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湖湘 鄒婉儀 (湖北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430068)
唐代花瓣形金銀盒形制特征概述
杜湖湘 鄒婉儀 (湖北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430068)
在唐代,再也沒有哪樣材質是像金銀一般為世人所狂熱追求的了。人們在金銀器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喜愛以及信仰,他們相信金銀不僅是一種財富,還能帶來長生。所以金銀器在唐代所帶來的狂熱是其他事物都不能與之相較的。盒是當前出土金銀器中一個重要的種類,而其中又以圓盒、花瓣形盒的出土數量最為龐大。花瓣形盒在材質、工藝、形制上都與圓盒類似,但又比圓盒多出一些女性的優(yōu)雅嫵媚,造型更為靈活多變。
唐代金銀器;花瓣形盒;形制
唐代作為中國古代金銀器發(fā)展歷史中最為興盛的一個時代,生產了大量精美華麗的藝術品。唐代方士們推崇著“金銀為食器可得不死”的理念,為尋求長生不死而大量煉制金丹、制作金銀器,極大地促進了金銀器的繁榮發(fā)展。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金銀器中,確認年代在唐代以前的只有極為少數的幾十件而已。然而,流經了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而保存至今的唐代金銀器,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幾千余件。在唐代,金銀器工藝的水平就代表了當時金屬工藝的最高水準,無論是從造型、紋飾還是工藝,都遠遠超出了其他材質的工藝水準。華美絢麗的唐代金銀器與當時的社會發(fā)展密不可分,并在中國綿延幾千年的金銀器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盒的種類繁多,大小不一,造型也是豐富多彩,因此在用途上也各有不同,大多用于盛放藥材、香料、脂粉、化妝品或一些珍貴物品等。但是在形制上一般都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并且可以開合。花瓣形盒與圓盒是出土最多的種類之一。中國古代器具造型一般為圓形或者方形,但在唐武則天時期以后,花瓣形器物開始逐漸盛行。
唐代花瓣形盒與金銀器的出土情況基本一致,以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陜西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現(xiàn)藏于鎮(zhèn)江市博物館的江蘇丹徒縣丁卯橋窖藏以及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為主;另有在河南偃師開元二十六年 “李景由”墓等也有花瓣形銀盒出土;還有一些流落海外,由白鶴美術館、弗利爾博物館、大和文華館、大都會博物館等館珍藏。
花瓣形盒造型美觀,盒頂和底都帶些微隆起,盒身呈多曲花瓣形,曲瓣多少不等,一般為菱花形或葵花形。根據其有無圈足主要分為兩大類。
圖1
何家村鎏金團花紋銀盒(見圖1)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盒通高4.7厘米,直徑11.4厘米,壁厚0.1-0.21厘米,重290克。六瓣葵花形,子母口扣合,盒蓋與盒底均呈對稱微隆起狀。該盒整體錘揲成型,外表通體鏨刻魚子紋地,在主體花紋上鎏金。這種花瓣形盒打破了常規(guī)的圓形,盒蓋扣合之后無法左右偏移,使得盒內封閉得更加緊密。蓋面中間飾一朵六出團花,團花一周圍繞六枝折紙花。盒底與盒蓋無論從造型還是紋飾幾乎都一模一樣,只在折枝花的花蕊細節(jié)處有些微不同。盒身側面分為六個區(qū)域與六瓣花形對應,每個區(qū)域都飾有一枝纏枝花紋。
圖2
白鶴寶相花紋花瓣形銀盒(見圖2)現(xiàn)藏于白鶴美術館。高2.9厘米,寬7厘米,八瓣葵花形。在盒這個形制中,凸瓣紋在花瓣形盒中的應用較有特色,蓮瓣是這類型盒中劃分裝飾區(qū)域的依據。在蓮瓣紋內部裝飾主體紋樣,蓮瓣紋之外與盒邊沿的角隅則裝飾以不同的角隅紋樣。該盒用凸瓣蓮紋把盒蓋分為了八個蓮瓣形的裝飾區(qū),內部裝飾有寶相花,外部在蓮瓣紋與盒蓋沿之間形成了一種花朵形的角隅區(qū)域,將口銜花草的鴛鴦紋和石榴花結間隔分布于其中,顯得渾圓而又雍容華美。
