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潔
摘要:文章從注意力的角度淺析將移動互聯(lián)網應用于高校教學環(huán)境中所產生的一些現(xiàn)象,提出引導大學生有效掌控注意力方能發(fā)揮出移動互聯(lián)網對其學習效果的促進作用。故而建議將“有事能做、有事想做、有事必做”作為教師教學設計時的一個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大學生;移動互聯(lián)網;學習注意力
作為高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得將大學生所關注的、所需要的放于心間,這是老生常談,但不可不談,因為他們經歷的是一個變化成長過程。觀察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日常行為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樂于使用智能手機,甚至在課堂之上。一些學生利用手機查找與課堂內容相關的信息,一些在與他人“無聲”地互動聊天,還有一些則是在看視頻、讀小說、玩游戲等。上述現(xiàn)象雖未必現(xiàn)于每個課堂,但對廣大教師而言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是“堵”,讓手機消失于課堂?還是“疏”,讓手機服務于課堂?答案顯而易見,既然他們經常使用,何不利用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服務于教學呢?這是時代趨勢使然。
一、移動互聯(lián)網與注意力
通過移動設備所搭載的互聯(lián)網平臺,使用者只要進行點擊、輸入、搜索等簡單操作,就能將海量文圖類、音視頻類信息任意切換,大幅提高了準確獲取所需知識的時效性。鑒于它對教學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很多高校嘗試投入優(yōu)質師資力量建設在線課程并加以推廣,鼓勵學生利用隨身攜帶的移動終端體驗在線課程,為其學習創(chuàng)下了“只要愿意,隨時隨地皆可”的便利條件,希望他們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經過一段時間實踐,的確一部分學生通過在線課程,將課堂參與延伸至各所重點高校、各位知名學者的講座之中,廣泛涉獵資源,鍛煉了自主學習能力。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短暫接觸在線課程后,并未主動發(fā)掘其中資源、增進他們對課程的理解。綜而觀之,學生的總體表現(xiàn)依然是有學得好的,學得一般的,以及怎么學都學不進的。如此看來,好的教學效果并非單純出自教學工具、教學模式的革新。學生獲取知識的時效提高了,并不意味著他們掌握知識的效率也隨之提高。倘若僅僅看到移動終端的優(yōu)勢所在,忽略了它的不良影響、未采取應對措施,那么結果只會事與愿違。
怎樣做能趨利避害?待考慮的因素自然很多,但對于其中之一即學生注意力的認識不得不提前理清,因為它關乎學習行為是否發(fā)生?;蛟S有人會質疑:不是學習興趣關乎學習行為的產生嗎?是的,興趣亦是促發(fā)行為的因素之一,它與注意力相輔相成,有不同分工。興趣負責釋放出主觀意愿,而注意力負責施展出主觀行為或能力。只因本文重心不在前者,所以對它沒有深入討論下去。那么什么是注意力呢?據(jù)漢典上解釋,注意力是指關注某一事物的精神力量。又據(jù)Merriam-Webster字典,注意力是指將頭腦用于仔細思考、傾聽或觀看某人、某事的行為、狀態(tài)或力量,以便能夠對其采取行動。而認知心理學領域有學者(Levitin)指出注意力是對所選信息或頭腦活動認真思考的能力。另外,Tsotsos等研究人員(2018)認為,運用注意力是頭腦控制、調節(jié)信息處理的過程。由此看來,如果說興趣影響了行為發(fā)生的方向,注意力則影響了行為發(fā)生的質量。倘若缺乏注意力,頭腦怎會經歷仔細思考、處理信息的過程,又怎會采取相應的行動呢?同理,學生在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中未對學習信息給予充分注意力,學習行為的效果當然會大打折扣,這也印證了前面描述的現(xiàn)象——學校向所有學生開放在線課程平臺,學生的表現(xiàn)卻各不相同。就像國外一篇文章“Class, Can I Have Your Attention?”中提到,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事物競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使其集中于某點也就更難了。所以留住學生的注意力是促其學習的前提,應避免他們在學習期間,把學習工具變成娛樂工具,反而分散了對學習關注的精力。
總之,產生注意力的基本要素有頭腦與刺激源。頭腦由學生自主,是內因;教師可做的是采集呈現(xiàn)刺激源,屬外因?!敖獭薄皩W”實際上是外因透過內因發(fā)揮作用的過程,欲使學生在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中能掌控注意力且有效投入到課業(yè)學習中,得看教師如何設計那些刺激源了。
