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妮館陶物語 (組章)>>> 李曉妮糧 畫天地之間,你像一個歡天喜地的小孩。天邊,你翻滾小麥,用波浪的方式連接我和你。民以食為天"/>
>>> 李曉妮
館陶物語 (組章)
>>> 李曉妮
天地之間,你像一個歡天喜地的小孩。
天邊,你翻滾小麥,用波浪的方式連接我和你。
民以食為天,你就是天,你把糧食一一喊回糧倉,然后組成各種圖案,構成畫魂。
你和世界都是圓的,堆圓的麥垛,冒著熱氣,像蒸好的饅頭,喂養(yǎng)著糧畫小鎮(zhèn)。
你把糧畫刻進了生命的脈絡。春天,分泌出永恒的噴香。
糧食的城堡,苞谷、小麥、大豆、紅彤彤的高粱,世界上所有的糧食在趕集。演繹出美麗鄉(xiāng)村的故事。
畫中,陰陽吻合的天幕,熟透的月亮參透了生命的真諦。
此刻,我是安靜的,像畫中月光下的春柳,輕輕握住,這流動的美。
好想和你一起栽種1927年的麥子,把詩歌裝進24K黃金酒,醉彎了中原的腰。
到北方,學習成為一塊沒有棱角的石頭。
像是館陶先民勤勞的雙手,在石頭中雕刻出善的牙齒。
幾乎所有的記憶和糧食有關。抽象和具象結(jié)合到了一起。
一圈圈轉(zhuǎn)動,轉(zhuǎn)出小麥的潔白,磨出了陽光、云朵和細雨。
一圈圈轉(zhuǎn)動,轉(zhuǎn)出冬天的含蓄,春天的燦爛,夏天的結(jié)實,秋天的飽滿。
我必須和石磨學會轉(zhuǎn)動,吸吮糧食的芬芳。
學會把村子的天和地咬合在一起,將粗獷打磨成為細膩。
石磨老了,刻在石磨上的磨牙,如同村莊掌紋,被風雨侵蝕,但鄉(xiāng)愁不變。
石磨被擺放在鄉(xiāng)愁街邊,成為鄉(xiāng)愁街的一道風景。
于是,鄉(xiāng)愁每天都是一場淅淅瀝瀝的雨。
我在鄉(xiāng)愁街行走,不說一句話。
終于看到了雁翼先生的老屋。
土粒子和土粒子結(jié)合成的房子。來自于黃土的深層,帶著詩歌的溫暖和文氣。
歲月的胡須,在詩歌里重組厚重。
老屋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的洗禮和衛(wèi)運河大洪水的摧殘,至今還堅挺地屹立著,成為歷史的記憶。
土屋褶皺的嘴唇里,青磚已是殘缺的牙齒。
兩棵老掉牙的向日葵,伸長脖子,舉起土屋后的太陽。
向日葵籽做我們的宣紙,風做我們的畫筆,銘記大院那只門軸,像向日葵轉(zhuǎn)動。轉(zhuǎn)向東是陽光,轉(zhuǎn)向西是雨霧。
我爬山涉水,從南方跟著一種蔬菜來到了館陶。
你身穿綠色,頭簪黃花。待嫁的黃瓜姑娘,守著黃瓜園,守著自己的閨房,即使冬天,也不凋落。
黃瓜一天天亮麗,蓬勃向上,勾勒出鳥語和春色,攀升,叩開四月的綠。
從此,綠色駐扎北土,渾厚的黃土里有了綠的鮮活。黃瓜與黃土在一個方程式里相互喂養(yǎng),1+1=無限。
給詩人一個為泥土承接風雨的站姿,心必系著泥土。
有了黃瓜,北方有了江南的娟秀。
夢掛在黃瓜棚上,在一縷清香中蕩著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