這類無圈足花瓣形盒應為8世紀前半葉標準器物,根據一般菱花形和葵花形器物出土紀年墓者推測,這類花瓣形盒造型主要流行于武則天時期至唐玄宗天寶之前,即7世紀末至8世紀中葉。根據唐代不同時期審美變化對時代器物的影響,可以推測出同樣形制的其他花瓣形盒的時代應該也在8世紀前半葉。如白鶴美術館藏的寶相花紋花瓣形銀盒、弗利爾博物館藏的團花紋花瓣形銀盒、大和文華館藏的飛鳥紋花瓣形銀盒等。
圖3
法門寺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見圖3)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高11.2厘米,腹徑17.3厘米,圈足高2.4厘米,重799克。盒體呈四出蓮瓣形,盒蓋微隆起,子母口扣合。盒身下帶有2.4厘米高的喇叭形圈足。盒蓋邊緣鏨有一圈連續(xù)蓮瓣紋,蓋面內鏨以聯(lián)珠組成的一個菱花形,與盒蓋邊沿菱花形呈斗方布局,在內菱形中部鏨刻有兩只跳躍舞動的獅子,獅子四周以及內外菱花形的角隅間飾都飾有西番蓮與纏枝蔓草紋飾。盒身上下均鏨刻有對稱的纏枝蓮葉蔓草紋飾。圈足邊沿飾一周簡化蓮瓣。盒通體花紋處均有鎏金。
盒蓋內底由墨書“內庫”二字。盒外底圈足內鏨刻有:“進奉 延慶節(jié)金花陸寸方盒壹具 重貳拾兩 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臣李 進。”字樣。
圖4
丁卯橋鸚鵡紋花瓣形銀盒(見圖4)江蘇丹徒丁卯橋窖藏出土。通高7.5厘米,腹徑9.5厘米,圈足徑6.5厘米。四出蓮瓣形,子母口扣合,盒身下接有喇叭形圈足。蓋面隆頂,通體鏨魚子紋地,錘刻有一對口銜花草的鸚鵡,四周飾有纏枝蓮花紋。盒身外壁裝飾一周對稱纏枝菊花紋,整個銀盒通體鎏金,華麗逼人。
圖5
丁卯橋鎏金雙鳳紋花瓣形銀盒(見圖5)江蘇丹徒丁卯橋窖藏出土。盒通高26厘米,腹徑31厘米,圈足徑25.6厘米。四出蓮瓣形,子母口扣合,盒身下接有一喇叭形圈足。蓋面錘刻有兩只口銜花草飛翔的鳳凰,盒蓋邊緣飾一圈八對雁相對而飛。盒身與八對飛雁相對應飾有八組奔鹿,并襯有卷草紋。再向下對應盒身腹處鏨刻八朵牡丹團花紋,圈足鏨刻有一周鴻雁紋,盒通體紋飾處均有鎏金。盒外底部鏨刻有“力士”、“伍拾肆兩壹錢貳字”字樣。
圖6
“都管七國”花瓣形銀盒(見圖6)盒通高5厘米,直徑7.5厘米,重121克。六出葵瓣形,盒蓋六瓣花瓣處均凸起,蓋面中部呈內收圓弧六角形,微隆。盒底下接喇叭形六瓣高圈足,盒身子母口扣合。器物錘揲成形,盒身外表鏨刻魚子紋地,在紋飾處均有鎏金。盒身側壁處均鏨刻有十二生肖及纏枝卷草紋。盒蓋頂中部圓弧六角形內鏨刻有一人騎在象背上,在騎象者前方有一頭頂物做膜拜狀者,后方則有一人雙手持傘蓋為騎象者遮陽,在象左右側還分別有站立和坐地之人?!岸脊芷邍?、“昆侖王國”、“將來”三個榜題分別位于膜拜者的前方、上方和下方。在盒蓋邊沿一周六個凸起的花瓣內都鏨刻有不同的畫面,并鏨有榜題,這六組畫面均由不同人物或動物組成,代表了六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
法門寺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丁卯橋鸚鵡紋花瓣形銀盒、丁卯橋鎏金雙鳳紋花瓣形銀盒,這類相同形制的器物在同一地點大量出土,均屬于9世紀標準器物群中的器物?!岸脊芷邍被ò晷毋y盒形制也與上述大略相同。因此,這類有圈足花瓣形盒的時代應為9世紀。
花瓣形銀盒在唐代出現(xiàn)并流行,發(fā)展至宋以后,花瓣形盒大多以漆盒來體現(xiàn),出土的銀盒也一般為多層高大的妝奩,再少見如唐代花瓣形盒般的小巧精致、富麗堂皇。唐代花瓣形盒在唐代金銀器出土文物中占據了相當的分量,也是我們今天研究唐代金銀器的重要部分。
[1]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M].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齊東方.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珍粹[M].文物出版社,2003.
[3]石興邦.法門寺地宮珍寶[M].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4]陳妍言.唐代金銀器角隅紋樣研究[J].清華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