二、對學習注意力的培養(yǎng)
需要指出的是,教師設計刺激源即開發(fā)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的教學應用不在于取代課堂教學,而是對于后者的有效補充。因此相較于“聽老師講”的傳統(tǒng)學習模式,建議新模式側重于“做”,以“有事能做、有事想做、有事必做”為參照進行教學設計,彌補學生個體自主學習的不足。這里的“事”指學習任務也就是用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刺激源。
(一)“有事能做”強調所設計的任務須是學生頭腦有能力處理的,符合他們認知發(fā)展進程的。如果學生頭腦無法應對刺激源,產生不了注意力,學習行為的發(fā)生無從談起。比如在學生各種不學習的理由之中,“不會”就是其中之一。當與課程相關的刺激源不起作用時,學生坐那干什么呢?他們的關注自然會轉移至其它刺激源。所以說,教師得清楚學生對于目標領域的已知與未知,進而確定承上啟下的位置,由“能”向“不能”循序漸進,助其逐步擴大“能”的邊際。另外,既然學習任務是要依托于智能終端完成的,那么它還得在移動設備上具有可操作性。以手機為例,如果布置學生在手掌般大小的屏幕上閱讀長篇文獻,該設計顯然是不合適的。
(二)“有事想做”強調所設計的任務得滿足學生需求,刺激出他們主動思考處理的意識活動。若非自愿,無論面對質量多高、多豐富的學習資源,他們的大腦還是會放棄掌控相關信息,更別指望下一步行為的發(fā)生了(Tsotsos)。相比被動學習,一部分學生寧愿捧著手機玩游戲,問之為何,他們的回答大都是“想贏”。“想贏”的意識其實就是希望獲得成就感。受這種需求的驅動,不斷投入精力想方設法、過關斬將。與其羨慕游戲輕易吸引了他們的注意,教師不妨借鑒游戲的設計思路,結合馬斯諾的需求理論,對學習任務進行反思:這樣設計能滿足學生情感、尊重、自我實現(xiàn)等方面的需求嗎?滿足的是哪方面的需求呢?通過自檢,以需求為磁石,設計出能吸引他們注意力的學習任務。
(三)“有事必做”強調要指明學生應完成的學習任務。一方面學習不如娛樂輕松,按上述兩點放任學生對待學習任務能做就做、想做就做嗎?有無可能出現(xiàn)“能而不想”的情況呢?另一方面也許學生清楚個人需求但未見得了解社會對他們的需求,畢竟缺乏實踐的積累,因此大學階段還是需要教師從旁協(xié)助,認清學習任務的意義。但是教師勿將“指明”變成“迫使”。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目標,而后者在上一點中已經提及,是在消磨關注意愿。所以為避免被動學習的情況出現(xiàn),教師在設計必做之事時, 指明的“必做”得有成就學生的積極意義,而非枯燥乏味抑或只是簡單重復,畢竟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要想收索答案、復制粘貼,應付了事,太容易了。
簡言之,為了培養(yǎng)學習注意力,將上述三點相結合,設計出學生“能做、想做且必做”的學習任務,將保障刺激源作用于學習者頭腦的有效性。
三、結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如不受時空的限制,方便高效地向大學生提供各類資源等)、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可以留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關心的不應僅僅停留在學習知識層面,更應在乎他們的身心是否健康成長。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長時間盯著像手機這樣的移動設備,不良的用眼習慣終將影響視力,對眼睛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教師設計在線學習任務時,不妨再謹慎些,把用眼時長一并納入到考慮之中,力求營造一個真正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Daniel J. Levitin.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M]. MIT Press, 2002: 394.
[2]John K. Tsotsos, Iuliia Kotseruba, Amir Rasouli, Markus D. Solbach. Visual Attention and Its Intimate Links to Spatial Cognition [J/OL]. Cognitive Processing. https://doi.org/10.1007/s10339-018-0881-6, 2018.
[3]Class, Can I Have Your Attention? [EB/OL]. Steelcase. https://www.steelcase.com/asia-en/research/articles/class-can-i-have-your-attention/,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