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吉,劉倩倩
(遼寧省蓋州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蓋州 115200)
改良根向復位瓣術對種植二期手術患者實施附著齦重建治療的臨床修復效果觀察
徐守吉,劉倩倩
(遼寧省蓋州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蓋州 115200)
目的 探討改良根向復位瓣術對種植二期手術患者實施附著齦重建治療的臨床修復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行種植二期手術和同期附著齦重建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均利用改良根向復位瓣術進行附著齦重建。結果 入組的13例患者一共有15顆種植體接受治療,術后14 d進行復查并制取印模的時候,經復查發(fā)現,15個種植位點中有13個黏膜均呈現愈合良好現象,其余2個黏膜發(fā)生炎癥。術后1個月復查,在進行牙冠佩戴的時候,正常角化黏膜均良好形成。在有效角化黏膜寬度方面,治療前,13例患者的平均為有效角化黏膜寬度為(0.19±0.44)mm,治療后1個月復查,較之治療前,寬度得到顯著的增加,達到(2.61±0.46)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進行復查,較之治療后1個月,寬度得到顯著增加,達到(2.64±0.54)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冠修復6個月后進行復診,可以發(fā)現患者均處于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狀況?;颊叩姆N植體均處于良好的穩(wěn)定狀態(tài)。重建角化黏膜與烤瓷冠緊密貼合,且未出現明顯炎癥。經牙周復查,各項指標均處于良好水平,其中改良菌斑指數為(0.71±0.81),出血指數為(0.74±0.63),探診深度為(1.81±0.35)mm。結論 改良根向復位瓣術應用于種植二期手術患者附著齦重建治療之后可以獲得良好的臨床修復效果。
附著齦重建;種植二期手術;改良根向復位瓣術
臨床缺失牙修復過程中,需要對種植體周圍的軟組織進行合理的處理。附著齦對種植體周圍組織至關重要,但附著齦缺失或者狹窄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情況[1]。因此,臨床需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對種植體周圍附著齦寬度予以增加[2]。
1.1 臨床資料 13例行種植二期手術和同期附著齦重建治療患者,男5例,女8例,年齡21~59歲,平均(40.15±2.58)歲。一共15個位點,均位于后牙區(qū)?;颊呔浥R床檢查,牙槽嵴頂尚存留0.55 mm以上的角化黏膜。
1.2 方法 均利用改良根向復位瓣術進行附著齦重建。二期手術之前,對患者種植部位頰側角化黏膜情況進行檢查,并了解前庭溝和系帶的附著情況。對有效角化黏膜的寬度進行測量并予以記錄。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消毒、麻醉之后,于種植部位頰側做切口,近遠中附加切口越過膜齦聯(lián)合。對黏膜翻半厚瓣進行剝離,對骨膜上肌纖維予以剝離。游離端角化黏膜縫合在骨膜處,并縫合附加切口。重建同一時期,將覆蓋在種植體上的螺絲取下,安放于愈合基臺上。擠壓黏膜瓣使血液流出,利用牙周塞治劑對術區(qū)進行覆蓋。術后14 d,對患者進行復查并制取印模。術后1個月,對患者進行上部烤瓷冠修復。修復6個月之后進行復診,測量患者的有效角化黏膜寬度并進行記錄,了解膜齦聯(lián)合的位置,以及重建角化黏膜的一般狀況。
1.3 觀察指標 修復6個月之后進行復診,對患者的各項牙周指標進行檢查。包括改良菌斑指數和出血指數以及探診深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過程中得到的所有研究數據均錄入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并進行處理。其中,對于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予以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予以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于數據中的等級資料,予以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隨訪6個月,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并進入最終的結果分析。
2.1 治療基本情況 入組的13例患者一共有15顆種植體接受治療,術后14 d進行復查并制取印模的時候,經復查發(fā)現,15個種植位點中有13個黏膜均呈現愈合良好現象,其余2個黏膜發(fā)生炎癥。術后1個月復查,在進行牙冠佩戴的時候,正常角化黏膜均良好形成。
2.2 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6個月患者治療有效角化黏膜寬度變化情況分析 治療前,入組患者的有效角化黏膜寬度為(0.19±0.44)mm,治療后1個月復查,較之治療前,寬度得到顯著增加,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進行復查,較之治療后1個月,寬度得到顯著增加,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6個月患者治療有效角化黏膜寬度變化情況分析(x±s,mm)Table 1 The width of keratinized mucosa was analyzed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1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x±s,mm)
2.3 患者復診時牙周指標 冠修復6個月后進行復診,可以發(fā)現患者均處于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狀況。患者的種植體均處于良好的穩(wěn)定狀態(tài)。重建角化黏膜與烤瓷冠緊密貼合,且未出現明顯炎癥。經牙周復查,各項指標均處于良好水平,見表2。
