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麗青
有一天,你突然很想吃漢堡。這時你看到路邊有一個名為“麥當當”的漢堡小攤。
你摸了摸口袋,掏出幾枚硬幣遞給攤主,就得到了一個香噴噴的漢堡。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攤主會愿意為了你的幾枚金屬硬幣,不厭其煩地購買原料、烤好漢堡,然后再拿給你享用呢?而這些金屬硬幣既不能吃,又不能拿來串成項鏈作裝飾。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金屬硬幣是錢。除了硬幣之外還有紙幣,它們具有非凡的效力。如果你的錢足夠多的話,可以用它們兌換你想要的東西。
錢是什么?
錢,是一種等值量化的交換工具,是指社會上流通的買賣商品時所支付的金屬硬幣或紙幣。所以錢可以作為一種計算單位、買賣貨物時的支付手段以及一種儲蓄的手段。
最初的海貝
在貨幣還沒有誕生的年代,人們只有一種交易模式:以物易物。顧名思義,人們是用自己已有的物品或服務與別人交換,以換取別人的物品或服務。
現(xiàn)在我們要從幾千年以前的阿呆和阿寶說起。阿呆有一群小雞,而阿寶有一皮囊的牛奶。
阿呆想要喝牛奶,而阿寶想要養(yǎng)小雞,于是他們商量了一番后,同意交換。這個交易進行得很順利,直到有一次,阿呆忘記帶小雞來。而沒有小雞,阿寶當然就不愿意把牛奶給他了。
聰明的小數(shù)學迷,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但你知道嗎?“以物易物”蘊含著按一定比例交換的數(shù)學關系呢!你能根據(jù)所給數(shù)據(jù),把下面表格填完整嗎?
阿呆在自己身上翻找了一下,拿出一個海貝,遞給阿寶。阿寶一看,海貝既堅固又美觀,他很喜歡,便同意交換。漸漸地,人們便習慣用這些漂亮的海貝來交換所需物品,也樂意用自己多余的物品來換取海貝。
用海貝來交換最大的好處在于,它縮短了交易時間。最初,一個拿著蘋果、想要梨子的人和一個擁有掃帚、想要水壺的人是無法交易的。他們必須先找到拿著梨子或水壺,并且想要蘋果或掃帚的人。而且只要有一個人反悔就糟糕了。有了天然海貝作交換的媒介,大家隨時都可以進行交易了。也就是說,海貝充當了錢的角色,成為了流通較為廣泛的古貨幣。隨后,類似海貝這種讓所有人都接受的、可用來交易的一般等價物陸續(xù)出現(xiàn),從古代的銅鐵、金銀,到現(xiàn)代社會的紙幣。
貨幣的進化
公元前1100年,中國出現(xiàn)了用青銅鑄造的貨幣,也就是青銅貨幣。最開始,這些貨幣有著各種奇怪的形狀:小刀、鋤頭、鏟子……可想而知,人們將它們裝進口袋時,手很容易被其尖銳的邊緣劃傷。于是,慢慢地,這些青銅貨幣被制作成了安全的圓形,也就是硬幣的原型。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金屬的冶煉技術不斷得到提高,金銀銅成了貨幣的主要材料。宋朝的某一天,宋太祖突然下了一個命令,要求回收所有金銀銅,改用鐵來鑄造貨幣。他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他想要回收昂貴的金銀銅,而用鐵鑄幣的成本更低。
但對于百姓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主意。同樣的體積,鐵卻比銅重得多,人們出門經(jīng)常要用小推車來拉錢,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
于是,很快就出現(xiàn)了一種名為“交子”的紙幣,人們將鐵錢寄存在店里,換取老板的票據(jù)“交子”,生活中就使用輕便的“交子”。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鈔票。
今天,我們的貨幣系統(tǒng)又進步了。身上甚至不用帶現(xiàn)金,只需要刷刷手中的銀行卡、掃一掃手機中的支付軟件就可以進行交易了。
但不管是金屬硬幣、紙幣,還是銀行卡、電子支付,我們今天使用的交易手段和幾千年前“以物易物”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是等值量化的交換工具——貨幣變得更輕巧便捷了。
貨幣越多越好?No!
也許大家都曾這樣想過:我們使用的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都是由政府印刷制作的,為什么就不能多制作一點呢?假如給每人都發(fā)個一百萬,那不就沒有窮人了嗎?
這個想法很美好,但流通的貨幣量過大,會引發(fā)可怕的后果——通貨膨脹。
貨幣之所以值錢,是建立在一個“人人都相信貨幣值錢”的前提上的。假如突然出現(xiàn)了很多貨幣,過不了多久,大家就會察覺到財富都增加了。但與此同時,貨幣也會因為相對的增多而變得不值錢。流通中的貨幣過多,超過了經(jīng)濟所需會引起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人們就需要花很多很多錢才能購買到所需商品,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大家的生活成本。人們也會因此不再信任手里的貨幣。
所以,管理貨幣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