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升
10月10日,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以下簡稱“國際灌排委”)第68屆國際執(zhí)行理事會上,國際灌排委將這次大會的第一個灌溉工程世界遺產授牌頒發(fā)給中國寧夏引黃古灌區(qū)。從這一刻起,寧夏實現了世界遺產“零”的突破,結束了沒有世界遺產的歷史。
一年半以前,我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水利廳(以下簡稱“寧夏水利廳”)工作的第二天,在跟時任水利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的白耀華同志交談時,說起寧夏引黃灌溉悠久的歷史,白耀華同志說:“振升,你是文化人,多從文化角度給咱們水利工作提點建議?!庇谑?,我們就說到水利申遺的事。
寧夏最負盛名的是引黃灌區(qū),引黃古灌區(qū)從公元前215年就開始開發(fā)了,距今2000多年,比正在申報世界遺產的西夏王陵早了1000多年。在這2000多年的歷史中,歷代統(tǒng)治者和這片土地上的勞動人民不斷進行開發(fā)建設,留下了秦渠、漢渠、漢延渠、光祿渠、唐徠渠、美利渠、七星渠、羚羊三渠(羚羊壽渠、羚羊夾渠、羚羊角渠)、惠農渠、大清渠等一條條流淌千百年的古渠道,一處處橋、涵、閘等壯美的建筑物;蒙恬、刁雍、郭守敬、鈕廷彩等一代代功勛卓著的治水人物,留下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壯美故事和領先時代的水工技術;官方和民間留下了各種先進的治水理念、法規(guī)和制度體系;王維、韋蟾、朱旃等一批批文人墨客留下了數以百計的壯麗詩篇、碑記……
“說干就干,這事就交給你。需要什么,我全力支持!但有一條,必須成功!”白耀華同志對我說。這是他任寧夏水利廳廳長后交給我的第一件事?!盀榱藢幭牡氖拢医弑M全力!”我說。
2016年10月,寧夏水利廳成立了申遺領導小組和申遺辦,白耀華同志任組長,我和廳黨委委員郜涌泉任副組長,渠首管理處黨委書記兼水利博物館館長劉建勇任申遺辦主任,副館長陸超和其他幾名同志作為工作人員。
申遺工作對我們這班人來說都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誰也沒有經驗,誰也不懂程序,更不知道前進道路上的艱辛。各方走訪、咨詢、查閱后,申遺組成員先后赴灌溉遺產申遺成功的四川夾江東風堰、陜西鄭國渠等地進行了調研,學習成功經驗。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向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上報了申遺工作的請示文件,政府立即同意了我們的請示。
在此基礎上,大家一起研究提出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申遺方案。方案形成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將寧夏各古老渠道分別申請還是將整個引黃古灌溉渠系打包申請?寧夏引黃古灌區(qū)有“塞上江南”的美譽,打包申遺可將寧夏整體介紹給全世界,這可能是“塞上江南”在世界平臺上破繭成蝶的重要機遇。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之后,大家意見逐步統(tǒng)一到打包申遺上。
接下來又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究竟叫“寧夏引黃古灌區(qū)”還是“寧夏引黃灌溉古渠系”?
