā)現美國大學把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每門課程中。學校除了給我們上專門的思辨能力的課程,還安排了兩周的時間,去旁聽語言類的課程。筆者旁聽的課程有閱讀、寫作、初級漢語、商務漢語、商務閱讀和詞匯、批判性閱讀和批判性思維、美國歷史等。美國教師會設計各種活動讓學生分析、綜合、比較、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我們把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到英語教學,將能夠培養(yǎng)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一、中美思辨能力研究現狀
(一)中國對思辨能力的研究
我國對思辨能力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幾年,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林崇德提出了思維的三棱結構。文秋芳以雙維結構模型為基本框架,提出了層級模型。孫有中提出從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測試方法、教材編寫和師資發(fā)展等方面進行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范能維探索將思辨能力的邏輯推理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綜合評價能力、實踐能力等各項子能力培養(yǎng)分別融入語言技能類、語言知識類、語言應用類、文化素養(yǎng)類課程模塊及實踐模塊教學。
(二)美國對思辨能力的研究
總體來說,美國對思辨能力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三方面。定義研究,不同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思辨能力進行了闡釋,比較著名的是特爾斐項目組。特爾斐項目組認為思辨能力是有目的、能對判斷做出自我調整的、人類的認知過程。量具研究,比較著名的量具有華生-格萊澤批判性思維測量表、康奈爾思辨能力測試和加利福尼亞思辨傾向問卷等。教學研究,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常見方法有四種:一般教學法、融入式教學法、沉浸式教學法、混合式教學法。
二、CSUF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啟發(fā)誘導式教學
啟發(fā)誘導式教學不同于“填鴨式”教學,教師巧妙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發(fā)言,與學生產生交流和互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刺激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講解美國情人節(jié)這個主題時,教師首先播放關于情人節(jié)的視頻,接著播放關于愛情的動畫短片。這些視頻和短片都是教師精心挑選的,其中有一些是我們熟悉的,這些視頻和短片的播放讓我們了解到了不同的愛情故事,對我們頗有啟發(fā)性。接下來教師發(fā)給每位同學一份禮物:紙盒、糖果、卡片、鉛筆、一盒糖。最特別的是這盒糖,因為每顆糖上面都印有一個不同的單詞。教師把全班分成五組,要求每組用至少五顆糖來編一個愛情故事。然后把故事寫在卡片上,選一名代表上臺讀給大家聽。五名代表讀得繪聲繪色,有的故事寫得非常感人,有的故事非常好笑,有的故事則很浪漫。在輕松愉快的準備和表演過程中,大家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師提問是啟發(fā)誘導式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式。利用Bloom的分類法可以幫助教師提出高級問題。Bloom 把思辨能力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新六個等級。我們以龜兔賽跑的故事為例。美國教師會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針對這個故事提出五個問題。通常大家喜歡提的問題是:誰贏了比賽?你能復述一下故事嗎?為什么烏龜會贏了比賽?這些問題是思辨能力的低級階段,屬于記憶和理解。教師會引導學生提出更高級的問題,例如:你會給兔子什么建議?(應用能力)你喜歡哪種動物,兔子還是烏龜?為什么?(分析能力)如果兔子沒睡覺,故事會是什么結果呢?你能重新編一個故事嗎?(創(chuàng)新能力)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問的問題應該是高級的問題。比如在講到中國元明清三個朝代時,教師在一張卡片上總結各個朝代的發(fā)展時期、頂峰時期和衰敗時期的一般規(guī)律。可以把每個朝代的主要事件寫在一張卡片上,讓學生先了解,學生分組學習。然后讓學生分組對比兩個不同的朝代,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兩個朝代的命運不同。教師提的這個問題就是高級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小組合作學習
