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00)
華麗的轉身
——解讀伊麗莎的身份認同
丁玉潔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蘭州730000)
《匹克梅梁》是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備受歡迎的傳奇劇之一,劇中描述了女主人公伊麗莎從一個卑微受人鄙視的賣花女到王家公主再到公爵夫人的華麗轉身的啟蒙覺醒的成長過程。本文便從身份認同角度解讀伊莉莎是如何實現(xiàn)華麗的轉身。
喬治·蕭伯納;《匹克梅梁》;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受到新左派、女權主義、后殖民的特別青睞。其基本含義,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這個詞總愛追問 :我(現(xiàn)代人)是誰?從何而來、到何處去?身份認同基本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個體身份認同 :在認同個體與特定文化的過程中,文化機構的權力運作促使個體積極地參與文化實踐活動,以實現(xiàn)其身份認同。第二,集體身份認同 :文化主體在兩個不同文化群體和亞群體之間進行抉擇。受不同文化影響,文化主體須將一種文化視為集體文化自我,將另一種文化視為他者。第三,自我身份認同 :強調自我的心理和身體體驗,以自我為核心,這是啟蒙哲學、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關注的對象。第四,社會身份認同 :人的社會屬性,是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研究的對象[1]?!镀タ嗣妨骸穭≈信魅斯聋惿谝晃徽Z音學教授息金斯的教導下,從內在的語言和外在的裝扮實現(xiàn)了自我的身份認同和社會身份的認同。
在哈貝馬斯看來,是人際間語言交往形成和維系著一個社會共同體。語言是人際交往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只有在語言的交往過程中,單獨的人才組合成為為社會。在語言交往的初始階段就涵有‘有效性要求’,也就是合乎理性的要求,這便是哈貝馬斯所認為的‘交往理性’的基本涵義。他指出,‘話語’是語言行為的基本要素是,而話語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方面是‘以言行事’(illokutionar);另一方面是‘以言表義’(propositional)。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由語言促使而成的這一過程,本身就隱含了一定程度的內在的理性要求,也是交往能成功進行的前提條件。任何一個參與交往活動的人,只有滿足以下條件,才能步入相互理解的過程,換句話說,也就是運用可理解的句子,以一種能被他人所接受的方式,實現(xiàn)三種有效性要求。這三個要求分別是 :“在一種以言表義的內容、或對存在事實的陳述中體現(xiàn)出來其在表達自己內心情感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真誠性?!?《西方文論關鍵詞》,第240頁)。
劇中賣花女伊麗莎出場是一個俗氣、帶有濃厚土音、說話粗魯?shù)墓媚?,語音學教授息金斯打算把賣花女從“泥坑”里就出來,將她打扮漂亮變成一位小姐,于是就教她按文法講話,教她正確的發(fā)音,背字母,練習活動舌頭,經受幾個月的罪之后,掌握了一種完全新的語言之后,她第一次在倫敦中上層社會嶄露頭角。伊麗莎用拘謹而正確的口音講話,聲調很美,并向息金斯夫人禮貌地問好,說“息”字時稍微遲疑一下,但結果說的很成功。在聚會聊天時僅談談有關天氣這樣萬無一失的話題,即使在聊天氣時不慎夾雜了些土語,也并無大礙,反而增添了些許的幽默。與此同時,她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博得了富家公子佛萊第的青睞。雖然息金斯教授打賭的六個月的期限還未到,伊麗莎已然被人認為是一位王家公主,她與大使夫人握手,她美妙而端莊的態(tài)度使大使夫人感覺驚奇,認為伊麗莎具有貴族血統(tǒng)。那么在此,伊麗莎通過有效的語言交往實現(xiàn)了對客觀事物的理解與認識,協(xié)調彼此的行動,與此同時,樹立起大家一致認可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從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在哈貝馬斯看來,“在生活世界與語言交往行為之間,語言互動行為的參與者,通過彼此達成對客觀世界的共同理解而處于一種‘物質性關系’”。(《西方文論關鍵詞》,第241頁)。伊麗莎正值二十歲左右的姑娘,通過融入到有行為能力者的互動關系中,并且認同且接納他們所從屬的社會集團的價值取向,進而逐漸促成自我人格的同一性,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全面的行為能力。息金斯這位精通語音學的教授,代表著語言權威,他通過糾正賣花女內在粗俗語音和外在的服飾裝扮,從而實現(xiàn)伊麗莎的身份認同問題。
語言是伊麗莎受到的啟蒙教育,她的思想也隨之慢慢覺醒,語言使得她的言行舉止得以規(guī)范化,她對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開始反思?!皢⒚杉捶此?,對以人為中心的世界的反思,對自我的反思,對人的社會存在的反思”。(《西方文論關鍵詞》,第466頁)。雖僅是個賭注,但伊麗莎的的確確在息金斯和辟克林兩位語言專家的循循善誘下,有了自己的理性、意識和行動能力,實現(xiàn)了自我精神世界的整合。