正在為難之際,我們得到了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灌排委”)和中國水利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水科院”)的大力支持。應寧夏的熱誠邀請,國際灌排委副主席、國家灌排委秘書長丁昆侖帶領5名博士來寧夏專門開展引黃古灌區(qū)申遺調研。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政府王和山副主席接見了丁昆侖一行,大家談得非常投機,并形成了一致意見,決定以“寧夏引黃古灌區(qū)”名稱進行打包申遺。我們隨即向國家灌排委報送了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申遺的申請。隨后,中國水科院總工程師、國際灌排委前任主席高占義帶領十幾名專家來寧夏開展正式調研,得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黨委副書記姜志剛同志的接見,這給予申遺工作極大的鼓舞。
盡管經費還沒有落實,但我們在國家灌排委的支持和幫助下,全方位、大力度鋪開工作。第一重要的工作就是查閱資料,根據史料逐一確認各古老渠道的開挖時代、主導人員、經費來源、施工時段、技術手段、規(guī)模效益及歷史變遷等,申遺人員的足跡遍及國家歷史博物館、中國水科院、黃河博物館,寧夏檔案館、社科院、文史館、農科院、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水博館等。為了核實一筆數據、排除一個疑問,申遺人員往往要走幾百甚至上千公里。我們先后走訪了上百名專家、學者和工作親歷者,請來專家輔導十多次。經過近一年的工作,匯總各類第一手資料、證據上萬條,整理碑文近百篇,詩文數百篇,逸聞傳說幾十個,梳理水歷史文化資料近10萬字,編印了《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西夏文對照版)、《引黃灌溉歷代法規(guī)制度》等書冊,收集到腰鐵、木涵、碑頭、陶管等一批珍貴文物。申遺組人員先后四次陪同國家專家實地察看核實了西河古道、明長城北岔口泄洪口,秦渠、漢渠、唐徠渠取水口,漢延渠、美利渠、羚羊三渠、七星渠、惠農渠、馬蓮渠、東西干渠等渠道,潛壩、唐正閘、滿達橋閘,以及青銅峽大壩和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等工程現狀,艾山渠、昊王渠、昌潤渠、云亭渠等古渠遺址。譚徐明教授(國家灌排委專家之一)帶領8名專家來寧夏進行系統(tǒng)的考察評估。
一條條古渠,一座座石閘,一方方石碑,一件件文物;一汪汪清湖,一片片沃田,一排排楊柳,一群群新居;一本本史志,一篇篇詩文,一樁樁故事……悠久的寧夏引黃古灌區(qū)歷史,緊緊地吸引著專家們;厚重的水利文化,深深地感染著專家們;勤勞智慧的寧夏人民,時時感動著專家們。經專家確認,漢代的激河之法、潛壩引水,西夏的卷埽,元代的插堰、木閘,明代的石閘,清代的準底石、水位尺等技術領先于同時代;北魏的節(jié)水灌溉(“十六字”法),西夏的天盛律令治水法律,明代的分灌封俵制度等領先于同時代。
申遺組成員克服了寧夏引黃古灌區(qū)歷史影像資料少、來源分散、品相參差不齊等困難,歷經120多個日日夜夜,數易其稿,出色地拍攝制作了給國家灌排委提供的《寧夏引黃古灌區(qū)》視頻專題片,國家灌排委又編譯成英文篇提交國際灌排委。國家灌排委專家稱贊這個專題片歷史線條清晰、物證史料有力、內容豐富充實,就像一幅“中華刺繡”長卷。
專題片制作過程中,我們遇到許多始料未及的問題,最典型的就是國內一些習慣思維和國際要求的差異。比如,我們已經淡化甚至曾經中斷了開水(拜水)節(jié),許多已經成為廢墟的龍王廟,這些卻是國際專家必須要看到的。幸好,在渠邊上找到了兩處較完好的龍王廟。今年的開水節(jié),青銅峽在黃河樓舉行了盛大的拜水慶典活動。還有,我們做的渠道砌護未被專家認可,而有些土氣和破敝的青坡護岸、楊柳依依的渠道恰恰給古灌區(qū)加了分;我們修建的漢唐風格的潛壩、唐正閘雖然也很搶眼,但專家們更看重的是像羚羊壽渠上已經失去效用、幾近垮塌的引水壩,七星渠上的木閘,滿達橋上的石條柱……endprint
我們會同國家灌排委一同制作了向國際灌排委提交的文書《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申報書》,涵蓋灌溉工程綜述、歷代工程發(fā)揮效益、遺產價值評估、遺產清單等資料。國家灌排委專家稱,寧夏引黃古灌區(qū)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資料之浩瀚,在國際灌排申遺史上絕無僅有。如此浩瀚的內容,要在短短十幾分鐘的片子里精準展現出來,談何容易?文書起草人之一的李云鵬博士事后感慨地說:“每條古渠道都有一本志書,僅僅通讀一遍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的歷史資料就需要兩三個月!”負責翻譯的李若曦專家說:“這么復雜的資料,對我是個挑戰(zhàn)。”
