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葳 蒼麗影
從“鞠躬禮”看中日非語言文化的異同
——以日本近現(xiàn)代小說為素材
佟 葳 蒼麗影
本文探討了中日兩國鞠躬禮的起源及各自不同的涵義,并以日本近現(xiàn)代小說中有關(guān)鞠躬禮的描寫為素材進行分析,探討了中日兩國在鞠躬禮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差異。
非語言 鞠躬禮 文化內(nèi)涵 近代小說
新華社每日電訊2007年3月22日有一篇以《顧客退貨商家一再鞠躬,日本天天都是“3·15”》為題的報道。講述了新華社某記者在日本買了一套西服,因為穿著不合適退貨時,店員三番五次地向其鞠躬道歉:“對不起,沒有幫您挑選好,給您添麻煩了”。該記者表示,他最為驚嘆的并不是日本便利的交通和繁華的商業(yè),而是商家的這種對顧客的尊重和體貼。
報道中所提到的鞠躬禮是日本社會常見的一種社交禮儀,也是較為典型的非語言表達行為之一。它起源于中國,后流傳至韓國、日本等國家,在東亞地區(qū)應用廣泛。雖然中日兩國都使用鞠躬禮,但兩者從姿態(tài)到表達的內(nèi)涵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報道中記者之所以對日本人的鞠躬表現(xiàn)出“驚嘆”也說明了這一點。本文從中日兩國鞠躬禮的起源及各自不同的涵義出發(fā),以日本近現(xiàn)代小說為素材進行分析,探討中日兩國在鞠躬禮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異同。
鞠躬禮起源于中國,最早曾是我國古代漢民族的一種禮儀。歷史記載早在商代就有一種古老的祭天儀式稱為“鞠祭”。其祭品的牛、羊,甚至是人,都要保持完整,不可切成塊,并將整體彎卷成圓的鞠形,再擺到祭處供奉,以此來表達對神明的恭敬與虔誠。這種習俗一直保持、延續(xù),并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鞠躬禮?!熬瞎币辉~本來的涵義即為:向?qū)Ψ綇澭?,象征性地表示愿意把自己作為鞠祭的一個犧牲品而奉獻給對方。鞠躬禮表達對地位高或輩分高的人的尊敬。這種禮節(jié)在我國春秋時期就已出現(xiàn),如《論語·鄉(xiāng)黨》中就有“入公門,鞠躬如也”的記載。
在辛亥革命以前,幾千年間較為隆重場合中國實行的都是更為嚴格的鞠躬禮,即跪拜禮。當時根據(jù)對象的不同,實行的是一跪三叩禮、二跪六叩禮、三跪九叩禮。而且在跪叩上有著十分嚴格的規(guī)矩。例如舉行大典時,大臣們向皇上行的就是“三跪九叩”大禮。辛亥革命時期廢除了封建帝制。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先生宣布取消跪拜禮,公布了民國《禮制》,詳細規(guī)定了男子禮為脫帽鞠躬。
鞠躬禮雖然起源于中國,但是由于“五四”時期的反傳統(tǒng)思潮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破四舊”風潮,這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禮儀也被當做“四舊”而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因此,在現(xiàn)代中國,鞠躬禮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不普遍,只有在較為正式、隆重的場合才會使用。
鞠躬禮在中國一般分為一鞠躬和三鞠躬。一鞠躬最常見于舞臺表演時表演者對觀眾的致謝,賓館、飯店的服務人員對顧客表示感謝或道歉等。三鞠躬最常見于結(jié)婚典禮和葬禮儀式。結(jié)婚典禮上,新婚夫婦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和夫妻互拜。每一拜都需要三鞠躬;葬禮上,參加葬禮的人在遺體告別儀式上要向逝者三鞠躬,家屬同時也要回以三鞠躬。
源于中國的鞠躬禮在日本最早出現(xiàn)在彌生時代,其動作是跪在地上把頭垂下,以表達對身份、地位高的人的敬意或服從之意。在飛鳥、奈良時代,日本參照中國的傳統(tǒng)禮法,制定了適合各自身份的鞠躬禮儀,發(fā)展至今形成了現(xiàn)在日本的鞠躬禮。
與中國的鞠躬禮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站立式、90度鞠躬相比,日本的鞠躬禮形式更為多樣。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座禮和立禮。座禮就是坐在榻榻米上鞠躬的禮儀形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坐”指的是日本的“正座”,即中國人所說的跪坐。座禮是在正座的基礎上,屈身行禮,其形式與中國的跪拜是一樣的。因為傳統(tǒng)的和式房間均鋪有榻榻米,所以便于行“座禮”。座禮又按照不同的場合分成了9 種,即首禮、目禮、指建禮、爪甲禮、折手禮、拓手禮、雙手禮、合手禮、合掌禮,稱之為“九品禮”。
