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華 張玉華
(1.河南廣播電視大學 農(nóng)醫(yī)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6;2.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 急診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左、右半結腸癌臨床病理特點分析
王曼華1張玉華2
(1.河南廣播電視大學 農(nóng)醫(yī)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6;2.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 急診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目的對比分析左、右半結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方法選取左、右半結腸癌患者11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結腸癌根治切除術并經(jīng)術后病理活檢證實為結腸癌,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所有患者的性別、臨床分期、腫瘤直徑、腫瘤大體分型及組織學病理分型等指標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左、右半結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點的差異。結果左半結腸癌以男性多見,而右半結腸癌以女性多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右半結腸癌D期患者比例高于左半結腸癌(P<0.05),其余各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右半結腸癌腫瘤直徑≥5 cm者所占比例高于左半結腸癌(P<0.05),且腫瘤大體分型以潰瘍型為主,病理類型以中、低分化腺癌多見,與左半結腸癌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左、右半結腸癌在性別、分期、病理類型、分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差異。
結腸癌;臨床病理特點;差異
近年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工作方式的轉變及環(huán)境惡化,我國結腸癌病死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并且逐漸趨向于年輕化和病情復雜化。2005年國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結腸癌確診患者為17.2萬人,死亡人數(shù)已達到9.9萬人。因此,重視結腸癌的預防,了解其臨床病理特點,并積極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我國結腸癌病死率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結腸癌的發(fā)病受患者年齡、性別、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1]。發(fā)病部位不同的結腸癌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存在差異。本文對左、右半結腸癌的臨床特點進行對比分析,以期為臨床診治、相關治療及隨訪策略提供依據(jù)。
1.1一般資料選取鄭州市某三甲醫(yī)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左、右半結腸癌患者116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結腸癌根治切除術,并行術后病理活檢證實為結腸癌。其中男61例,女55例;年齡為25~82歲,平均(52.13±15.41)歲;病程為20 d~2 a,平均(148.46±31.02)d;右半結腸癌68例,左半結腸癌48例。
1.2研究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收集116例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所有患者的性別、臨床分期、腫瘤直徑、腫瘤大體分型及組織學病理分型等指標進行統(tǒng)計,比較左、右半結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點的差異。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構成比差別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性別左半結腸癌患者中男32例(66.67%),女16例(33.33%);右半結腸癌患者中男29例(42.65%),女39例(57.35%)。兩組性別比例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病理分期按照腫瘤Dukes分期,左半結腸癌患者A、B、C、D期各期人數(shù)及比例分別為3例(6.25%)、14例(29.17%)、23例(47.92%)、8例(16.67%);右半結腸癌患者A、B、C、D期各期人數(shù)及比例分別為2例(2.94%)、19例(27.94%)、30例(44.12%)、17例(25.00%)。右半結腸癌D期患者比例高于左半結腸癌,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病理學特征右半結腸癌腫瘤直徑≥5 cm者所占比例高于左半結腸癌(P<0.05),且腫瘤大體分型以潰瘍型為主,病理類型以中、低分化腺癌多見,與左半結腸癌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左、右半結腸癌患者的病理學特征比較[n(%)]
結腸癌按照發(fā)病位置可分為左半結腸癌和右半結腸癌。左半結腸癌包括結腸脾曲癌、降結腸癌及乙狀結腸癌,因此又稱為遠端結腸癌。右半結腸癌起源部位主要是盲腸、結腸肝區(qū)、升結腸及橫結腸,又稱為近端結腸癌。臨床病理研究顯示多層次、多途徑是結腸癌發(fā)病及進展的表現(xiàn)特點,且受遺傳、發(fā)生部位、性別、腫瘤大小、形態(tài)、分化程度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有研究表明,男性結腸癌患者更多累及左半結腸,而女性結腸癌患者多見于右半結腸[2-3],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有研究認為女性雌激素通過雌激素基因受體機制對膽固醇的代謝產(chǎn)生影響,使膽汁酸次級代謝產(chǎn)物減少,還可降低血漿中類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水平[4],從而抑制結腸腫瘤的發(fā)生,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使得右半結腸對致癌因子更加敏感,致使發(fā)病率增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右半結腸癌D期患者比例高于左半結腸癌(P<0.05);右半結腸癌腫瘤直徑≥5 cm者所占比例高于左半結腸癌(P<0.05),且腫瘤大體分型以潰瘍型為主,病理類型以中、低分化腺癌多見,與左半結腸癌相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右半結腸癌Dukes分期較晚,惡性程度更高,可能是由于解剖因素導致右半結腸癌的早期癥狀和體征不明顯,延誤了患者的就診時間。以往研究表明,右半結腸癌中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較為多見。多數(shù)學者認為左、右半結腸癌病理組織的差異可能與左、右半結腸解剖生理特點、生理環(huán)境、致癌因素及個體因素等不同有關[5]。左、右半結腸癌在性別、分期、病理類型、分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差異,說明其致病因素及發(fā)病機制可能不同,這為深入研究左、右半結腸癌這種差異的機制及相關因素提供了方向。
[1] 姚宏偉,劉蔭華.NCCN結直腸癌臨床實踐指南2011年更新解讀[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1,14(4):234-238.
[2] Sjo O H,Berg M,Merok M A,et al.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of colon cancer origin:highest incidence in women and in patients with right-sided tumors[J].J Surg Oncol,2011,104(7):792-797.
[3] Nawa T,Kato J,Kawamoto H,et al.Differences between right- and left-sided colon cancer in patient characteristics,cancer morphology and histology[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8,23(3):418-423.
[4] 陳偉,王貴玉,陳瑛罡,等.1 810例左、右半結腸癌臨床病理分析[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3,2(4):162-165.
[5] Tentes A A,Korakianitis O S,Kakolyris S,et al.Differences between right and left-sided colon carcinomas[J].J BUON,2010,15(2):285-289.
R 735.3+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1.016
201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