2017年7月1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向國家灌排委提交了修訂后的中英文對照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申報書》《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專題片》《工程圖片、影像支撐材料》等文書。
2017年8月20日,國家灌排委傳來消息: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申遺通過國際灌排委專家初評。申遺組一班人繼續(xù)投入緊張的工作當中,碑文、藝文、論文、圖片、影像資料的確認、整理、匯編,《新商務周刊》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申遺??木庉?,中阿博覽會——中國(寧夏)國際節(jié)水展、第十二屆中國水博會同期疊加,申遺組還有宣傳展示寧夏引黃古灌區(qū)歷史文化,布設350平方米文化展區(qū)等大量的工作。
申遺各類宣傳工作已在此前全面展開,4月,開通新建了寧夏引黃古灌區(qū)微信平臺,對灌區(qū)的渠道、涵閘、文化歷史進行了梳理展示。4月29日,在黃河樓舉行了申遺萬人簽名活動,燃起了全區(qū)申遺的激情。8月下旬,申遺進入最后沖刺階段,每天都有應對國家、區(qū)內外媒體采訪的任務,平面、視頻、網絡全媒體集中宣傳報道。與此同時,水文化主題公園規(guī)劃與灌溉工程遺產保護規(guī)劃已正式啟動……
回想起來,進入5月,申遺辦同志“五加二”“白加黑”已成常態(tài),通宵達旦是家常便飯。陸超、楊少波把辦公室當成了家,沙發(fā)成了床,方便面成了主食,天天都是“紅眼兔”。劉建勇每天接應的事情排成了長隊……
工作的忙碌使我們竟然忽略了參加國際灌排大會申遺的時間,等把所有手續(xù)辦完再預訂去北京的機票時,10月6日到8日銀川去北京的機票只有兩張了!劉建勇只好坐汽車到烏海,再轉機去北京。
乘坐20多個小時的飛機,我們一行三人來到大洋彼岸的墨西哥城。
由于時間緊、經費不足,寧夏赴墨西哥申遺組沒有跟隨翻譯、記者和技術人員,我們三個人既做參會人員、答辯人員,也充當記者、編輯、技術人員、工作人員。我們跟國家灌排委專家對接完第二天采訪、錄制、傳輸等工作,當我手忙腳亂地草擬完新聞稿件、串詞等工作后,已經是10月10日凌晨1點多。
早晨,請上國家灌排委的高黎輝同志一起來到墨西哥國際會議中心前,拍攝會場外景??粗跷跞寥吝M入會議中心的人群,我第一次面對鏡頭,用沙啞的嗓子給國內報道新聞:“觀眾朋友們,寧夏的父老鄉(xiāng)親們!我們現在處于萬里之外的大洋彼岸墨西哥城。我身后的這座大廈就是墨西哥國貿大廈,今天是墨西哥時間10月10日,第二十三屆國際灌排大會正在這里隆重舉行。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的1000多人參加大會。墨西哥總統(tǒng)涅托在繁忙的地震災后重建工作中專門安排時間出席了大會開幕式,并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這次大會將要發(fā)生一件與寧夏人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就是確定公布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p>
進入會議中心,我找好機位,繼續(xù)發(fā)布新聞:“現在是墨西哥當地時間上午9點。就在這個會場,今天上午的大會將正式公布遺產名單。去年啟動申遺工作以來,在中國國家灌排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區(qū)上下齊心協力,申遺辦全體人員夜以繼日、扎實工作,寧夏引黃古灌區(qū)連續(xù)通過了國家灌排委的初評、推薦,國際灌排委專家組的評審。如果不出意外,再過兩個小時,寧夏引黃古灌區(qū)將被命名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寧夏第一個世界遺產將誕生……”
大會最后一項是我們最期待的議程——公布世界灌排遺產名錄。當主持人第一個宣布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的名字時,我們幾個人都愣住了,負責攝像的高黎輝招手說:“快上,寧夏!”
