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窮
又一個17年過去了,當他坐到合作社門口專為他設(shè)計建造的大師工間時,那個威風(fēng)凜凜的‘匠神虎虎生風(fēng),立馬復(fù)活了。聽祥多吉介紹自己的產(chǎn)品仿佛欣賞相聲貫口,讓人接應(yīng)不暇。
藏族人親切地稱呼社區(qū)里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者為“祥”“祥啦”,意思是“尊敬的舅爺(阿舅)”。已奔70歲的祥多吉不記得自己什么時候也有了這樣的“禮遇”。
看他30年前的照片,形象、氣質(zhì)、穿著習(xí)慣幾乎沒有什么變化,還是那個樂呵呵的表情,還是那頂再熟悉不過的寬檐禮帽,這種性格剛強隨和、身板硬朗的老人總是老的很慢。
其實,看起來還挺年輕的祥多吉早在2000年截稿的《縣志》中就已經(jīng)進入縣級“名人堂”,其主要事跡如下。
祥多吉是拉玉鄉(xiāng)德慶當村社員,49歲,從1966年學(xué)習(xí)鐵匠技術(shù),現(xiàn)任地區(qū)政協(xié)委員。他做的家具美觀大方,具有民族特色,質(zhì)量高,價錢合理,深受用戶喜歡。
1981—1982年兩年中,他幫助群眾干活不收工錢或少收工錢達千人次,折款上千元。
多吉的足跡踏遍了拉玉6個村、17個組的每家每戶,當冰雪剛剛開始融化,大地乍暖還冷時,他就來到群眾中,為社員修理犁耙、播種機。1982年一年中,他為群眾修理、新做鋤頭530多把、鐮刀1200多把、十字鎬200把、打場用的鐵篩子40個,焊拖拉機水箱3個,修理拖拉機4臺,播種機6部,為群眾做生活用具鐵皮水缸60個、各種水桶100個、水瓢180個等。
……
又一個17年過去了,當他坐到合作社門口專為他設(shè)計建造的大師工間,那個威風(fēng)凜凜的“匠神”虎虎生風(fēng),立馬復(fù)活了。
聽祥多吉介紹自己的產(chǎn)品仿佛欣賞相聲貫口,讓人應(yīng)接不暇,也長見識——“看吧看吧!藏刀、菜刀、酥油刀;刀鞘、刀身、刀把子;菜勺、水勺、油漏勺;肉鉤、毯鉤、線頭鉤(肉鉤指藏人家中煮大塊肉時翻找肉塊的專用鐵鉤,毯鉤是婦女出門用藏毯背小孩時鉤住毯子兩頭的特制工具,線頭鉤是婦女做毛線活時尋找針頭線腦的特殊用具);還有寺廟僧人制作壇城沙畫用的抖斗;藏帽頂飾、耳飾(索吉);藏式火鍋、酒碗、茶壺、桑堅(大型酒壺);農(nóng)具全套;藏醫(yī)器械全套;木工工具全套(祥多吉驕傲地告訴我,古話講,木工時時求鐵匠,鐵匠無須求木匠,這是很有自主性的一個職業(yè));還有這燈盞、油壺;仿古藏鎖與鑰匙全套;藏式仿古度量器全套;藏式民居及寺院金屬門飾、窗飾全套;藏式文房用具墨水罐、筆筒、削筆刀;砍樹、砍柴、砍毛刺、收攏苜蓿草、樹葉的各種工具;鼓把、鈸;煙灰缸;馬鞍子;簸箕;青稞麥篩子、青稞炒鍋;鐵爐、爐蓋、爐筒、爐灰鏟;蘿卜、土豆絲擦、高壓鍋把、高壓鍋放氣閥;藏式噶烏、火鐮、針線盒。我的藏刀是賣的最好的!”
