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妮
我記得阿爾貝托去最黑暗墮落的瓦底卡街嫖妓的場景:“穿過人群擁擠的巨大的維克多利亞廣場,那個手指向前方的石雕印加國王,使他想起了這位英雄,也想起了巴亞諾的話,他說‘曼哥·卡巴克是位嫖客,他指引著通往瓦底卡的道路”——題記
一邊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邊在心里給它做了一個評價:震撼、黑暗、晦澀難懂。小說不斷運用蒙太奇手法,想象與現(xiàn)實“胡亂”穿插,過去與現(xiàn)實不斷交替……小說敘事以四個主角(“詩人”阿爾貝托、“奴隸”阿拉納、“美洲豹”以及博阿)的第一人稱口吻進行述說,加之軍校生活的以及校外生活的描寫,敘事主體不斷變換。整個閱讀過程可以說是由不明就里走向恍然大悟的過程。
“城市與狗”
學校是“城市”,學員和軍官是“狗”。
小說中大篇幅描寫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士官生的黑暗的校園生活,露骨、辛辣的描寫讓我震撼。
新生的入學“洗禮”令人震驚。新生入學第一天所謂的“洗禮”:交出所有錢財,用民歌唱一百遍“我是狗崽子”,學狗走路,“狗咬狗”(兩個新生學狗打架),喝尿,舔地板……這些整人的手法無所不用其極,簡直堪比“滿清十大酷刑”,只不過“洗禮”更甚在于對心靈和尊嚴的摧殘。而當那些新生成為學長之后,他們沒有忘記“洗禮”的傷痛,卻開始對新生進行“洗禮”?!八麄円舱f不清楚為什么會這樣,只知道這是這個學校一直以來的‘慣例”,學校的“慣例”,“狗咬狗”的慣例。
士官生的“性生活”一言難盡。封閉的校園管理讓他們饑渴難耐,相互交流色情小說,寫色情小說,強奸同性,地堡里面的所謂的“比賽”,假期返校后招妓感受分享,輪奸一只母雞至死,并討論是否吃它。
“奴隸”的死亡沉痛萬分。在學校飽受折磨的他在一次軍事演習中不明不白的被槍殺,對于他的死,在知道他并不是什么高官的兒子后學校給出的說辭是“士官生里卡多·阿拉納錯誤操作槍械,自己打中自己,他的死是由他本人的錯誤造成”。而當阿爾貝托指出是“美洲豹”槍殺“奴隸”時,學校各級的領導拒絕展開調查,只是因為害怕血淋淋的事實給他們的職業(yè)生涯染上污點……上校、上尉們?yōu)榱俗约旱臅x升、學校的名譽,全部選擇枉顧人命,枉顧真相。而唯一一個主張找出真兇的學校軍官——甘博亞中尉,不懼上司高壓、不懼晉升無望,只怕不能像一個真正的軍人一樣守“紀律”。即便如此鐵骨錚錚,上校卻能輕而易舉讓他軟成泥:貶謫到邊疆。他懼了,懼再也見不到妻兒。而堅持為“奴隸”找回公道的阿爾貝托,上校同樣有辦法對付,他拿出阿爾貝托寫的黃色小說,只需如此,害怕給家族抹黑的阿爾貝托便乖乖噤聲了。而“奴隸”的真正死因就被這樣一個“只手遮天”的上校給掩蓋了。里卡多·阿拉納的死因為:意外自殺。
……
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不像一所學校,更像一座監(jiān)獄。士官生們想方設法地逃離它,在這里,他們被激發(fā)了潛藏的一切惡習:偷盜、喝酒、聚賭、斗毆、奸雞、嫖娼、虐待動物,無惡不作,劣跡斑斑,令人發(fā)指。而教官們不過是冷眼旁觀抑或充耳不聞的獄警。這個學校讓人變得墮落,正如皮塔盧加中尉所說:“在秘魯,什么事情都半途而廢,所以什么事情都弄得特別糟。拉到兵營里來的人都是些骯臟不堪、長滿虱子的歹徒。要用棍子嚇唬,才能變得文明。在軍隊里呆過一年,身上才能去掉土氣,只留下些硬毛??墒沁@里正相反,人長得越大,越糟糕。五年級的比三年級的狗崽子壞多了?!?/p>