表2 患者復診時牙周指標結果(x±s)Table 2 Results of periodontal index at follow-up visit(x±s)
缺失牙修復過程中,附著齦對種植體周圍組織至關重要。附著齦可以利用富含纖維結締組織的固有層與牙槽骨表面骨膜發(fā)生緊密的貼合[4],達到良好的固定效果。但是,附著齦和修復種植體周圍的角化黏膜之間的附著能力不如天然牙[5]。臨床修復過程中,為保證修復效果,大多需要在植體周圍保留一定寬度的角化黏膜或附著齦。相關研究[6]指出,如果修復過程中角化黏膜寬度在2 mm以內,或者附著齦寬度在1 mm以內的時候,會導致種植體菌斑指數以及牙齦指數的顯著增大。另外,也更容易出現探診出血現象。相關研究[7]也通過研究提出相似的觀點,認為如果出現種植體周圍存在角化黏膜缺失或者不足的現象,會對修復效果產生十分直接的影響,導致種植體周圍在探診過程中出現出血現象,并導致菌斑的大量出現,還有炎癥等不良情況,影響修復效果。種植修復過程中還會出現一定的并發(fā)癥,尤其是黏膜退縮,如果出現在前牙區(qū),會嚴重影響到種植修復外觀效果[8]。另外,還容易導致食物的嵌塞,引發(fā)炎癥的出現。如果出現角化黏膜小于1 mm的情況,則種植體周圍出現黏膜退縮的幾率顯著上升。因此,在進行修復的時候,需要積極的考慮到修復效果的需求,保留適量的角化黏膜。本次研究過程中,在進行修復的時候,利用牙槽嵴頂余留的角化黏膜來對角化黏膜的寬度予以適當的增加。研究結果顯示,術后 1個月佩戴牙冠的時候,形成正常角化黏膜,膜齦聯(lián)合位置和鄰牙之間呈協(xié)調處相。在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6個月患者治療有效角化黏膜寬度變化情況方面,治療前,入組患者的有效角化黏膜寬度為(0.19±0.44)mm,治療后1個月復查,較之治療前,寬度得到顯著增加,達到(2.61±0.46)mm,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進行復查,較之治療后1個月,寬度得到顯著增加,達到(2.64±0.54)mm,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冠修復6個月后進行復診,可以發(fā)現患者均處于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狀況?;颊叩姆N植體均處于良好的穩(wěn)定狀態(tài)。重建角化黏膜與烤瓷冠緊密貼合,且未出現明顯炎癥。結果表明,在進行重建之后,冠修復6個月之后,角化黏膜仍然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在牙周指標方面,各項指標可以較好地反映出種植體周圍組織的情況。其中,探診無出血現象表明患者的牙周處于良好的健康狀態(tài),也提示種植體周圍組織狀態(tài)良好。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經牙周復查,各項指標均處于良好水平,其中改良菌斑指數為(0.71±0.81),出血指數為(0.74±0.63),探診深度為(1.81±0.35)mm。即表明,經重建之后,角化黏膜處于健康狀態(tài)。
本次研究過程中,在對入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在進行附著齦重建的時候,采用的是以根向復位瓣術為基礎,進行一定的改良。這一做法的優(yōu)點首先在于治療過程中相關操作十分簡,不需要對供區(qū)組織造成過大的損傷,從而可以有效降低減對患者組織造成的損傷程度。其次,治療過程與二期手術同步開展,避免出現手術次數增加的情況。另外,先重建附著齦重建,再進行牙冠修復,還可以有效降低發(fā)生黏膜退縮的風險,并對其予以積極的早期預防。除此之外,經重建之后形成的附著齦還具有十分穩(wěn)定的效果。但是,該治療方案具有一定的適應證,對于那些存在長期缺牙的患者,或者因牙槽骨吸收導致頰側出現附著齦缺失或者不足的患者,適合利用該方案進行治療。如果經檢查患者存在種植體周圍黏膜退縮等情況,則需要先進行附著齦增量手術,然后方可接受治療。且具有一定的應用局限性,對于那些角化黏膜完全缺失的患者,則是適合采取該方案,而需要進行此聯(lián)合游離牙齦移植等處理。另外,受到入組樣本數量以及觀察時間等因素的影響,本次研究所得到的相關結果以及相應的結論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準確。且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回顧性病例分析的方式,研究過程中,雖然在統(tǒng)計學處理方面予以傾向性評分匹配的方法以減少組間存在的差異,但仍然無法像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一樣對各種混雜因素予以最大程度的消除,以提高最終結果的準確性。因此,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進一步完善和分析。另外,關于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對最終結果產生的影響等問題,并沒有予以分析。
綜上所述,改良根向復位瓣術應用于種植二期手術患者附著齦重建治療之后可以獲得良好的臨床修復效果,且操作簡便,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孫瑾.附著齦重建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4,23(16):1369-1371.
[2] 趙長斌,佟凊.組織補片在附著齦增寬術中的應用評價[J].中華老年口腔醫(yī)學雜志,2013,11(5):278-280.
[3] 梁照忠,包旭英,王新平,等.上皮下結締組織移植術重建附著牙齦的臨床研究[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1,20(4):572-574.
[4] 李鵬,姜寶岐,蘭晶,等.附著齦重建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J].上海口腔醫(yī)學,2013,22(2):214-218.
[5] 羅志賓,曾融生,陳卓凡,等.牙種植體周軟組織的處理[J].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2009,36(5):583-585,589.
