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茨攝影理論獎學金”是為了緬懷一個在攝影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學者—林茨(原名張謙),用其部分遺產設立的一個民間的公益性的攝影理論研究項目獎,意在鼓勵和資助更多有志于從事攝影理論研究的學者完成學位論文和研究課題。林茨獎評選兩年一屆,2013年為首屆,它旨在發(fā)現(xiàn)、支持和培育優(yōu)秀攝影理論人才,推動本土攝影理論和學術研究。
2017年,10月29日,意大利青年學者朱馨芽(Giulia Pra Floriani)憑借研究課題《中國早期攝影的本土化: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接受攝影技術的歷程以及攝影跟其他媒體的對接》榮獲第三屆林茨攝影理論獎學金大獎。本篇文章介紹了朱馨芽對于此課題的準備、實施和書寫的系列過程。
從殖民者手中帶到中國的相機,張開了一種對世界的新視野。它不僅在技術層面上,而且給文化層面上也帶來了新的概念,深刻地改變了本土的視覺文化。這種媒介通過什么樣的過程被中國本土的視覺文化慢慢地吸收并且在這個環(huán)境當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論文分析的主題。該論文描述了西方商人和傳教士讓帶著相機進入中國大陸和港口的歷史過程,逐漸地被當?shù)厝嗣袼邮?,并且通過不斷的操縱和重新適應,重新被當?shù)氐囊曈X文化吸收,攝影慢慢地也適應清末的視覺文化規(guī)律。攝影在清末民初的畫報中和其他媒體同時被印刷傳播,展開了多元性的圖像語境,跟其他的媒介發(fā)生聯(lián)系和沖突。這一點導致攝影漸漸地走上獨立,在辛亥革命和民國初期前后的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想廣泛傳播的影響下,終于開始按照自己特殊媒介的內在規(guī)律與方法來創(chuàng)造具有力量的圖像。
理論和方法
為了進行攝影在這個時期對中國圖像史發(fā)展產生的影響的分析和研究,作者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學術領域交叉和美術史(或攝影史)寫作方法。
進行中國攝影史研究的學者面臨的一個較大的問題是學術領域的交叉:分析照片的時候不能是從一個純粹的美術史的視角去進行。原因在于:20世紀美術史研究從根本上為兩種不同的趨勢,也就是形式主義和圖像學;盡管兩種方法完全不一樣,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它們思考的對象僅包括被認為是“藝術品”的圖像,而基本上不包括任何其他的圖像材料(照片、版畫、雜志的插圖、廣告等),所以筆者在這一篇論文中分析的物質材料經常被那種研究所忽略。
所以筆者選擇從另一種角度出發(fā)去思考攝影在中國的本土化。在理論層面,這種分析需要利用不同的人文學科提供的方法,包括視覺研究、作為技術和物品的歷史的美術史、中國近代歷史、人類學、并且還包括文化學、性別研究、后殖民研究、語言學提供的思想起點。視覺研究這個學科本身也非常復雜,主要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評論家和理論家貝拉·巴拉茲(Béla Balàzs),包豪斯的老師莫里·納吉(Làszlò Moholy-Nagy)和導演讓·愛潑斯坦(Jean Epstein)最初開始使用這個詞;他們主要的目的是探索攝影和電影的快速發(fā)展對他們的文化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并且研究光學媒體如何進行視覺領域的變化。在這些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后來發(fā)展出兩種傳統(tǒng),也就是英美視覺文化研究和德國的圖像科學(Bildwissenshaft),并且引導法國哲學家對圖像的廣泛反思。盡管這三種研究的方法和系統(tǒng)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同意——在過去二十年里,在各種人文科學和理工科學領域里面都發(fā)生了一個圖像的轉變(Iconic或Pictorial turn),其特點是對圖像和其他視覺材料的新也重視。
研究的基礎
為了完整這個研究,筆者利用一種定性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也就是說主要采用歸納過程(Inductive process)來形成論點,主要基于幾個文本案例傳達的信息的深入分析。
視覺文化研究強調文化層面的元素,所以進行這一方面的研究,筆者通過人文學科研究領域的多學科視角來觀察攝影在中國的到來。這種跨學科的狀態(tài)導致寫作的過程當中經常引用來源于不同學科的理念,包括人類學的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提出的整體人類學概念(Holistic Anthropology),愛德華·薩希德(Edward Sahid)所理解的東方主義等,同時也包括美術史家巫鴻、中國攝影史的專業(yè)研究者陳申和泰瑞·貝內特、英文世界的Regine Thiriez、Yi Gu、Rosalind C. Morris等人的著作和論文。除此之外,論文還引用許多清末民初的畫報,主要包括《點石齋畫報》、《真相畫報》、《小孩月報》等,目的是說明攝影通過怎么樣的歷程進入到一個更廣的視覺文化背景當中。對這一方面的問題來說,作者認為畫報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把帶有豐富敘述和新聞內容的圖像終于達到了相對來說非常普及廣泛的傳播,讓它們走上公共的空間,增加了視覺材料在現(xiàn)代中國的不斷發(fā)展,直到圖像從文字材料的配合物成為一種獨立的文件。整個論文除了把別的學者獲得的成果作為研究的基礎以外,把照片本身看成最重要的第一手材料,通過圖像學的方法來分析它的結構、內容和社會背景。為了更好地理解材料本身的狀況,作者2017年7月份訪問羅馬的中央文獻和材料研究所(意大利語:Istituto Centrale per il catalogo e la documentazione,Roma)考察貝凱蒂收藏(Collezione Becchetti)中的Grazioli家族饋贈的中國早期照片,獲得到許多關于材料本身、照片原作尺寸、收藏歷程等信息。
