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莉 北京市東城區(qū)和平里第四小學
人文,在實踐與體驗中提升
——六大領域課程之“人文與社會”
文 / 張莉 北京市東城區(qū)和平里第四小學
學?!叭宋呐c社會”課程的主要教育目標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具有社會能力的人。所謂人文素養(yǎng)即做人的基本修養(yǎng),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乃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xiàn)在一個人對自己、他人及社會的認識、態(tài)度和行為準則中。
教育專家說:一個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在小學階段,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初中階段。可見提高少年兒童的人文素養(yǎng)至關重要。我校在“以美育美”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站在全新的教育觀、人才觀的角度,通過“人文與社會”課程的實施,通過多學科的整合,不斷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我校的“人文與社會”課程體系屬于綜合性課程,涉及四大類15門課程(見右上圖)。
我校主要依托東城區(qū)學院制、學區(qū)制改革,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來實施課程。
首先,學生每周五下午來到國際職業(yè)教育學校和平里學區(qū),參加職業(yè)體驗課程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習職業(yè)技能,了解職業(yè)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做人,培養(yǎng)一絲不茍、耐心、專注、堅持、敬業(yè)、注重細節(jié)、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其次,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認識博物館,把博物館變成學生學習的“大課堂”。其三,把社會上有特長的專家請進學校。如國家級工藝美術內(nèi)畫壺大師高東升先生,中國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會員張曉林老師,都成了我校的“編外”教師。
認識博物館(一年級)。北京市的博物館共有78個,每名同學去過幾個?對哪些博物館有了解?這些博物館有哪些各自不同的主題?珍藏著哪些文物?每家博物館、每件文物都有哪些背后的故事、有趣的傳說?參觀博物館要注意哪些禮儀?讓我們一起走進“認識博物館”課程,跟著老師一起賞文物、學知識、聽故事吧。
俄羅斯歷史文化(三年級)。以俄羅斯經(jīng)濟、政治、文化、軍事、教育、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等內(nèi)容為支撐,通過體驗式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了解俄羅斯文化的多元性與共生性,開闊國際視野,培養(yǎng)學生對中俄以及中外文化差異性的理解與包容,初步培養(yǎng)學生世界公民的意識和責任感。
小廚藝(五年級)。什么是烹飪?廚房的用具怎樣用?你會用火嗎?你知道煎、炸、攤、蒸、炒、燒六種烹調方法嗎?烹飪,不僅讓他們學會做幾道菜品,還要了解基本的烹調方法,以及相關的原料知識,適時滲透傳統(tǒng)的飲食禮儀,使學生得到烹飪魅力全方位的體驗。
“粉墨寶貝”小學堂——昆曲啟蒙體驗社(六年級)。你想知道在我國戲曲舞臺上那五色油彩是怎樣畫到臉上的嗎?你想體驗戲曲演員走步、開門、喝水的動作嗎?你想學唱中國最古老的劇種“昆曲”嗎?在“粉墨寶貝”小學堂里,老師將帶領同學了解并體驗昆曲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唱詞雅致,曲調婉轉,伴以細膩傳神的表演,傳承中華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韻風采。
這些課程都由學生自主選擇。當學習的力量從老師和學生的內(nèi)心迸發(fā)出來時,就會奏響和諧的教育樂章,讓每一個人享受生命對生命的尊重,享受人格與人格的平等,享受情感與情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