[6] 潘在興,林鶯.牙齦卟啉單胞菌與口腔種植體周圍重建骨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3,29(7):682-685.
[7]楊沐.附著齦重建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17):15-16.
[8] Adibrad M,Shahabuei M,Sahabi M.Significance of the width of keratinized mucosa on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supporting tissue around implants supporting overdentures[J].J Oral Implantol,2009,35(5):232-237.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dified root reset flap in the treatment of two stage operation
Xu Shou-ji,Liu Qian-qian
(Central Hospital of Liaoning Gaizhou,Gaizhou,Liaoning,1152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dified radical reduction flap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wo patients undergoing reconstruction of the attached gingiva.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3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wo stage operation and the same period of re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odified radical reduction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attached gingiva in December 2013 and December 2014.Results 13 cases were enrolled a total of 15 implants for treatment,postoperative 14 d was reviewed and impressions,the review found that 15 implant sites in 13 mucosa showed good healing phenomenon,the remaining 2 mucosal inflammation.1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the normal keratinized mucosa was formed when the crowns were worn.The effective width of keratinized mucosa,13 case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the average for the effective width of keratinized mucosa(0.19±0.44)mm,1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fore treatment,the width was increased to(2.61±0.46)mm,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review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compared with 1 months after treatment,the widt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reaching(2.64±0.54)mm,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crown after 6 months of follow-up,can be found in patients with good oral hygiene status.The implants were in stable condition.Reconstruction of keratinized mucosa and porcelain fused to the crown,and no obvious inflammation.After the periodontal examination,all the indexes were in good level,the improved plaque index was(0.71± 0.81),and the bleeding index was(0.74± 0.63),and the depth of diagnosis was(1.81±0.35)mm.Conclusion Modified radical reduction flap technique can be used in two stage operation for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reconstruction of gingival reconstruction.Good clinical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after re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on of attached gingiva;Implantation of two stage operation;Modified radical reduction flap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