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塑
夢醒回時,月色似絲綢滑上窗檐,頭一偏,卻總可以觸碰到枕邊堆疊的書頁,恍惚之中聞到那紙的暗香和略帶陳腐的甜味,心中不由得安然許多,翻身睡去,亦更是香甜。曾悲憫那些以竹為簡,卻又滿懷憧憬書香之心的古人們,但轉(zhuǎn)念一想,古人自有其一番情懷,蘭亭之上,讀史流觴,此樂何極。故不再煩憂,操閑筆閑墨,記書,亦記人情世故,記許許多多人和書的靈魂游戲。
在我卑淺的閱歷里,讀書是最無局限,而又最有局限的。何處不可讀書,在飛懸的瀑布下,在草蟲的伴奏里,在幽長而又幽長的雨巷間。只要有一點點光亮,閱讀就不會停止。上海的老人們在略略晃蕩的地鐵里讀書,老花鏡后的灼灼眼神在莎翁與馬爾克斯之間游走,便成一趣。而讀書也要講些規(guī)矩,直面滿桌人間煙火,油水氤氳,此時兩三章梁實秋、汪曾祺之文,便成一道開胃菜。腹中空虛時切不可捻開看一二頁,其細(xì)膩之筆法使人心中爪撓,猴急不止。旅途中,包中總要帶些書,衛(wèi)斯理的小說,厚厚一本,起承轉(zhuǎn)合、探覓線索之間,不知已到異國他鄉(xiāng)。而一身倦憊,下榻酒店,夜闌人靜之后,需要一本詩選來迎合那似有似無的鄉(xiāng)愁。幾篇輒止,次日再出游,山路兩側(cè),花瓣中似乎也寫了詩,而花香成詩,更為妙絕。
一本好書,值得我苦苦找尋。密友曾借我一本書,記得是北島的《城門開》,封頁是糙劣紅紙,刻意營造的那一份肅穆和端嚴(yán)。輕讀幾頁,其中燈影迷迭,歷史在塵煙中回現(xiàn),不知不覺已漸入佳境。無奈歸期將至,雖極不舍,只得作罷。心中卻依舊掛念那暗紅色的面皮。我在每一個書店書屋,在一排排漆木書架上,目光在紅色上找尋飄忽。一次又一次失落,直到我激動地拿到此書。若不是之前的執(zhí)拗和不棄,這書不會成為案前的珍寶,其意境亦成《廣陵散》。
我是一個學(xué)生,而學(xué)生是很“饞”的。饞的并不只是美食,而更是好書。每個星期日,學(xué)校給我們一個下午的休息時間。無處可去,便邀上好友,直奔圖書館。這里的書都有些陳舊,有時卻可以尋覓到一些珍本。各自找了書,坐在一張桌子旁,邊看邊交流??赐暌槐荆瑩Q!你的換我的,我的換你的,若是好書,則會遭到大家爭搶。一次,一個朋友翻出來一本《馬可波羅行紀(jì)》,傳來傳去,自己倒落個兩手空空,茫然地念叨著:“我的書呢?我的書呢?”便是有些可憐的了。
隱約記得進初中的前一天晚上,月照無眠,心中等待那個激動而又迷惑的時刻。我從床上一躍而起,拉開早已準(zhǔn)備好的書包,塞入幾本最為貪戀的書,又翻身上床,一夜無夢,直至天亮。
書不僅是一本書,書可能是歷史,是詩意,是禪理。讀李賀以一帶吳鉤,讀李清照以抬嗅青梅,讀李白以直濟滄海。書林之中,讀一家以獨辟幽徑,讀百家以通達(dá)天下。其中之選擇,便是生活中所可以尋覓到的那一絲的哲學(xué)。
(指導(dǎo)教師 黃忠、朱慈涵)
點評
這是一篇飽蘸感情的散文,字里行間流露出了作者讀書時無窮的享受。文章亮點鮮明:其一,意境優(yōu)美,情真意切。開篇帶讀者進入了一個彌漫著書香的情景,接下來對“讀書是最無局限,而又最有局限的”描寫也充滿了詩情畫意,同學(xué)們搶讀《馬可波羅行紀(jì)》的場面更是形象有趣。其二,語言講究,表現(xiàn)力強。作者善于遣詞造句,諸如“月色似絲綢滑上窗檐”等語句將無形的月色寫得立體可感,十分細(xì)膩;句式靈活,節(jié)奏明快,譬如“看完一本,換”“我的書呢?我的書呢?”極具感染力。
(點評教師 徐?。〆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