跟著他走,我不得不認真地一一識別:他的這些寶貝足足有130多個種類,這些東西基本上都是祥多吉自創(chuàng)的產(chǎn)品,或者打著鮮明的“祥多吉生產(chǎn)”的烙印。我在想,這位技藝高超、藝高膽大的祥多吉,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祥多吉自述:“我今年63歲。我們鐵匠家的師傅和前輩有翁則次仁邊巴、翁則尼瑪頓珠、翁則格桑、烏米翁則等。我的父親就是翁則格桑,他做莊園主的門飾,百姓家的鑰匙、鎖具,從小就很有靈性。
“但是我家的祖先最初不在這里,是從縣城南部的加麻地方來的,家名叫‘加免追白,家里有一個男孩,兩個女孩。兩個女孩一個待在家里伺候父母,一個嫁到縣城的雪村扎西家。但很不幸,家里唯一的男孩是個啞巴,卻很機靈、活潑。因為此地工藝匠人奇缺,人們連做把鐮刀、鋤頭、飯勺都要跑到很遠的地方找鐵匠,不但耗費精力,財力消耗也很多,苦不堪言。正好,附近山寺的活佛看到這個男孩雖然不會說話,但是聰明、善良、勤快,他就念經(jīng)作法,將其‘教化為鐵匠藝人,并賜名‘加免追白,意思是加麻地方神變的鐵匠,簡稱‘匠神?!成竦恼Q生給此地人民的生活帶來很大福利?!?/p>
“很年多后,‘匠神老了,他將這一身的技藝傳授給住在縣城雪村的妹夫雪追果扎西,雪追果扎西又把技術(shù)傳給自己的兒子,子子孫孫地延續(xù),一直到我這一代,已經(jīng)是第五代傳承人了?!?/p>
“話說我們加免‘追白家的鐵匠技藝是很有一套的,本地所有需要的鐵器包括農(nóng)具、家具、廚具、飾品自不必說,無不是我們家獨自生產(chǎn),而且有些東西是別的鐵匠不屑做的,比如藏式的鐵釘,有三角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別人懶得做或懶得細分,我們是一定會分的特別細。因為每種形狀的釘子用途都不一樣,有的是專門釘柱子的,有的是專門釘樓梯和門板的,有的是專門釘皮箱的,一個都不能錯,也從不會偷工減料,因為這是上百年經(jīng)驗的積累,你想偷懶老天也在看呢。什么叫作‘全活兒?這就叫‘全活兒,這也是一個工匠從心里尊不尊重自己職業(yè)的標志?!?/p>
“我現(xiàn)在能做大概130種鐵器,別的地方有冒充我東西的,他們喜歡背后說‘看,這是祥多吉做的(鐵器),好吧?!但是被明眼人看一眼就露怯了,我也給足他們面子,從不說破。因為別人學(xué)我,說我好總歸是好事嘛,因為我也不可能靠這個發(fā)大財,特別是農(nóng)忙時間,大家伙特別忙,農(nóng)具損壞也大,他們經(jīng)常把東西一丟,祥多吉,幫我修下,下午要用啊快點。下午他來了,拿起東西就走,也忘了給錢,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我也不好追著要錢,下次提醒就好了嘛,因為我的原料費、時間成本畢竟是很多的,哈哈?!?/p>
“為什么要這樣?哈哈,藏族的古老諺語就道出了人與人和睦相處的關(guān)系——endprint
鄰里的牛死了,
也要致哀三日 ?!?/p>
……
“當然,總的來說舊西藏對鐵匠這個職業(yè)是很歧視的,但是人們的生活實在離不開鐵匠。就是說其實人們內(nèi)心里是需要鐵匠的。像我的這些前輩師父們,都有翁則的名號。翁則本來是寺廟的一種職稱,意思是‘領(lǐng)誦師,人們叫我們師父為翁則,是一種尊稱,意思是說他們是有帶徒授藝的資格的,內(nèi)心里其實是離不開我們。這在舊社會就不用說了,那時候沒有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機械化,鐵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西藏和平解放后一段時間都是如此,但是舊觀念在極個別人心眼里還殘存著。有一次縣里開三級干部會議,我心里有不平,就在臺下說過去在舊西藏我們鐵匠被認為是黑骨頭,今天我要當著縣領(lǐng)導(dǎo)的面把我手臂上的肉割下來一塊,給大家看看我鐵匠多吉的骨頭究竟是黑的還是白的。我們的女縣長站在主席臺上帶頭說不用不用,我知道我們的工人兄弟的骨頭是白的。于是全場響起了會意的掌聲?!?/p>
“我現(xiàn)在生意很好,我申請的商標是這種多技牌‘三朵梅鐵藝花,這是我?guī)煾敢簿褪歉赣H教給我的第一個工藝圖案。所以我記憶深刻。”
