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光
一、 技術人員要服務現場
魏老出生在清末,歷經北洋政府、抗日戰(zhàn)爭,所處的是一個積貧積弱、百廢待立、民族圖強的年代。魏老的論文集收錄魏老文章,無不透露這樣的時代背景。縱觀文集,魏老的研究從國家需要出發(fā),或調查、或實踐,不斷總結、提煉,奠基了中國現代鋼鐵冶煉的基礎理論。
其中《長城煤礦最近調查記》不僅對礦區(qū)地質、儲量進行了詳細的數據調查,而且對工廠的運營、組織機構進行了調查和詳述。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幾乎少有先進的機械化企業(yè)。魏老這篇論文的發(fā)表,至今看來對當時的中國工業(yè)化進程是有促進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技術工作者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通過生產實踐不斷提煉,最終形成了理論體系,是一種最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方法。
發(fā)表于1939年的《煉鐵爐爐身之設計》對早期化鐵爐、土爐進行了理論分析和改進建議。實值抗戰(zhàn)最艱難之時,魏老參照在德實習所得經驗,基于當時的原燃料、設備條件,繪制化鐵爐由六個部分組成的爐型。高爐的設計從確定產能、確定有效容積開始?!稛掕F爐爐身之設計》、《小型新式煉鐵爐之設計與作業(yè)》對高爐設計涵蓋的有效容積、高徑比、爐身角、爐腹角等進行了定義,根據焦炭的燃燒強度(冶強)確定爐缸直徑等等,無疑是現代高爐設計的啟蒙。對比當時的土爐,通過爐型參數的修正,冶煉效率提升,鐵的含硅量提升,土爐也能由白口鐵煉制成灰鐵??箲?zhàn)時期,國內鋼制品很少,工藝相對復雜,鑄鐵能夠直接翻砂鑄模,白口鐵改制灰鐵對抗戰(zhàn)意義重大。
二、 技術人員不能僅僅滿足于
專業(yè)知識領域通讀魏老49年前論文,是在讀鋼鐵相關行業(yè)發(fā)展史。從采礦、煉鐵、鐵合金、煉鋼、特種鋼到耐火材料多有論述。
搞煉鐵這么多年,學校學的是鋼鐵冶金專業(yè),工作中主要接觸的是高爐操作,日積月累,知識局限于高爐相關,視野漸漸狹隘,思維逐漸僵化。讀魏老文集,深感一個技術人員不僅不能滿足于專業(yè)知識領域的“橫截面”,還要關注相鄰知識,甚至可能不相干的知識,尤其是要是是關注技術前沿。《二十年來中國之冶金工程研究》作為一篇文獻綜述,高屋建瓴,引用文獻達四十八部之巨,提煉了抗戰(zhàn)期間中國冶金行業(yè)經驗之所得,提出十條前瞻性研究議題,指明了中國現代冶金學研究方向。
三、 甘做科技進步的先驅和墊腳石
魏老大學的專業(yè)和志向是冶金學,高爐冶煉的發(fā)展是冶金學發(fā)展很小的片段,魏老所撰《煉鐵爐爐身之設計》、《小型新式煉鐵爐之設計與作業(yè)》、《煉鐵爐內型曲線之設計》三篇解放前高爐雛形論文,展現了中國高爐煉鐵工作者在實踐中摸索,在實踐中總結的發(fā)展史。從木炭煉鐵的土爐,到全焦冶煉的小型新式煉鐵爐,通過實踐,挫折和失敗,對煉鐵爐各部位參與冶煉進程的認識逐步提升,進行不斷改進?!靶⌒托率綗掕F爐之發(fā)明,此成功乃增國人之信力,而對將來企業(yè)更新勇氣,其意義至屬偉大”?!缎⌒托率綗掕F爐之設計與作業(yè)》還對加熱設備(管式熱風爐)的設計、需要的加熱面積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魏老《煉鐵爐內曲線之設計》對高爐內型各部位尺寸的設計、選取原則給予了詳細的說明,關于爐腹角和爐身角的設計,要根據原燃料條件和爐料的冶金性能合理取值、設計爐型向操作爐型演變的論述,對之后的高爐設計影響深遠。
時至今日,相對來說,高爐冶鐵是最經濟的一種煉鐵方法,但仍然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煉鐵先驅們將之歸為“悟”。70年后,中國鋼鐵產能能達到8億噸之巨,仰賴于以魏老為代表的先驅們的總結、與汗水付出。
四、 老驥伏櫪,科研人永遠年青
1976年,魏老年逾古稀,重登講臺,走進實驗室,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從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專業(yè)課,講授28門課程。如果人是有生命期限的,但是科研工作卻沒有止境的,一個技術工作者只要將他的生命與科研結合在一起,他永遠是年青的。
魏老1945年提出的爐渣離子理論,硫在渣、鐵中的分配系數目前仍然在指導我們的生產實踐,1988年對攀枝花釩鈦礦的中TiO2在高爐中為酸性的判定,至今仍在運用。
通讀姜曦博士主編的魏老解放前論文集,仿佛回到那個激情澎湃的歲月。在國家戰(zhàn)亂、民族存亡時刻,有魏老這樣為代表的民族精英成為國家的棟梁,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努力奮斗,這一切都深深激勵我們。
目前,在無數煉鐵人的努力下,高爐冶煉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但隨著環(huán)保需求的不斷提升,既要保證環(huán)保排放達標,環(huán)境友好,又要成本最優(yōu),高爐冶煉還要承擔起消納城市廢棄物的重要責任。如,噴吹塑料、處置污泥等。對此,煉鐵人要向前輩們學習,必須勇于實踐、甘做先驅、以廣博的知識面,實事求是,不斷積累,尋求到最佳的技術創(chuàng)新。
(責任編輯:柯平)endprint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