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杉
這 個話題,我們用一個段子開始吧,看看日期,從記者節(jié)那天的11·8,到接下來的11·9和11·10,稍加解讀便應了那句老話,“防火防盜防記者”。這話是過去一些地方官員對輿論監(jiān)督記者的錯誤心態(tài),然而,現(xiàn)實中個別記者趨炎附勢、胡作非為,還真是不得不防,他們勾搭上一些壞官員,怕是要“坑黨坑國坑人民”了。
“地下組織部長”栽了!
前些日子《財新周刊》報道了馬順龍的“光輝”歲月,作為《甘肅日報》武威記者站站長,他保持著史上最長的駐站時間,從1984年至今已有33年。事實上2012年他已到齡退休,可就是不騰辦公室,新來的記者只好被派往別處。
另一個驚人信息是,馬順龍的資產(chǎn)近億。他開的茶屋在武威市大有名氣,走的是高端路線,酒是茅臺,煙是中華,消費一次沒有五六千上萬元下不來。這里成為了他“辦事”的重要地點。據(jù)報道,有武威“地下組織部長”之稱的馬順龍干預人事工作幫人跑官,已經(jīng)有數(shù)十人協(xié)助調查,此外他還時常參與擺平各種訴訟。
馬順龍還有個諢名“馬三爺”,因為“書記老大,市長老二,他老三”。武威當?shù)赜浾咄嘎叮芯?、委、辦的頭頭到市委書記辦公室匯報工作,都要先敲門,書記同意后才能進入,只有馬順龍從不敲門,向來都是徑直而入,書記去哪里都帶著他。武威市所轄區(qū)縣開“兩會”,包括武威市的一些重要會議,都要請馬順龍,而他就和黨委、政府領導坐在主席臺。
就像是一個模板套出來的,已經(jīng)落馬的全國政協(xié)原副主席蘇榮身邊也有一名壞記者——《中國經(jīng)濟時報》江西記者站原站長郭海。蘇榮在江西省委書記任上,到地方調研,郭海都會陪同,甚至在地市黨報的報道文章中,郭海的名字都排在陪同調研的廳級干部之列。
《蘇榮案警示錄》中還提到,郭海和于麗芳(蘇榮妻子)熟稔后,經(jīng)常插手人事安排,被稱為“地下組織部長”。比馬順龍更“霸氣”的是,郭海的“交易”場所,就是記者站的辦公地點。一名與郭海相熟的人士這樣形容,蘇榮在任時,郭海的聆江花園異常熱鬧,弄得跟會所一樣,高朋滿座,往來各色人物,于麗芳偶爾也會光臨。
要說插手組織工作更明目張膽的,可以回溯到本世紀初的一個事。湖南省《婁底日報》政法記者伍新勇,當時有傳言說“伍新勇說哪個動,哪個就得動”,不是唬人的。
高中輟學后,在供銷社做采購、推銷的伍新勇卻能調入婁底日報社政治新聞部任記者,這本就讓人眼鏡跌碎,時任婁底日報社一名副總編輯曾極力反對伍新勇進入黨報。
“你不要我進來,我現(xiàn)在要調你出去?!蔽樾掠逻M報社后對自己的領導說。
更讓人驚詫的是,兩個多月后,那名副總編輯真被調走,他曾去分管黨群工作的某副書記家探問,該書記只是拍拍他肩膀說好好工作,不要東想西想。
跟得多緊,跌得多重
個別記者們之所以這么猖狂,關鍵是“背后有人”,靠山之所以攀得上去,靠的是人的手段和活絡。熟悉馬順龍的人說,他“性格外向,很能講段子”,善于搞關系,尤其是和領導的關系。
多名《甘肅日報》老記者回憶,1990年代中期,“馬三爺”大名已在報社盡人皆知,“因為搞發(fā)行、拉廣告得力,頗得報社領導歡心。他是大家飯桌上的話題,很多人很羨慕?!?/p>
郭海在這方面同樣不遜色,一名郭海的前同事透露,他經(jīng)營關系的能力很強,在蘇榮主政江西時,只要打個電話,隨便可以叫一桌廳級干部坐在一起吃飯。就連他去采個風,都有當?shù)氐氖形N?、縣長、縣委副書記陪同。
此外,這些人能成為官員身邊的“御用記者”,也是有水平的,“吹拉彈唱”的本事不在話下。先說馬順龍,有天他的車在市委大院沒有按規(guī)定???,趕上了當時新上任的市委書記脾氣火爆,抄起磚頭就砸了過去。馬順龍發(fā)現(xiàn)車被砸,還和書記大吵一架。
