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月
在大自然間的孩子
陳秀月
包羅萬象的大自然是孩子認識世界天然的教科書,它擁有無盡的美麗,等待孩子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3-6歲的孩子好奇、好問、好動,他們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孩子融入自然,在親身體驗中探索求知,親近自然、走進自然。
自然 親近 探索
我們稱大自然為“媽媽”,然而我們離她越來越遠。我們不再關注“青草和紅的白的牽?;?,紅的白的三葉草,鹟鳥的歌聲,以及三月的羔羊和母豬的一窩淡紅色的小崽,母馬的小駒,母牛的黃犢……”事實上,“去自然化”的生活、兒童的“自然缺失癥”,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的現(xiàn)代病。如今的孩子整天呆在鋼筋混凝土構建的城堡里,與自然親近少之又少,印度作家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對自然了解得太少,比如我們不了解昆蟲,不了解青蛙以及在群山之中呼喚同伴的貓頭鷹,我們似乎從來不去感受地球上所有的其他生物?!币層變赫鋹凵?,就應該讓幼兒去感受和了解生命。1]因而,我們需要讓孩子們去親近自然、擁抱自然,去探索學習、關愛自然。
孩子處于對未知世界探索的萌芽階段,因此引導幼兒親近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能培養(yǎng)幼兒自主探索的能力,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拓展幼兒幻想、想象的能力;同時,讓幼兒感受到生命的珍貴,了解并熱愛生命與自然。
(一)激發(fā)求知欲,培養(yǎng)探索能力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要素。在孩子眼里,爬動的昆蟲,路邊的小樹,都想去“碰一碰”。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們多親近自然,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探索中解決問題,以幼兒自主探索,替代乏味講解。
走出教室是孩子們親近自然的第一步,也是為幼兒創(chuàng)造探索環(huán)境的一大步?!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我們要引導幼兒接觸自然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認識興趣?!薄?-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也建議:“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fā)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币龑в變涸谧匀恢袑W會動腦探索,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豐富拓展幻想、想象能力
我總是相信,孩子能看見我們看不到的精靈。童年時代的天馬行空,確是賦予了我們想象的財富。
日本著名的漫畫大師宮崎駿創(chuàng)造出的動畫電影中很多都關于大自然,在可愛的《龍貓》里,創(chuàng)造出了只有具有純真心靈的孩子才能看見的龍貓。動畫中,妹妹小梅就是一個在大自然中嬉戲玩耍的孩子,這樣純潔的孩子發(fā)現(xiàn)了這只大自然的精靈龍貓。這就是想象,大自然賦予了我們這樣能力,也讓孩子能夠拓展、延續(xù)這樣的能力。
(三)了解熱愛自然,珍愛生命
對生命的感受、了解和關愛是幼兒教育必須關注的目標。種植和飼養(yǎng)小動物就是一種方法,我們需要帶領幼兒更真切地感受動植物的發(fā)展變化,感受動植物生命的存在,感受自己的行為與動物生命之間的關系,從而了解生命,珍惜生命。
孩子對于大自然充滿興趣,也無所畏懼。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發(fā)生了很多有趣又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一)來自蚯蚓的認知
正直夏季,梅雨季節(jié)的到來讓校園里雨水充足,沖刷盡空氣中的塵土,也讓為土地松土的蚯蚓出來透透氣。飯后休息時間,孩子們在教室外的操場上游戲。只聽欣喜地一聲:“看,有蚯蚓!”孩子們聞聲跑去,我也走去“湊湊熱鬧”。
“不要踩,不能傷害它?!?/p>
“它是不是死了,一動也不動?!?/p>
……
孩子們有的想碰又不敢碰,于是跑到一邊拿來小樹枝,和蚯蚓朋友打招呼。我湊上去讓孩子們給蚯蚓一些空間,問他們看清楚蚯蚓長什么樣了嗎?在肯定的回答中,我又為孩子們普及了一些關于蚯蚓的知識:蚯蚓什么時候會出來透氣,蚯蚓的本領等。在一片好奇聲中,我們回到了教室。
事后,我搜集了一些蚯蚓的相關信息,和孩子們一起閱讀了繪本——《蚯蚓的日記》,更豐富了孩子們對蚯蚓的認識。雖然之后孩子們仍會看見蚯蚓大呼小叫,卻是更多帶有“知識”的眼光去看,還會和蹲在一起的伙伴說著自己知道的內容。在這樣的一次機會中,孩子們漸漸地更喜歡去觀察和探索。
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孩子們都是善于發(fā)現(xiàn)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發(fā)揮想象去猜測、去驗證。《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科學領域教育建議:“和幼兒一起發(fā)現(xiàn)并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現(xiàn)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薄坝幸庾R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觀察和分類的能力?!薄爸С钟變鹤园l(fā)的觀察活動,對其發(fā)現(xiàn)表示贊賞?!币龑в變簭囊粋€點,一件事,去了解、去發(fā)現(xiàn)。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結合和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幼兒認識自然環(huán)境,初步了解自然與自己生活的關系?!薄?-6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鼓勵幼兒用繪畫、照相、做標本等辦法記錄觀察和探究的過程與結果,注意要讓記錄有意義,通過記錄幫助幼兒豐富觀察經驗、建立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分享發(fā)現(xiàn)?!北景嗟暮⒆酉矚g游戲,很活潑,也能發(fā)現(xiàn)更多新鮮的事物,相信與孩子一起去觀察、分享,也會是一種成長的歷程。
大自然有那么多我們未觸及的美麗,等待孩子去親近、去走進。比起生硬的“課堂教育”,比起泥瓦的生活物質,相信大自然總能帶給孩子更多。
[1]虞永平.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Z].2001-7.
(作者單位:昆山市實驗幼兒園金谷園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