當我和郭浩同志從國際灌排委主席薩義德手中接過沉甸甸的授牌時,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抱著牌子下來,我看了看手表,是北京時間晚上11點50分。臺上繼續(xù)進行著頒牌,我們三人興奮地抱著牌子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劉建勇手機里的微信、短信一遍又一遍呼喚著他:“各大媒體齊聚水利廳,就等第一時間發(fā)布重要消息!”我們把文字稿發(fā)回后,高黎輝帶著我們找地方向國內傳輸視頻新聞。墨西哥城沒有4G網絡,靠手機根本就不可能傳輸這么大的數據包,賓館里帶寬也不夠。怎么辦?幾個人急得團團轉。高黎輝一拍腦門,說:“會議中心會議室里的Wi-Fi信號還可以。去那吧。”
我們返回到會議中心會議室時,保安攔住我們,說里邊一會兒還要開會,現在正在打掃衛(wèi)生、布置會場,不能進入。經過一番死纏硬磨,保安同意我們在會議室門口工作。于是,幾個人不顧西裝革履席地而坐,快速鋪開攤子,開始了緊張的傳輸工作。
電腦上傳輸進度尺緩慢的速度讓我們這些在國內用慣了4G的同志簡直不堪忍受!國內那邊,一個接一個微信、短信、電話催促。我們急得頭上直冒汗,我端著電腦,不停地調整方向和位置,以便獲得哪怕是稍微快一點點的速度。
劉建勇跟國內催促的人吵了起來:“你以為這是在中國呢?國際會議中心已經是全墨西哥最好的網絡了!”
…… ……
第一個文件傳完已經兩個小時過去。而第一個文件的播放長度只有不到1分鐘時間!
就這樣,從當地時間中午12點一直到下午6點,才把三個文件傳完。幾個人癱在地板上,而在國內接收文件的同志也熬了整整一夜!
當地時間凌晨2點醒來,我再也睡不著了。打開手機:鋪天蓋地的都是申遺成功的新聞,央視新聞連播了三次。我的微信整個被刷屏、點爆了。我在微信里統(tǒng)一回復:“應該把贊美送給我們勤勞的祖先,送給熱愛家鄉(xiāng)的寧夏鄉(xiāng)親,送給奮發(fā)進取的水利人?!?/p>
寧夏引黃古灌區(qū)在這次申遺的10個項目中,以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斬獲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殊榮!“塞上江南”真正走向世界,名滿天下。
這次國際灌排大會上,專家們對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給予盛贊: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古代水利工程的經典,代表著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卓越成就。與長城一樣,是秦漢以來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見證。我加了一句,是一部流淌著黃金的輝煌歷史!媒體的評價:中國歷史實在是太悠久了,文化實在太強大了,水利文化太厚重了。有專家說,寧夏引黃古灌區(qū)歷史如此悠久,歷代延續(xù),保存較好,連續(xù)不斷地發(fā)揮著突出的效益,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
作為水利人我們驕傲,作為寧夏人我們驕傲,作為中國人我們驕傲!
申遺成功,得益于水利部、國家灌排委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黨委政府的領導,得益于社會各界的密切配合,得益于水利系統(tǒng)上下的努力。
讓我們始料未及的是,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申遺成功,不僅宣傳了引黃古灌區(qū)遺產,更對于宣傳寧夏、擴大寧夏國際知名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央視一套從午夜開始的全天新聞里連續(xù)滾動播出,這對寧夏是極為少見的。據新華社統(tǒng)計,外媒對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的報道量為同期舉辦的中阿博覽會的6.2倍,花博會的56.5倍。寧夏因引黃古灌區(qū)世界遺產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得到空前提高!國際灌排委副主席丁昆侖高度評價了寧夏對申遺的宣傳:“寧夏申遺宣傳十分精彩,十分成功,不僅宣傳了寧夏,還幫助國際灌排委提升了影響力。以后灌溉工程申遺宣傳應該以寧夏這次申遺宣傳為范本。”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黨委書記石泰峰在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申遺成功的專報中批示:“可喜可賀,要加大遺產保護力度,傳承弘揚歷史文化,并做好廣泛宣傳?!?/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政府主席咸輝批示:“值得祝賀,共享喜悅。水利部門做了大量工作,應予充分肯定。請水利等相關部門認真做好保護和科學利用工作,宣傳部門大張旗鼓進行宣傳?!?/p>
文化具有最長遠最持久的影響力,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申遺成功只是第一步,保護和開發(fā)利用任重道遠。我們都有責任讓歷史在認同中傳承,讓文化在保護中弘揚,讓技術在應用中提升,讓效益在運行中發(fā)揮,讓理念在前進中升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