馬順龍很聰明,稿件繼續(xù)寫,狂贊繼續(xù)點。書記看到了,就摒棄前嫌,不管檢查工作、下鄉(xiāng),不帶秘書都要帶著他。這事又為馬順龍?zhí)峁┝硕巫铀夭模何液蜁洿蛄艘患?,結果打成了哥們。
再說郭海。2008年3月,蘇榮首次以江西省委書記的身份參加全國兩會,郭海的報道《為了那“一湖清水”》就緊跟著面世,為建立環(huán)鄱陽湖生態(tài)經(jīng)濟試驗區(qū)獻上五星好評。
這篇報道很對蘇榮的胃口,在他來到江西約半年后,郭海有了專訪蘇榮的機會,三個月后,郭海撰寫的《蘇榮:生態(tài)書記三訪鄱陽湖》見報。之后,每逢蘇榮有施政新舉措或重要調研時,郭海都會寫稿為他點贊。同時,郭海在《中國經(jīng)濟時報》發(fā)表過的一些文章,江西省市級黨報都會在重要版面全文轉載。
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2014年6月,蘇榮落馬被查。沒過幾個月,郭海也被帶走了。
至于伍新勇,就顯得非常下三路了。作為記者,他卻因詐騙、挪用公款、非法持有槍支被判有期徒刑19年,足見其手段之惡劣,知情者說,伍新勇之所以“神通廣大”,是因為使用了一些超常規(guī)手段。
舉個例子,伍新勇曾把一些官員帶到他的按摩店里,叮囑賣淫女設法留下證據(jù),然后編上號——張三、李四,以此達到控制官員的目的。
與官員打交道,首要立身正
那么在一些官員心中,記者又是什么樣呢?新華社內蒙古分社記者張麗娜曾撰文說,惹不起,躲不開;既得防,又得用;不能遠,不能近;能成事,也壞事……這些官員對待記者的態(tài)度,固然與極少數(shù)媒體人素質欠佳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某些官員的錯誤定位,需要時奉為上賓,不需要時如避瘟神。
記者是記錄者,官員是施政者,兩者有交集,但不可有勾兌;兩者有合作,但不可合污。從馬順龍、郭海等的教訓可以看到,常與官員打交道的記者,切不可狐假虎威、仗勢謀利,更不能對官員產(chǎn)生人身依附,“傍官員”的結果,極有可能是“樹倒猢猻散”,將自己推向萬丈深淵。
作為記者,立身要正,在任何時間、地點保持職業(yè)精神、職業(yè)素養(yǎng)是毋庸置疑的。常與官員打交道的記者在工作中,也要保持客觀理性的獨立性,不能被牽著鼻子走。
幾年前,一名資深記者到東部某縣采訪,該縣主要領導陪同,一路向其介紹創(chuàng)新工作,又熱情地介紹他去采訪其他干部,采訪了一大圈,他感到工作很扎實,就沒理會在坊間聽到的一些群眾“嗤之以鼻”的聲音,寫了一篇洋洋灑灑、贊譽有加的稿子發(fā)在報上。幾個月后,主要領導接受審查,這名記者介紹的“創(chuàng)新”被批為面子工程,擾民工程,這名記者在業(yè)界的聲譽也大打折扣。
《南方周末》記者褚朝新就認為,在當前的政治環(huán)境下,記者與官員“(即使)不能成為朋友,但與官員的交往卻不能不繼續(xù)。交往中,過于功利、急于求成,也會適得其反。讓他們認識你、了解你,而你也不張揚,等他們想找地方發(fā)聲時,會首選你?!?/p>
好的記者也是專家,他們利用接觸面廣,了解政策落地情況的優(yōu)勢,向官員提出合理的意見建議甚至影響決策,這或許是新聞人最高的價值追求之一。
當年,多地記者寫出專題調研顯示,根據(jù)當?shù)厍闆r看,“包產(chǎn)到戶”是與我國農(nóng)村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chǎn)關系,受到農(nóng)民歡迎、中央領導認可,這實際上就是在獻計獻策。另外,在廣受關注的呼格案中,正是由于新華社記者湯計五篇內參呼吁,引起最高法院重視復查。
筆者有朋友是一名資深記者,長期蹲點民族地區(qū),研究頗深,成為該領域有名的智囊,該省相關方面的治理方略,也參考過其調研成果。這樣的記者,如何不受人尊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