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盈
鍋蓋面:面鍋里煮鍋蓋
文/鄭盈
鍋蓋面,中國十大名面之一,也稱鎮(zhèn)江小刀面,被譽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是江蘇省鎮(zhèn)江市的傳統(tǒng)特色美食。
關(guān)于鎮(zhèn)江鍋蓋面的傳說,民間有很多種,其中一種說法與乾隆皇帝有關(guān)。那時,鎮(zhèn)江人喜歡吃伙面,街頭巷尾都有不少伙面店?;锩娴甑拿鏃l是人坐在長長的搟面杖上,在和好面的搟面桌上“跳”(壓)成薄片,再用刀切細而成,這樣“跳”出來的面條柔韌性特好。當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沿著古運河南下,由西津渡登岸,帶了一名隨從太監(jiān),一路尋到鎮(zhèn)江名氣最大的張嫂子伙面店坐下。動作麻利、做事迅捷、和氣客套、體態(tài)端莊的張嫂子又是上茶,又是遞熱毛巾。乾隆的隨從傳話,表示要吃鎮(zhèn)江伙面。不知是因為乾隆來得早,還是張嫂子起得遲,待吩咐傳下后,里邊面還沒跳好。張嫂子非常著急。忙亂之中,把湯罐的小蓋子撂進面鍋,在水面上飄飄蕩蕩。還沒等張嫂子放好佐料,鍋里的水又滾開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鍋外,張嫂子一見,趕快舀了2勺湯罐里的溫水一澆,面鍋里平靜下來。水再一開,張嫂子就用小竹籠子、長筷子將面條撈進碗里。正要端,那隨從已一手接過去。忙碌了一陣的張嫂子倚在門外,想聽外面顧客的反應(yīng)。那人端起碗吃著,連聲說:“味道不錯,味道不錯,不爛不硬,噴香爽口!”張嫂子正要轉(zhuǎn)身再去鍋邊下面,哪知身著便服的乾隆竟踱步進來,見到情景一聲驚叫:“你怎么將鍋蓋放在面鍋里煮起來了?”這一叫,張嫂子才發(fā)現(xiàn)自己手忙腳亂,一下子竟將湯罐上的小鍋蓋錯當成了大鍋蓋,連鍋蓋撂到面鍋里還不知道。正在這時,丈夫也過來說:“外面的顧客都說今天的面味道特別好,你是加了什么好作料了?”張嫂子指著那小鍋蓋說:“可能就是因為面鍋里面煮了鍋蓋吧?”后來,乾隆稱贊鍋蓋面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獨特的“面鍋里煮鍋蓋”技藝使得鎮(zhèn)江鍋蓋面名聲大振。
鍋蓋面不只是制作方法神奇,它的選料也十分講究。鍋蓋面的澆頭多為鎮(zhèn)江的特產(chǎn),營養(yǎng)豐富。肴肉中的膠原蛋白可轉(zhuǎn)化為明膠,提高人體皮膚組織細胞的儲水能力,延緩皮膚衰老;干絲富含鈣元素,對缺鈣患者有明顯好處。另外,在鍋蓋面的湯中還放有地龍、桂皮、香草、八角等多種香料,更有鎮(zhèn)江特產(chǎn)的野生菌類,它們共同使鍋蓋面變得清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