根據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我們能記?。郝犙葜v=5%;閱讀=10%;試聽=20%;展示=30%;小組討論=50%;通過動手學習=75%;教別人/立刻運用所學的知識=90%。由此可見小組合作的重要性。比如上美國歷史課的教師,當講到美國聯邦政府時,把全班分成三組(美國的語言課人數一般比較少,大概15-25人),一組是國會成員,一組聯邦法院成員,一組是總統(tǒng)等人員。教師會提出某個歷史問題,假設學生生活在那個時期,他們各自會采取什么措施。上臺表演的學生都非常棒,有些同學的措施比較激進,有些同學措施比較溫和。再比如上商務閱讀和詞匯的課,教師首先讓學生討論課本的問題:CEO 的工資是普通員工的20倍是否合理?怎么給CEO發(fā)工資、補貼、獎金等,發(fā)多少?全班共15人(3人缺席)分成2組,每組6個人。經過小組的談論準備后,全組成員都站到講臺上,每名同學提一個方案。其中一組的回答:CEO 的工資是普通員工的10倍,擁有1%的股權,提供房子,工作20年后房子歸個人。提供車,旅行機票坐頭等艙,每年給2萬元用于商業(yè)活動,每月給6000元的卡,給CEO全家買最好的保險。兩組提出的方案不同,但學生思考問題很全面,都合乎情理,值得互相學習借鑒。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共同參與,集思廣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只是組織、引導和評價,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思想碰撞過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訓練。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endprint
外語視頻資料融聲、光、色于一體,提供生動立體的情景,在學習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圖片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圖片,然后提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讓學生猜測發(fā)生了什么事。教師繼續(xù)追問為什么?培養(yǎng)思辨能力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連續(xù)問數個為什么。例如:
教師:你為什么來美國?
學生:想學好英語。
教師:你為什么想學好英語?
學生:因為我喜歡英語。
教師:為什么喜歡英語?
學生:因為英語重要。
教師:為什么英語重要?
學生:......
美國教師用圖片給我們上了一節(jié)關于生命循環(huán)的課程,讓筆者印象深刻。這是一堂跨學科的課程,他用圖片展示了生命的誕生過程,我們學到了生物學的知識,接著通過一個小練習,讓我們了解到生命各個階段英語的不同表達方法,比如說嬰兒、幼兒、青少年、成年、中年、老年具體的英語表達方法和具體的年齡段。教師還給我們看了視頻,展現了在英國倫敦工人階級出身的孩子和上層階級出生的孩子的生活差異,記者分別在這些孩子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時對他們進行了采訪,展現了他們在各個年齡段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同時展現了富人與窮人共同要面對的問題,比如說父母的離異、失去親人的痛苦等。同學們在觀看視頻時訓練了聽力,同時引發(fā)了對人類面對的很多問題的思考,培養(yǎng)了思辨能力。
(四)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延伸到課外
美國大學的網絡很先進,WIFI覆蓋整個校園,每間教室都可以隨時上網觀看視頻,并且網速很快。所以教師上課沒人帶U盤,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網站,上面放著自己的教學資料,上課前教師只需登錄上去就好,這給教學帶來了很多便利。美國教師把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延伸到課外作業(yè)中,比如有的教師布置的作業(yè)是讓學生上網查找閱讀資料,必須是時事。上課時小組討論:為什么選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學生在篩選文章時做了比較、分析,在概括文章大意時需要記憶、理解和歸納,從而有利于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我們需要在訓練聽、說、讀、寫、譯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技能的獲取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同時進行,這給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首先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同時要轉變教學理念,把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在借鑒美國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同時,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探索適合學生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之路。
【參考文獻】
[1]范能維,王愛琴.國標背景下英語專業(yè)課程模塊設計與思辨能力培養(yǎng)融合的探索[J].外語界,2017(1)
[2]李正栓,李迎新.美國高校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對中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中國外語,2014(6)
[3]林崇德.思維心理學研究的幾點回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4]劉曉民.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構建[J].外語界,2013(5)
[5]樓荷英,寮菲.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關系——定性與定量分析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4)
(責編 丁 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