攝影本身需要經過一定的改造以后才能被中國原有的視覺文化所納入,同樣國外的攝影理論也不完全符合中國發(fā)展的歷程,所以只能作為一個參考者:因為中國的特殊語言、歷史、藝術、文化、政治狀況跟產生理論本身的語境有很大的區(qū)別,所以需要不斷地按照當?shù)禺敃r的情況來思考它們的可用性。這種有深入思考的改造外來的理論也是整個中國美術史面臨的一個很大的調整:怎么樣讓以歐洲中心主義產生的美術史研究很好地適應后殖民國家的藝術史研究?全世界的學者,怎么樣從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轉到一個比較主義的觀念?符合歐洲藝術史的理論,怎么樣適應其他文化領域的美術史研究?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學者怎么樣能夠建立一個“世界美術史”?本論文只是順便提出這一方面的思考,希望以后的研究會有更多的成果。
論文內容
攝影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產生的媒介,也就是英國第一次工業(yè)革命1760年到1830年左右以后。在那個時期歐洲已經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技術,如機械織布機、蒸汽發(fā)動機等,他們的共同基礎是以機器代替人的力量,這樣生產的速度快,少數(shù)工人產生的數(shù)量產品多。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英國和法國進行殖民地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利用硬實力和軟實力來侵略他國。1839年相機(最初是銀板照相——Daguerrotype)的發(fā)明離不開這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但是殖民者把相機拿到中國以后,這個媒介需要面臨當?shù)氐臍v史和文化,進行多年的調整、適應和改造后才能納入到中國本土的背景中。
整體的論文分四章,每章分又五個小節(jié)。第一章除了討論上文提到的中國早期攝影的研究基礎和方法,筆者強調媒介的重要性并且分析清末民初參與建立視覺文化的不同媒介的特征(主要的對象是繪畫、版畫和攝影)。從“攝影”的古希臘語和漢語的詞源出發(fā),介紹攝影在兩個領域的不同語言和觀念上的特征,怎么理解《真》的觀念,并且強調最初中西民眾共同認為攝影有能力偷走被拍攝者的靈魂。
第二章開始進入到具體的歷史研究,描述相機最早是如何被帶入到中國,為什么跟中國原有的視覺語言發(fā)生了沖突。照相館最早在香港、廣州、上海等大巷口建立不是一個偶然的現(xiàn)象,所以論文介紹十九世紀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并且強調攝影最初屬于一個商業(yè)活動。在人像的具體范疇之內,筆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建立一個標準化、東方化、他者化的中國人肖像的攝影師Milton Miller(米勒),尤其是從構圖的特征和被拍攝者的表情、姿勢和服裝來進行當時社會、性別、權利、不同方面的分析。接著照相館地位的描述,論文特意強調這個空間最早讓攝影和繪畫對接起來。跟歷史背景不可脫離的有Felice Beato(比特)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在中國大陸拍的照片。他跟著英國軍隊來到北京等中國城市利用一個殖民地主義的暴力視角來拍攝戰(zhàn)場,同時也對拍攝中國傳統(tǒng)建筑感興趣,他的照片經常在國外的雜志以版畫的形式發(fā)表。
第三章描繪被筆者叫做過渡時刻中的案例,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影像。通過這一節(jié),我們理解到攝影從商業(yè)活動層面已經走上了宮廷層面。第四章分析畫報在中國慢慢讓圖像走上公共空間的歷程,尤其強調中國攝影技術通過《真像畫報》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民眾接受它作為一個傳達信息和表達“真實”的能力。論文最后表達的是經過幾十年的經歷,攝影在中國走上了獨立,再也不會盲目地服從繪畫或版畫的規(guī)則,而找到了它自己的發(fā)展路程。這種轉變,跟民初知識分子的狀態(tài)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主要由他們把照片納入到大眾文化的范疇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它們再次使用一個外來的平臺,也就是畫報,把它徹底改造,讓它適應中國的語境,最終把它當作一個宣傳新思想的媒介,包含著后來五四運動提出來的新美術概念的萌芽。
結語
因為視覺文化的材料非常多,筆者有選擇的提供幾個案例的分析,通過它們的描述給清末民初的中國攝影本土化的歷程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鐚W科跨文化跨語言的領域比較復雜混亂,但是也許正是這種混亂性造就了它的豐富性,就是因為它沒有明確唯一的解讀方式,它才能變成廣沃的田地。筆者提供的論文只是整個領域的一個小的板塊,等待別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這一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