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陳獨秀曾是中國革命史上光芒萬丈的人物,他以職業(yè)革命家的身份,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但在他身后,卻有一個被公眾遺忘的女人,她就是陳獨秀的原配夫人高大眾(高曉嵐)。
高大眾幼年的時候,母親就死去了,父親常年在外,繼母長期虐待她,對她非打即罵,讓她穿布衣、吃粗糧、干重體力活,拿她當丫環(huán)使喚。在教育方面,因為父親秉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所以也沒有教她讀書寫字,這樣長大以后,她就成了一個目不識丁的傳統(tǒng)的舊式女子。雖然如此,但她無疑是個賢妻良母型的女子,身上具有勤勞樸素的優(yōu)點,她的侄媳婦鄔蘭芳回憶說:“她個子很高,總是穿著長長的大襟褂子,老藍布的或是由洋藍布做的,長褲的褲管用小繩子扎緊著,是一雙小腳。我沒有看見她穿過鮮艷的衣服?!?/p>
陳獨秀17歲那年,參加科舉考試,結(jié)果中了秀才,且被錄為第一名,這在當?shù)匾鹆宿Z動,街坊四鄰都認為陳獨秀的前途不可限量,將來一定是舉人、進士,或者狀元。因此,一些大戶人家就相中了他,爭先恐后地托媒人上門提親,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陳獨秀。在這些人家中,有一個叫高登科的人,就是高大眾的父親,時任安慶府統(tǒng)領(lǐng),他也看好陳獨秀,想讓陳獨秀做自己的乘龍快婿,便也托人前往說親。陳獨秀的母親在眾多人家中相中了高家,于是,在雙方父母的包辦下,陳獨秀便與高大眾結(jié)成了連理。
包辦婚姻,幾乎沒有愛情可言,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已而為之。更何況,陳獨秀與高大眾之間,文化、志趣、思想相差萬里,陳獨秀是一個飽讀詩書的書生,而高大眾卻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婦女;陳獨秀胸懷改造社會的遠大志向,而高大眾卻只滿足于過平靜的家庭生活……陳獨秀的朋友潘贊化曾這樣評價高大眾:“完全是舊式的,與陳思想相隔距離不止一世紀?!比绱艘粊?,矛盾和沖突便在這個家庭中經(jīng)常爆發(fā),潘贊化回憶道:“平時家庭不和,多口舌之爭。留洋,欲借其夫人十兩金鐲作為游資,堅決不肯,時常吵嘴?!睘榱烁锩硐?,陳獨秀長年在外奔波,顧不得家庭。高大眾對此非常不滿意,她反對陳獨秀從事那些在她看來沒有意義的活動,這令當時已經(jīng)眼觀中國、胸懷世界的陳獨秀非常難以忍受。二人聚少離多,都飽嘗了包辦婚姻之苦。
后來,獨自在外的陳獨秀與高大眾同父異母的妹妹高君曼戀愛并結(jié)婚,與高大眾之間的婚姻便徹底解體了。此后,高大眾沒有離開陳家門一步,奉養(yǎng)老人、撫育子女,盡了兒媳婦和母親的責任。雖然與陳獨秀之間的夫妻關(guān)系已經(jīng)不存在了,可她一直牽掛著在外奔波的陳獨秀……
1930年7月17日,高大眾在安慶病逝,享年54歲。她一生落寞,孤獨凄涼!“她因與一個漂泊四海的造反者結(jié)婚,一生落寞;再加上兩個兒子先后追隨父親造反而犧牲,給她帶來了許多難以忍受的痛苦。離開人世,對她也許是一個解脫?!?/p>
陳獨秀是在兩年以后得到高大眾去世的消息的,當時,他正在監(jiān)獄中服刑,是三兒子陳松年來探監(jiān)時告訴他的。陳獨秀對高大眾雖然沒有感情,但內(nèi)心一直十分歉疚,聞聽高大眾離世的消息,他一時沉默無語,過了一會兒,對陳松年說:“你母親是個老好人,為陳家辛苦了一生,未享過一天福。我對不起她。我感謝她,為我生了三個兒子。延年、喬年雖然犧牲,但他們死得英雄,人民不會忘記他們。你母親也算是英雄的母親??!”陳松年感慨地說:“父親,母親彌留之際,還念著你……”陳獨秀聽罷,十分動情地說:“松年,你回去之后,替我買幾刀紙錢,在你母親墳前燒燒,聊表我對她的緬懷之意。每逢清明,不要忘了去掃墓。”
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病逝于四川江津,6月2日下葬,葬于大西門外鼎山山麓。1947年6月,陳松年遵父親的遺囑,將棺木遷回家鄉(xiāng)安慶,與高大眾合葬。如果高大眾地下有知的話,她也許會感覺到一絲欣慰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