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孝琴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168-01
這次的八年級期中測試卷中第25題:如圖,在矩形ABCD中,對角線BD的垂直平分線MN與AD相交于點M,與BD相交于點O,與BC相交于點N,連接BM,DN。
(1)求證:四邊形BMDN是菱形。
(2)若AB=4cm,AD=8cm,求菱形BMDN的面積。
分析:其中第(1)小題重點考查矩形的性質、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全等三角形判定與性質、菱形的判定等。大部分學生基本能掌握這些重要的性質及判定定理,因此第(1)小題得分情況良好。但第(2)小題重點考查菱形的性質、勾股定理的運用、列方程解決問題,難度有些提升,不過也有部分學生求出AM=3、即菱形的邊長為5,但菱形的面積求法不少學生選擇不利于求解。
方法一:S菱形=MD·AB=5×4=20,方法二:S菱形=S矩形-2S△=4×8-■×3×4×2=32-12=20,方法三:S菱形=■MN·BD,但 MN、BD比較難求 。其中幾種方法都有學生選擇,顯然幾種方法都可以,但從難易程度來說第三種比較復雜,而第一種最簡單,但選擇第三種方法的人卻反而居多,導致計算出錯、計算不下去、花時間太長等,以至于丟分且沒有時間做別的題目。這又一次讓我有所思考,為什么最簡單的第一種方法學生不去選擇,而非得要選擇最復雜的第三種呢,平時的教學中幾種方法都介紹過,為什么需要用時卻不能靈活選擇?初二學生幾何的學習已經到達一定的深度,因此性質定理及判定定理熟練掌握、融匯貫通是解題的必備條件。但有些學生定理能背的滾瓜爛熟,但一遇到又不會靈活運用,于是在平時的教學中給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讓學生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在平時的幾何學習過程中我經常讓學生向自己提問:看到這個條件你想到什么?你能得到什么?和之前學的知識或做的什么題目有共同的地方?看到這個問題或結論你覺得還缺什么?或還有沒有別的什么方法可以解決?隨著這樣的一個個問題組成了一個問題串,慢慢的一道題的思路及推理過程也就成型了。
平時教學時我還注重變式教學、類比的思想的運用等。如題目:如圖Rt△ABC與Rt△BED中∠C=∠E=90°,點C、B、E在一條直線上,若AC=BE、CB=DF,那AB和BD有怎樣的關系,試證明。
這題首先要知道線段存在兩種關系位置和數量。即AB=BD、AB⊥BD。其次需要證明全等的AB=BD和等角,利用三個角∠A、∠DBE,∠ABC的關系,∠A=∠DBE, ∠A+∠ABC=90°依據等量代換得∠ABC+∠DBE=90°再推出∠ABD=90°,從而得到AB⊥BD。
變式一:如:如原圖Rt△ABC與Rt△BED中∠C=∠E=90°,點C、B、E在一條直線上,若AB⊥BD,CB=DF,求證:AB=BD。
此題仍需證明全等,而全等的證明需要借助三個角:∠A、∠DBE、∠ABC之間的關系∠A+∠ABC=90°、∠DBE+∠ABC=90°,依據同角的余角相等推出等角∠A=∠DBE。
變式二:如右圖將Rt△BED向左平移,使點B和點C重合,仍然可以提出上面的兩種問題。
變式三:還能將這兩個三角形放入正方形的背景下等。
相信學生在這些變式教學中能感受到類比的思想方法,也有利于學生的思考與探索,并調動學習積極性。
數學的學習并非死記硬背、并非生搬硬套,數學教學要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創(chuàng)造性思維,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數學的學習要增強發(fā)現、提出問題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我嘗試了多種方法、多種手段、多種策略,但仍然有不少學生不能靈活運用所學定理解決問題,在今后我將繼續(xù)嘗試、繼續(xù)探索新的、好的學習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