“匠神”祥多吉打鐵的具體工藝跟大部分鐵匠差不多,大致如下:
1.揀料:挑揀好鐵料可以節(jié)省作為燒料的炭和鍛打時間。主要靠打鐵師傅的經(jīng)驗,通過目測與手掂來挑選合適的鐵料。
2.燒料:挑好鐵料后,喂入爐灶里,立刻來回拉動風(fēng)箱手柄鼓風(fēng)燒旺爐火(現(xiàn)在大多使用鼓風(fēng)機替代,節(jié)省人力)。鐵匠手握長柄鐵鉗夾住鐵料翻動,使鐵料充分受熱、軟化。
3.鍛打:將加溫到一定程度的鐵料夾到鐵墩上,舉錘敲打。若打制的是小件器具,鐵匠一人就可拿著小錘反復(fù)敲打定型。若是大件器具,須兩三人掄大錘輪流敲打。
4.定型:鍛打后的鐵料逐漸失去火紅的顏色和足夠的溫度,鐵匠再次將它喂入火塘里,再次燒料。定型是個反復(fù)的動作,直到初具成品模樣。
5.拋鋼:鐵匠手下的器具,只要是刀具之類的都要拋鋼。而鋼料下在刀具上的多寡與均勻度,往往成為顧客評定該刀具好壞的標準。
6.淬火(這是打鐵工藝中最精華的部分):打制鐵器過程中,定型和拋鋼兩道工序都夾雜著淬火這一道工序。打造的鐵器好不好,火候的掌握和冷卻是關(guān)鍵。
7.回火:鍛件淬火后硬度變高了,但脆性大了,容易變形,甚至出現(xiàn)細小的裂紋??蓪⒅匦路呕鼗馉t加溫來調(diào)整硬度。
8.澤油:所謂澤油,就是在鐵器回火后趁高溫尚存,迅速夾塊豬肉(或直接用植物油,甚至豬皮也可以),將豬肉貼到器具上反復(fù)摩擦,鐵器的高溫使豬肉滲出的豬油涂抹在器具上,這既有助于提高光澤,又能使得器具長時間不生銹。
祥多吉感慨,過去我們講鐵匠干的是煉獄里的活兒,受鐵與火的煎熬,但是現(xiàn)在政府把我們當親兒子一樣看,給我們蓋起了房子,給我們建起了合作社,給我們成功申報了自治區(qū)級的“非遺”項目,有各種資金扶持,拉薩和自治區(qū)有這方面的活動都讓我們參加,把我們當寶貝,要我們多培養(yǎng)人才。士為知己者死,我祥多吉心情愉快地培養(yǎng)了20多名技藝傳承人,只要有誰愿意,我都會手把手地教,沒有任何隱瞞和保守。
歷史上,由于日常生活用具的需求和生產(chǎn)工具的需要,還有宗教藝術(shù)的蓬勃發(fā)展,促進了藏區(qū)金屬工藝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金屬冶煉、鍛造、加工、雕刻工藝,藏族金屬工藝的歷史十分悠久。
據(jù)文獻記載,大約在吐蕃傳說中第一位贊普聶赤贊普時期,古代藏族社會就進入了銅器和鐵器并用的時期。早在聶赤贊普統(tǒng)治以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矛、盾、盔甲等武器。到吐蕃第二十九代贊普時期,金屬冶煉和加工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僅能從礦石冶煉中提取銀、銅、鐵等金屬,制作矛、盾、劍、刀等武器,而且還能在湍急的河水上面架設(shè)鐵橋。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金屬冶煉、加工技術(shù)的日益提高,金屬工藝開始逐步分立成行。
藏族的金屬工藝按其功用和目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生活、生產(chǎn)用品,包括犁鏵、鋤、鐮刀等生產(chǎn)農(nóng)具和酒壺、酒杯、勺、筷、碗、盤、火爐、鍋、瓢、盆、壺、缸等生活用品。第二為裝飾用品,包括手鐲、戒指、項鏈、頭飾、胸飾等裝飾品和建筑裝飾及刀、鞍等器具裝飾。第三類為宗教用品,主要包括佛像的澆鑄和諸如斧、鉞、金剛、鈸、號、鈴等宗教法器的制作。
祥多吉擅長的是前兩類,尤其是各種精美藏刀,很好地繼承了祖先的工藝。
但是話說回來,古代的匠人們無論技藝如何高超,都沒有像祥多吉那樣趕上了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遇,這是屬于祥多吉的美好時光。
“叮叮當當”,“叮叮當當” ……聲音回響在德慶當?shù)纳峡眨炊@出古老村落的寧靜與安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