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周期下如何確保財富安全
馬光遠
黨的十九大報告亮點之一,是提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
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的總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二,中國告別了過去多年短缺經濟的狀況。但是應該看到,隨著老百姓在各方面需求的提升,特別是精神、健康、環(huán)境等方面需求的提升,社會生產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成為當下中國經濟社會面臨的大事。換句話說,過去30多年,中國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而下一個30年,則需要解決“從有到好”的問題。
在這種矛盾的轉換過程中,中國經濟正在發(fā)生劇烈變化:從速度而言,中國經濟正在從超高速增長進入常態(tài)化增長;從經濟基本面而言,中國經濟已經從短缺經濟進入過剩經濟;從經濟發(fā)展目的而言,中國經濟正在從溫飽型經濟轉化為小康經濟,精神層面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從產業(yè)而言,服務業(yè)已經成為第一大產業(yè)。
這一系列的變化意味著,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以“著力解決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fā)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的全新周期。
這個全新的周期,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構建新的經濟體系的描述,可以概括為六大周期:第一是政治新周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第二是增長周期,中國經濟進入常態(tài)化的增長;第三是科技周期,中國正面臨新的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第四是產業(yè)周期,產業(yè)從低端進入全球產業(yè)鏈的中高端;第五是動力周期,創(chuàng)新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第六是財富周期,中產階層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
可見,中國經濟進入新周期,意味著中國經濟內核和“基因”的改變,意味著老百姓需求的變化,意味著經濟增長動力的轉化,更意味著老百姓未來財富機遇的變化。就財富機遇而言,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周期之后,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構建中國現代經濟體系的描述,中國的財富風口其實已經在發(fā)生變化:
其一,隨著房地產基本面的變化,房地產作為最好的投資品的時代已經過去,特別是房地產政策全面回歸居住的民生政策,強調“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圍繞房子的居住屬性構建長效機制,這意味著房子作為最好投資品的時代其實已經過去。
其二,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必須把發(fā)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到實體經濟上”,強調金融風險。這意味著,過去的一些高收益高風險的金融產品將逐漸被清理出市場,防范系統性風險將是新周期下金融市場的主旋律,尋找高收益的金融產品會非常困難。
其三,中國金融周期的回歸。我們看到,隨著金融危機的結束,全球貨幣政策轉折點正在到來,全球主要央行都在收緊貨幣,中國的M2已經連續(xù)四個月增速在兩位數以下,這意味著,貨幣高速增長的時代也已經過去,資產價格包括房地產的價值中樞都會下行。
也就是說,在新周期下,財富和產業(yè)的風口已經變化,中產投資的理念和模式都和過去不同。在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貨幣政策回歸常態(tài),經濟重心回歸實體的情況下。中產階層一方面需要通過適當的資產配置,保衛(wèi)財富;另一方面,在新周期下,確保財富的安全而不是高收益是首要原則,中產階級的財富結構決定了,在防風險的周期下,高收益金融產品對財富的沖擊是最大的。
在中國經濟新周期下,中國的財富風口在轉移,必須忘記舊周期下的財富舊夢,忘記過去,重新尋找新的財富風口。財富安全、個人幸福的關鍵是在新的風口下重新規(guī)劃自己的資產配置方案,取決于主動選擇,取決于周密規(guī)劃,而不是仍然沉迷在過去的財富故事中不能自拔。
經濟學家,現任民建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評論員,學術旨趣主要在宏觀經濟、產業(yè)政策、房地產和民間投資等領域。
財富安全、個人幸福的關鍵是在新的風口下重新規(guī)劃自己的資產配置方案,取決于主動選擇,取決于周密規(guī)劃,而不是仍然沉迷在過去的財富故事中不能自拔。
(責任編輯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