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法的分析"/>
王鑫
放寬生育政策與家庭儲蓄率
——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法的分析
王鑫
文章使用CFPS2014數據來研究放寬生育政策對家庭儲蓄率的影響。本文通過傾向得分匹配法估計平均處理效應來糾正自選擇性所導致的估計偏誤。在研究了二胎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儲蓄率的差異后發(fā)現,二胎家庭的儲蓄率顯著低于獨生子女家庭的儲蓄率。進一步地將家庭按收入高低分類,分成中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發(fā)現對中低收入家庭,二胎家庭的儲蓄率顯著低于獨生子女家庭,而對于高收入群體,結果并不顯著。
傾向得分匹配;家庭儲蓄率;放寬生育政
從70年代開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計劃生育,并在1982年將計劃生育寫入憲法,此后計劃生育一直被當作國策予以貫徹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長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帶來了生育率不斷下降,老齡化不斷加重等種種弊端。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政府于2016年起正式全面實施二胎政策。二胎政策的全面實行會引起一系列的經濟反應。從微觀層面來看,許多家庭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到來,家庭預算約束面臨著改變,父母必須要在有限的資源約束下權衡消費和儲蓄來達到自身效用最大化。儲蓄率作為家庭跨期最優(yōu)決策的結果,將會怎么變化呢?
已有的關于放開生育政策對儲蓄率影響的研究并不多,結論也不一致,尚未達成共識。放開生育政策會導致子女數量的上升,改變家庭對子女的培養(yǎng)成本,而家庭對子女培養(yǎng)成本的改變主要取決與家庭對子女的重視程度。汪偉認為子女數量越多,父母對子女的培養(yǎng)重視度會下降,父母會增加教育支出從而減少家庭儲蓄。王建志認為增加子女數量會增加父母對未來的時間偏好從而降低個人的即期消費,增加居民儲蓄。還有些學者認為放寬生育政策對儲蓄率沒有影響。劉永平等認為增加子女數量并不會改變儲蓄率。他認為放寬生育政策可能會增加儲蓄也可能會減少儲蓄,存在兩種相互抵消的正負效應。
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已有的這方面研究多是集中于OLS或者固定效應估計,而筆者認為,用OLS或者固定效應估計會忽視自選擇性這一問題。子女數量的選擇并不是隨機的,而是具有自選擇性的,是決策者根據家庭綜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家庭特征、政策因素等)做出的決定,因此二胎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往往在總體上存在差異。如果單純的利用包含是否是二胎家庭虛擬變量的經典線性回歸模型來估計,這種自選擇性往往會造成OLS估計結果的偏誤。近年來,一些學者通過采用傾向匹配得分法,能夠很好將自選擇性所導致的估計偏誤這一問題得以解決。因此,本文將借鑒傾向得分匹配的思想,對樣本進行匹配,通過控制協變量,來解決自選擇性所導致的估計偏誤。
本文使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2014年數據開展實證研究。CFPS數據是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主持進行的,通過對全國25個省份的162個縣的635個社區(qū)(或村莊)進行抽樣調查。該調查采用分層多階段抽樣,對于全國人口具有95%的代表性,因此本文所采用的樣本數據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本文以家庭作為研究對象,將家庭戶主的年齡控制在18-65歲,剔除缺失值最后得到關于7402個家庭的樣本數據。其中,處理組二孩家庭有4461個,占60.27%,控制組獨生子女家庭有2941個,占比39.73%。
儲蓄率是本文實證研究的被解釋變量,本文采用兩種常見的定義方式。第一種儲蓄率是根據經濟學含義,用家庭收入與家庭消費支出的差值除以家庭收入,記作sr1。第二種儲蓄率的定義方式用家庭收入的對數與家庭消費支出的對數差,也同時借鑒李雪松和黃彥彥的方法,刪去小于-200%的極端值。這樣做是為了減少極端的離群值對分析結果的負面影響,誤差項也更能夠趨近正態(tài)分布。
應用傾向得分匹配方法選擇協變量要求匹配變量應該是影響家庭儲蓄率及家庭生育選擇的協變量,而不是受到家庭生育決策影響的協變量,結合調查數據,本文選取的協變量主要有:
1.戶主特征變量,主要包括戶主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學歷狀況。
2.家庭特征變量,主要包括是否是城鎮(zhèn)家庭、所處的位置、家庭人口數、是否有未婚子女、家庭消費支出、是否擁有房屋產權、房屋的總價值及是否擁有房屋產權與房屋總價值的交互項。表1給出了各協變量的定義與描述性統計。