立禮顧名思義就是站立著行禮鞠躬。明治維新以后,日本積極接納和吸收西洋文明,不再是單一的榻榻米,鋪設地板的房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立禮也開始廣為使用。立禮根據(jù)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15度鞠躬禮主要用于熟人見面打招呼或擦肩而過時的點頭示意;30度鞠躬禮是商務上最常用的,比如向客人打招呼等;45度鞠躬禮一般用于初次見面,也應用于服務員對客人表示歡迎以及向?qū)Ψ轿兄匾氖虑榛蛘叩狼福?0度鞠躬禮主要用于天皇、身份特別高的人或者特別的感謝、道歉等,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多。
與中國的鞠躬禮只有在特殊的場合才使用不同,日本的鞠躬禮廣泛應用于各種社交場合,已經(jīng)完全融入到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經(jīng)常能在影視劇上看到日本人鞠躬的場面,甚至連打電話的時候都會向?qū)Ψ骄瞎?。因此,不了解日本的鞠躬禮就很難融入日本社會,也很難與日本人進行順暢的溝通交流。
如前所述,中日鞠躬禮無論是姿勢上,還是所表達的意思上,日常生活中應用的頻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小則會引起信息錯亂、帶來理解、溝通上的障礙,大則會造成文化沖突。下面以日本的近現(xiàn)代小說中的鞠躬禮為例,對比中文翻譯,分析產(chǎn)生誤譯的原因,指出非語言交流的重要作用。
(1)まもなく、料理屋の女中が踴り子を迎えに來た。踴り子は衣裝を著けて私に言った。「すぐ戻りますから、待っていて続きを読んでくださいね?!工饯欷?、廊下に出て、手を突いた?!感肖盲茀ⅳ辘蓼埂埂?/p>
譯文:(前略)然后,走到走廊上,垂下雙手施禮說:“我走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葉渭渠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2)私は廊下に出て、手招きをした。蕓人たちは庭でちょっと呟き合ってから玄関へ回った。男の後ろから娘が三人順々に、「こんばんは」と、廊下に手を突いて蕓者のようにお辭儀をした。碁盤の上では、急に私の負け色が見え出した。
譯文:(前略)三個姑娘從漢子身后挨個向走廊這邊說了聲:“晚安?!北愦瓜码p手施了個禮。(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葉渭渠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這兩句中的“手を突く(手扶地)”這一非語言行為在日語中已經(jīng)符號化,日本人從這個非語言表達中聯(lián)想到的行為是“正坐(跪坐)在榻榻米上,非常恭謹?shù)匕咽址旁谙ドw前,低頭行禮以示感謝或道歉等”,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座禮”。但是,中國人是否能夠從“手を突く”這一表達中聯(lián)想到這是日式的鞠躬呢?顯然是不能的。由于現(xiàn)代中國已經(jīng)沒有了“跪坐”的習慣,所以“手を突く(手扶地)”這一非語言表達在文學作品的譯文中出現(xiàn)時非常容易出現(xiàn)誤譯或誤讀。比如,例句①和例句②的譯文就是誤譯。譯者把“手を突く”翻譯成了“垂下雙手施禮”,那么中國讀者所聯(lián)想到的就是“舞女站在走廊上,垂下雙手彎腰鞠躬的形象”。這與原文是大相徑庭的。
(3)彼女ははっと飛び起きて、きちんと座ると、禮儀正しく両手を突いて、「まことにどうもすみません」。
譯文:她吃了一驚,慌忙站起來,然后又端端正正地坐下,很有禮貌地雙手著地施了個禮。(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葉渭渠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4)玉次郎が入っていくと、長尾大夫は大きな目でじろりと彼を見て、それなり黙殺しようとし、その一派はほとんど彼に倣った。それを充分感じながら玉次郎は努力して笑顔をつくり、長尾大夫の前に座り、手を突いた。
譯文:玉次郎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卻勉強作出一副笑臉,坐到長尾大夫跟前,行了個禮。(有吉佐和子《木偶凈琉璃》,葉渭渠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
