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熊大人”,哪來“熊孩子”
商場里,一個兩三歲的男孩突然聲嘶力竭地叫起來——“不要!不要!”奶奶在旁邊訓斥:“是你自己不會玩,你還有臉哭!”于是孩子鬧得更厲害。是孩子在玩一個投幣游戲時,遭遇了挫折,鬧起了情緒。
幾分鐘后,孩子哭得透不過氣,一口氣倒過來后,鬧得更厲害,使勁踢游戲機。爺爺看到了周圍人的不滿,臉上愈加掛不住,一聲怒吼:“哭!再哭晚飯你不用吃了!倒了喂狗!”孩子直接躺到地上打起滾來。爺孫倆杠上了,現(xiàn)在似乎不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比賽誰的嗓門高。
這種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帶孩子的老人或者父母束手無策,反而火上澆油的事,越來越司空見慣。每遇此事,一般人都會認為是“熊孩子”在胡鬧,讓大人頭大,而大人管不住孩子,可氣又可憐,卻沒有看到事件背后的本質(zhì)——沒有“熊大人”,哪來“熊孩子”?那孩子的爺爺奶奶當眾訓斥孩子的聲音不知高過孩子哭聲多少分貝。
如果指責“熊孩子”沒有公共意識,不分場合地哭鬧,那作為大人,我們應該先反思自己是不是教給孩子什么叫“公共意識”了,我們自己頭腦里有沒有“公共意識”這根弦。
我們見怪不怪的這些人恐怕是沒有公共意識的:過馬路從不看紅綠燈,湊成一撮就出發(fā)的;讓家里水龍頭滴答水而表不走的;商場里用指甲蓋挨個掐菜的;順走公共衛(wèi)生間里廁紙的;晨練路上把收音機開到最大音量的……這些事,哪個是“熊孩子”能做出來的?可怕的是,“熊孩子”耳濡目染,哭著鬧著轉(zhuǎn)眼就成了“熊大人”。
其實,只要大人腦中有“公共意識”這根弦,公共場合是難見到“熊孩子”的。你可能要說了:“孩子小,規(guī)則意識還沒建立起來,說多少遍不聽啊,真鬧起來怎么辦?”就像文首說到的那個孩子,其實還是有辦法讓他不變成“熊孩子”的,有位家長做出了示范。
在科技館里,一對父子坐在屏幕前玩,寶寶約3歲左右。過了一會兒,爸爸覺得該走了,可寶寶很不情愿,先是扭動身子不讓抱,接著就叫起來,雖然聲音不大,但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還是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
只見爸爸一邊在寶寶耳邊小聲說話,一邊用力抱起他,寶寶大聲喊,扭動身體兩手亂打兩腳亂蹬,爸爸幾乎要抱不住了,他快步走到孩子媽媽身旁說了幾句話,架起哭鬧的寶寶快速地向外走去。這位爸爸全程沒對孩子大聲吼過,沒有任何一句威脅,只是小聲地安撫孩子,與此同時也不任由孩子胡鬧下去,而是把他強行帶走,處理方式溫和有力。
你看,是有辦法的。遇到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我們不要跟孩子比誰嗓門高,而是通過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不管怎樣,我們的哭鬧造成的喧鬧的確影響到了周圍的人,路人沒有義務去容忍寬容我們。如果他人諒解甚至幫助,那我們應該感謝他們。
在人員密集的地方發(fā)生哭鬧,條件允許的話,立馬帶離,尋找獨立空間(比如洗手間、走道等)處理問題。處于密閉環(huán)境(比如飛機、火車、高鐵)可以向周圍的乘客道歉。
(《祝你幸?!ぶ摹?017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