表1 變量的定義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采用一對一匹配法來檢驗二胎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儲蓄率的差異。表2列出了這一估計結果。
表2 是否是二胎家庭對家庭儲蓄率的影響
從該表中可以看出,經過匹配后二胎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的儲蓄率對數差異為0.077,高于匹配前的0.029,且結果更顯著。這意味著,如果沒有考慮選擇性偏差,會低估估計結果。
使用匹配法時,需要注意的是獨生子女家庭和二胎家庭樣本組之間的平衡性問題,即經過匹配后,獨生子女家庭和二胎家庭的樣本之間除了家庭儲蓄率存在差異外,在協變量方面不應該存在顯著的系統性差異。平衡性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3 二孩家庭與獨生子女家庭樣本組的平衡性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經過匹配后,大部分特征變量的偏誤比率都降到了10%以下。經過匹配后,偏誤(絕對值)降低的比率都超過了50%,最高的達到了99.7%,這說明傾向得分匹配方法確實能夠大大降低二胎家庭與獨生子女家庭樣本之間的差異。因此,樣本匹配后基本能夠通過平衡性檢驗,兩組樣本之間進行匹配所使用的協變量存在的差異很小,自選擇性導致的估計偏誤被大大削弱。
表4 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一
本文嘗試從兩個方面進行穩(wěn)健性分析。首先是改變被解釋變量的定義方式,采用另一種儲蓄率的定義。其次將收入從低到高排,將70%以下的人群定義為中低收入人群,70%以上的人群定義為高收入人群,來比較這兩類人群中,二胎家庭與獨生子女家庭儲蓄率的差異。
1.穩(wěn)健性檢驗一:采用另一種儲蓄率定義
采用作為被解釋變量,估計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采用對數差減少極端值后,估計結果依然顯著。
2.穩(wěn)健性檢驗二:將家庭按收入分為中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對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二胎家庭的儲蓄率要顯著的比獨生子女家庭低,而對于高收入家庭來說,二胎家庭的儲蓄率也是要比獨生子女家庭的儲蓄率低,但這一結果并不顯著。
本文利用CFPS2014調查數據分析了家庭生育決策對家庭儲蓄率的影響。結果顯示,二胎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平均處理效應約為-7.7%。這說明二胎家庭的儲蓄率確實低于獨生子女家庭。進一步的,將家庭分為中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發(fā)現對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二胎家庭儲蓄率要顯著低于獨生子女家庭,而對高收入家庭結果并不顯著。
相比已有的關于生育政策和儲蓄率的研究,本文的優(yōu)點是采用了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自選擇性帶來的估計偏誤問題,結果更有說服力。同時,本文還存在一些拓展空間,比如進一步的研究二胎家庭相對與獨生子女家庭儲蓄率下降的原因。目前,從放寬生育政策角度來解釋家庭儲蓄率的研究較為少見,本文對這一問的探索做出了一定的補充。
[1]劉永平,陸銘.放松計劃生育政策將如何影響經濟增長——基于家庭養(yǎng)老視角的理論分析[J].經濟學(季刊),2008,(04).
[2]王建志,任繼球,齊乾.我國居民消費問題研究——基于子女數量、內生時間偏好視角[J].宏觀質量研究,2016,(03).
[3]梁文艷.“留守”對西部農村兒童學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基于傾向分數配對模型的估計[J].教育科學,2010,(05).
[4]李雪松,黃彥彥.房價上漲,多套房決策與中國城鎮(zhèn)居民儲蓄率[J].經濟研究,2015,(09).
[5]汪偉.人口老齡化、生育政策調整與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16,(16).
[6]李云森.自選擇、父母外出與留守兒童學習表現——基于不發(fā)達地區(qū)調查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季刊),2013,(03).
[7]陶然,周慧敏.父母外出務工與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基于安徽、江西兩省調查實證分析的新發(fā)現與政策含義[J].管理世界,2013,(08).
C92-05
A
1008-4428(2017)11-115-02
王鑫,男,江蘇溧水人,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