學校是“城市”,軍官和學員是“狗”。而這所學校里面真正的狗——瑪爾貝阿達,卻不是“狗”。他善良溫情,忠愛他的朋友博阿,縱使博阿經常在生氣時折磨他甚至扭斷他的腿。每當博阿周五離校時,他就在校門口依依不舍地目送,周日返校時他又早早地在校門口迎接。它從不“咬人”,默默地看著他們“狗”咬“狗”。
奴隸——被咬死的狗
小說中的四個主人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可憐的“奴隸”里卡多·阿拉納。從小與母親和姨媽生活在一起,母親女孩化的教養(yǎng)造就了他內向的性格。直到8歲,才第一次見到父親,難免生疏,而父親對他滿身的女娃氣深感厭惡,嚴厲的父親讓他害怕,他的害怕又更加激化了父親的嚴厲。父親對他和母親的施暴也是家常便飯,恐怖的家庭生活造就了他膽小懦弱的性格。他孤立無援,沒有朋友,甚至連母親也偏向父親。他無時不刻不想逃離父親、逃離這個家。
終于,父親為了將他改造成男子漢而送他到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寄宿,他以為他終于解脫了,豈知那是另一個深淵。
高壓家庭環(huán)境造就的懦弱性格使他輕易地在學校成為眾矢之的。他們搶奪他的錢財,偷他的衣物,毆打他,侮辱他,在他身上小便,叫他頂替值班,將他從隊伍前面擠到隊伍后面(站在隊伍最后面的是集合遲到的人,會受到軍官的嚴懲)。
在這里他沒有朋友,所有人都是他的敵人??墒峭蝗挥幸惶彀栘愅凶哌M了他的生活,他保護他,和他談心。孤立的他異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朋友,甚至替阿爾貝托的作弊擔罪??墒撬^的朋友卻背叛了他,私下和他深愛的特萊莎交往。
如果說,“奴隸”的人生一片灰暗,那么特萊莎就是他生命中最強的那一束光。在無辜被罰一個月不能外出時,為了見到他心愛的特萊莎,他做了一個決定,一個將他引向死亡的決定——像中尉告發(fā)偷試卷的卡瓦,這致使痛恨告密者的美洲豹向他開槍。可以說,他是為特萊莎而死,可是后者卻在聽聞他的死訊后,只是惋惜的說了句:“真可憐”,毫無悲痛之意。他死后,命運照樣作弄他,他深愛的特萊莎嫁給了那個結束了他性命的兇手,“美洲豹”。
對于他的死,一手推著他走向萬劫不復的父親卻毫不自責,毫不懷疑。而校方在有證據(jù)證明他殺的情況下,給他的死下了個定論:意外自殺。他們?yōu)榱送炀茸约旱穆殬I(yè)和學校的聲譽拒絕找出真兇。甘博亞說過,“讓阿拉納起死回生,比勸說當局承認錯誤還要容易一些?!?/p>
可憐的阿拉納,生前生后都是那么悲哀,到死也討不到一個公道。他的悲哀是一個家庭的悲哀,是一個學校的悲哀,一個社會的悲哀。
在這樣一個黑暗腐敗的國家里,國家政治無能,面對外敵的入侵,根本就不需要軍人出面,外交官出面就能搞定一切,當然了,為求和平國家總得割讓些什么。軍人無用武之地,他們喪失了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忘卻了軍人的職責紀律,一個個變得滿腦肥腸、腐敗無能。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的教官諸如上校、上尉、皮塔盧加中尉等都是這一類的“偽軍人”,而在這些軍官們看似嚴格的管理下,士官生們大批的抽煙、偷盜、喝酒、聚賭、斗毆以及大規(guī)模的“洗禮”,他們都一無所知。國家的黑暗腐敗,造就了學校的黑暗腐敗,學校的黑暗造就了奴隸的悲劇,也造就這部一度被政府定為禁書的揭露社會黑暗的《城市與狗》。
參考文獻:
[1](秘)略薩著.趙紹天譯.城市與狗[M].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1.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