19世紀以來,受歐洲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影響,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社會身份認同觀。它的基本看法是將自我與社會一分為二,轉而強調社會作用,尤其是社會對于個人存在和意識的決定性。(《西方文論關鍵詞》,第467頁)。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稱道,女性打扮的含義是很明顯的 :這是“裝飾”自己,而裝飾自己是獻出自己。打扮不僅是修飾,它反映了女人的社會處境?!镀た嗣妨骸穭≈写笾屡魅斯u花女在第一幕出場時,戴著一頂黑色的水手小草帽,沾滿倫敦的塵土和煤煙,大概從來沒有刷過。她的頭發(fā)也很該洗洗了,那像個小灰鼠的顏色決不會是天然的。她上身穿著一見又粗又舊的黑大衣,長到膝蓋,腰身很合適。下面穿的是深黃色的裙子,罩著粗布圍裙。她的靴子也破舊了。當然她盡量把自己打扮地干凈整潔一點,雖說與那些太太小姐們相比略顯齷齪。但是她的容貌與那些太太小姐們差不到哪去,只要稍微修飾一下,有個牙科大夫給她洗洗牙齒就足以。這一段對衣服的描述襯托出了她的線條,也反映出了她所屬的階級、社交圈子。在她第一次找息金斯教授特意打扮了一番,她戴著一頂帽子,上插三根駝鳥毛,一根黃的,一根天藍的,一根紅的。她圍著一個不算臟的圍裙,粗布外衣也弄得整齊了一些。(《蕭伯納戲劇選》,第80頁)。劇中描寫到伊麗莎第三次更改服裝時,裝扮成了一位單純的日本少女,身穿日本服飾,是質地樸素的藍布制成,衣服上裝飾著精致且美麗的小白素馨花圖案。連她的父親杜利特爾先生也未識得自己的女兒。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伊麗莎被認為是一位王家公主時,她穿著斗篷,晚禮服,有鉆石,扇子,花和其他的裝飾品。(《蕭伯納戲劇選》,第120頁)。伊麗莎在經過息金斯指導的喬裝打扮,便去參加息金斯夫人的聚會,這是她思想意識受到啟蒙之后,首次邁向上層社會的第一部。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道,女人在她的頭飾、邊飾、閃光片、花朵、羽毛、假發(fā)的打扮下,就變成了有血肉的玩偶;女人露肩、露背或者露胸脯,在某種程度上連肉體也在展示,就如同花盛開的花朵。那么打扮的這種社會意義,促使女人借助自己的衣著方式來表示她對社會的態(tài)度;她遵從現(xiàn)有的秩序,使自己具有一種高雅個性;打扮意味著出門融入社會,這也是打扮最初的動力。事實上,這也是在尋求社會身份的認同。她在完成自己的“社交責任”,由于出于這樣一種“社會義務”,參加聚會的女人沒有什么可交流,伊麗莎也僅談到萬無一失的話題“天氣”。
伊麗莎是一個客體,她的修飾和衣著方式改變了她的內在價值。波伏娃始終認為,作為女人,她自身打扮裝飾得越漂亮,她就更容易受到社會的尊重;作為女人,越是需要找到工作,外表打扮地越富裕就對自身越有利。優(yōu)雅不僅是一種武器,它更是一封推薦信。所以伊麗莎才可以游刃有余地融入到上層社會,得到社會上層文化的認可,并贏得富家公子佛萊第的愛慕,且于他來往約會。
身份認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體在強勢與弱勢文化之間進行的集體身份選擇則,由此產生了強烈的思想震蕩和巨大的精神磨難。其顯著特征可以概括為一種焦慮與希冀、痛苦與欣悅并存的主體體驗。在劇中第四幕中,伊麗莎正是在息金斯的賭注贏了之后,受到上層社會的文化秩序的沖擊,伊麗莎覺醒了,她絕望的掙扎,反問息金斯,我能干什么?你讓我變成這個樣子,還能干什么?我到哪里去?我干什么好?我將來怎么辦?在馬克思看來,生產關系階級身份的決定因素是生產關系,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所決定。她開始為自己的未來擔憂,在迷茫中掙扎不知道今后何去何從,她無法再穿著漂亮衣服口吐粗語回到下層社會做回原來的賣花女,因而想冀希望于婚姻進而尋求自身的出路。在全劇末時,息金斯 :“辟克林!哪里的話,她要嫁給佛萊第呢。哈!哈!佛萊第!佛萊第!!哈哈哈哈哈哈!!!!”(《蕭伯納戲劇選》,第152頁)。不管嫁給誰,伊莉莎已對自己的感情有了認知和定位,她的情感歸屬是在一定的理性程度上來衡量,主動權握在她自己的手中。劇中伊麗莎的整個啟蒙覺醒的過程踐行了蕭伯納理想中新女性的成長歷程。
結語
玉不琢不成器,《皮克梅梁》這部傳奇劇中女主人公伊莉莎在語音學教授息金斯的指導下,一方面借助語言的力量,達成了與周圍社會文化秩序的和諧統(tǒng)一,合理地調節(jié)人際關系,滿足了當時社會期待與常規(guī);另一方面,在華麗的服飾的襯托之下呈現(xiàn)出公爵夫人般的優(yōu)雅和雍容華貴,征服了上層社會主流文化的認可,在啟蒙與覺醒的成長過程中,完善了自我認識,開始了對自身未來的思考。從賣花女到公爵夫人這一華麗的轉身,實現(xiàn)了自我身份和社會身份的認可。
[1] 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240.
[2] 陶家俊.身份認同導論外國文學[J].2013.6.
[3] 劉霞敏.翻譯中的性別差異與女性身份認同.外語教學[J].2007.2.
[4] 張明愛.蕭伯納文學創(chuàng)作的社會關注.外語研究[J].2013.6.
[5] Judith Butler,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New York Routlege,1990.13.
[6] 錢谷融,魯樞元.文藝心理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79.
丁玉潔(1986.10-),女,漢族,甘肅蘭州人,西北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