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未婚女子的住所被稱為“閨房”,又稱“香閨”,是青春少女坐臥起居、修煉女紅、研習詩書禮儀的處所。深受“男女授受不親”的清規(guī)戒律影響,中國古代女子長期過著封閉式的生活,活動大多只限于自己所處的閨閣范圍內(nèi)。由于古代少女的閨閣是不允許男子隨便進入的,因此也就逐漸形成了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敏感地帶。本期,夢溪將為你揭開古代女子閨閣生活的神秘面紗。
紅妝嬌媚惹人憐
“女為悅己者容”,自古已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由此觀之,美容化妝術(shù)的源遠流長應是順乎人心之舉。素面朝天固然是清水出芙蓉的天然表現(xiàn),淡妝濃抹也不乏錦上添花之妙。據(jù)說,早在原始部落時期,黃帝的愛妃女英就曾用白芷來潤澤肌膚,美容養(yǎng)顏,以至古代婦女競相仿效,美容之風日盛。
眉如翠羽
據(jù)說畫眉之風源于戰(zhàn)國,在還沒有發(fā)明出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古代女子是把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亦是畫眉之物。女性的眉式名目繁多,有闊而短的“廣眉”,元稹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有眉梢向下的“愁眉”,惹人愛憐;有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暈散的“暈眉”;有把眉毛畫得很細的“細眉”,白居易在《上陽白發(fā)人》中有 “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則有“芙蓉如面柳如眉”。及至宋代,眉式已發(fā)展到上百種,據(jù)說雕欄玉砌中的女子眉式百日內(nèi)無一重復。
腮抹韻致
胭脂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化妝品,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可經(jīng)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便可以涂抹。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漢代的少數(shù)民族也在學習中原的美容術(shù),因而胭脂等化妝品深受少數(shù)民族女子的喜愛。匈奴曾經(jīng)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可見胭脂在當時已非常流行。 唇印嫵媚
唇脂即現(xiàn)在的口紅,也叫口脂。戰(zhàn)國時的宋玉在《神女賦》中寫道“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觀。眉聯(lián)娟以娥揚兮,朱唇地其若丹”說的就是女性紅唇之美。唐代女子以粉涂面時,往往將雙唇也涂成白色,這樣點唇時便可以任意點出不同的樣子。其中尤以嬌小濃艷的櫻桃小口受青睞,正所謂“櫻桃小口一點點”。
閨閣的梳妝用品
永遠的胭脂水粉
古代的胭脂水粉不僅用料天然,工藝也簡單環(huán)保,有些甚至看上去極為浪漫,所以常會打動文人墨客。陸況在《抱散集》中介紹了一種古時江南女子做脂粉的方法:采摘梅雨季節(jié)的花蕊,陰干,加香脂,做成綠絨膏,勻染臉頰,顏色絕美。
刨花缸里“美人膠”
“美人膠”的用法簡單,取幾片放進刨花缸里,倒一點熱水,過一會便滲出黏液,用軟毛刷蘸著往頭發(fā)上抿就可以。不僅光可鑒人、便于梳理,而且還有淡香散出。舊時戲曲里的旦角,兩邊的鬢角也用“美人膠”貼片。黑發(fā)油亮,粉面團團,自有一種古典的美感。
梳篦趣話
在古代,梳子、篦箕不僅是理發(fā)美容的工具,而且是女子插在頭發(fā)上的裝飾品,與簪、髻、釵、珠花、金鈿、勒子、步搖等并稱為“中國八大發(fā)飾”。發(fā)飾盛行的唐宋時期,女子不僅喜歡以梳插髻妝飾發(fā)式,同時還喜歡插篦,甚至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
巧手女紅的精致
說女紅
女紅,也就是女工,一般人容易誤讀這個“紅”字,其發(fā)音應該讀“gōng”,是指古代女子所從事紡織、刺繡等的過程,以及經(jīng)她們的巧手所產(chǎn)生的作品。一般都很小,像荷包、香袋、繡花鞋、枕頭等。而從事這個行當所使用的器具也不大,小巧精致,討人喜歡,又基本上是年紀較小的女子所用,因此在“女紅”前加個“小”字,更顯準確生動。
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以繡針引彩線,按設(shè)計的花樣,在織物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gòu)成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后因刺繡多為女子所做,故又名女紅,距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了。按流派分類,刺繡可分為蘇繡、粵繡、蜀繡、湘繡、魯繡、汴繡等,按線的材質(zhì)可以分為絨線、人體毛發(fā)、金銀絲等,按針法收藏又可分為十字繡、走針繡、馬尾繡等。
閨閣里的才情
古人認為:女子是齊家之本,清國之源。在先周時代,太姜、太任、太姒等“三太”的德行,為天下女子所效法。關(guān)于女德教育,我們可以上溯到《禮記》的《曲禮》以及《內(nèi)則》。女四書作為古代女子的教科書,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被廣大女性傳播和閱讀,直到戊戌維新時期,還被列為女子學堂的必修教本。女四書包括:《女誡》《女論語》《內(nèi)訓》和《女范接錄》?!杜]》成書于東漢,作者是班昭。主要是基于古禮與儒典,闡述女子修身齊家之道,教育女子柔順之禮?!杜撜Z》由唐朝女學士宋若莘、宋若昭姊妹二人所作。這部教本借用了《論語》的問答形式,非常通俗易懂,事無巨細地規(guī)范了女性的言行舉止與一顰一笑?!秲?nèi)訓》的作者是明朝成祖仁孝皇后徐氏,父親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該教本采摘先人女教典訓內(nèi)容及太祖馬皇后的言論編撰而成,流傳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謹行、勤勵、節(jié)儉、警戒、積善等20章。《女范捷錄》則為明朝晚期儒者王相之母劉氏所作。該書以儒學的綱常之理作為“正內(nèi)之儀”。
游宴賞玩的樂趣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古代女子除了相夫教子與做女紅,似乎就沒有娛樂生活了。實際上,古代女子的休閑方式比現(xiàn)在更加豐富多彩,也更為有趣。古代一些女子和男子一樣,喜歡喝點小酒,特別是會寫詩作詞的女子。她們常常會邀上三五知己,一邊看窗外繁花似錦,一邊談古論今,細細啜飲。一坐就是幾個時辰,直到日暮西山,才依依不舍地道別。古代女子不僅善飲酒,還喜歡泛舟。她們會選個晴好的天氣,邀上好友到水波碧綠的湖面上泛舟去,看云在天上飄,看荷花開得妖嬈,偶爾把手伸進清涼的水中,體會水的柔情萬種,感受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斗草:古代閨閣女子的專寵游戲
斗草是古代女子游戲中最流行的一種,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人的詩詞里有很多對“斗草”的描寫,也多和女性有關(guān)。李清照的《浣溪沙》還曾提到“海燕未來人斗草”。在唐代,斗草不僅僅是婦女兒童的最愛,成年男子也對此頗好。鄭谷、李白的詩中也曾提到過斗草。如“如何斗百草,賭取鳳皇釵”和“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賭珠璣滿斗。”
古代盛行的“女足”
我國的女子足球,漢代就有記載,而唐代宮廷尤為盛行。蹴鞠,與現(xiàn)代足球類似,和踢毽也差不多,沒有激烈的對抗與競爭,講求技藝高超,姿態(tài)優(yōu)美,稱為“白打場戶”,即不用球門,每人獨個兒踢,用腳、肩、頭、背等部位與球接觸,不讓球落地。也可以進行比賽,比誰玩得久且球不落地、玩法多樣為勝。蹴鞠是一項非常適合女子的運動,因而直至明、清仍流行不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