(5)私の足元の寢床で、踴子が真っ赤になりながら両の掌ではたと顔を抑えてしまった。彼女は中の娘と一つの床に寢ていた。昨夜の濃い化粧が殘っていた。唇と眥に紅がすこしにじんでいた。この情緒的な寢姿が私の胸を染めた。彼女は眩しそうにくるりと寢返りして、掌で顔を隠したまま布団をすべり出ると、廊下に座り、「昨晩は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ときれいなお辭儀をして、立ったままの私をまごつかせた
譯文:舞女就躺在我腳前的那個臥鋪上,他滿臉緋紅,猛地用雙手捂住了雙臉。(中略)她有點目眩似的,翻了翻身,依舊用手遮住了臉面,滑出被窩,坐到走廊上來。“昨晚太謝謝了”她說著,柔媚地施了個禮。我站在那里,驚慌的手足無措。(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葉渭渠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例句(3)的“両手を突く”和例句(4)的“手を突く”,譯者的翻譯分別是“坐下,雙手著地施了個禮” 和“坐到…面前,行了個禮”,中國讀者從這一翻譯當中恐怕也很難正確理解“手を突く”這一表達。因為中國人的“坐”和原文想要表達的“坐”是不一樣的。例句(5)中的舞女“廊下に座り、「昨晩は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ときれいなお辭儀をして、……”所描寫的是舞女跪坐在走廊上,很恭謹?shù)匕炊Y節(jié)行了日式鞠躬禮。但是譯者翻譯的是“她說著,柔媚地施了個禮?!卑选挨欷い胜o儀をして”理解為“柔媚地施禮”顯然是錯誤的。
(6)民子は年が多いしかつは意味あって僕の所へゆくであろうと思われたと気づいたか、非常に恥じ入った様子に、顔真っ赤にして俯いている。常は母にすこしぐらい小言言われても隨分だだを言うのだけれども、この日はただ両手をついて俯いたきり一言も言わない。
譯文:(前略)她顯得羞答答的樣子,漲紅著臉,耷拉下腦袋,(中略)可是這一天她只是雙手扶地,低下頭來,一聲不吭。(伊藤左千夫《野菊之墓》,唐月梅譯,中國社科院出版社,1981年)
例句(6)中的民子被母親所訓教,跪坐在母親面前,雙手扶地,低頭。值得關(guān)注的是譯者將“俯いている”翻譯成了“耷拉下腦袋”。中國西漢時期的有關(guān)禮儀的典章制度選集《禮記》中,對禮的規(guī)定上有這樣的記載“立容辨卑、毋諂;頭頸必中”。意思是“在尊者面前站立時要有謙卑的態(tài)度,但不可有諂媚之容,頭與頸部要保持正直”。這一點在日本的鞠躬禮中體現(xiàn)得很充分。無論是跪坐在榻榻米上的“座禮”也好,還是站立時所行的“立禮”也好,都要求行禮時頭部與頸部保持一直,與背部是保持水平的。所以,原文當中的“低頭”也是頭、頸、背保持直線向前傾斜的“低頭”,這種“低頭”所表達的是真誠、認真、恭謹?shù)膽B(tài)度,而不是譯文中的“耷拉下腦袋”。
非語言行為是指語言表達以外的,包括手勢、姿勢、目光、表情等在內(nèi)的交流形式。它受限于民族文化的影響,往往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下的相同的非語言行為所表達的意思卻千差萬別。
日本和中國的鞠躬禮雖然都具有向?qū)Ψ奖硎咀鹁础⒏兄x,歉意等功能,但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日的鞠躬禮在動作姿態(tài)及內(nèi)涵等方面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國是鞠躬禮的起源之國,但由于種種原因,鞠躬禮在中國已經(jīng)大大簡化了,并且在生活當中不太常見了。相比之下,日本的鞠躬禮的規(guī)則變得更加細化、內(nèi)涵也更加豐富了。更為重要的是,鞠躬禮已經(jīng)完全融入到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對于日語學習者而言,如果不掌握鞠躬禮,就無法與日本人進行順暢的溝通交流,甚至會引起文化沖突。
[1]奧田寛.中國人の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M].北京:東方書店,1997.
[2]王開璽.試論中國跪拜禮儀的廢除[J].史學集刊,2004(2).
(作者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
佟葳(1969-),女,遼寧阜新人,日本國立九州大學碩士,大連外國語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日比較社會文化;蒼麗影(1975-),女,遼寧瓦房店人,東京學藝大學碩士,大連外國語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和日本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