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華,杜亦博,李文浩
(1.商洛學院生物醫(yī)藥與食品工程學院,陜西商洛726000;2.陜西省商洛中學,陜西商洛726000)
人工光合作用研究進展*
梁旭華1,杜亦博2,李文浩1
(1.商洛學院生物醫(yī)藥與食品工程學院,陜西商洛726000;2.陜西省商洛中學,陜西商洛726000)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類的不斷進步,能源需求量日趨增加,地球儲存的能源已日趨枯竭,同時,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也帶來了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世界各國在解決能源危機問題上不斷探索,其中,人工光合作用以其高效轉(zhuǎn)換太陽能、清潔無污染、產(chǎn)生穩(wěn)定的生物能源等諸多優(yōu)勢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從自然光合作用的角度出發(fā),綜述了國內(nèi)外人工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進展,并分析了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評述了人工光合作用的發(fā)展趨勢和應用前景。
太陽能;人工光合作用;葉綠體;人工光催化
當今社會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能源的不斷消耗,地球儲存的能源已日趨枯竭,而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也帶來了嚴重的環(huán)境與氣候問題。發(fā)展可再生的新型清潔能源是增加能源供給、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解決問題最根本的途徑,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在眾多的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是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能。太陽能的利用將會為目前能源短缺和非再生能源消耗所引發(fā)的環(huán)境問題提供一個絕佳的解決途徑。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固定太陽能最有效的過程,模擬光合作用將成為利用太陽能生產(chǎn)清潔能源的一個重要方向。
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研究者提出了人工光合作用的概念[1],它是模擬自然界的光合作用過程,利用光能分解水制造氫氣,或固定CO2制造有機物。與自然界光合作用相比,人工光合作用具有以下特點才能大規(guī)模用于工業(yè)生產(chǎn),即相當或更高的光催化效率、低成本、長壽命、系統(tǒng)相對穩(wěn)定、低維護需求、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2]。本文將從自然界的光合作用過程出發(fā),簡要介紹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的最新研究進展,并據(jù)此討論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自然光合作用主要是指高等植物利用葉綠素等光合色素,某些細菌利用其細胞本身,在可見光的照射下,將二氧化碳和水(細菌為硫化氫和水)轉(zhuǎn)化為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細菌釋放氫氣)的生化過程。
從過程上講,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2個階段,光反應是在葉綠體類囊體膜上發(fā)生的一系列反應。在反應過程中,光能使綠色生物的葉綠素產(chǎn)生高能電子,將光能轉(zhuǎn)變成電能;然后電子通過葉綠體類囊體膜中的電子傳遞鏈間的移動傳遞,將H+從葉綠體基質(zhì)傳遞到類囊體腔,建立電化學質(zhì)子梯度,用于ATP的合成;最后,高能電子被NADP+接受,使其被還原成NADPH。暗反應過程是在葉綠體基質(zhì)上進行的,植物通過氣孔將CO2由外界吸入細胞內(nèi),通過自由擴散進入葉綠體。葉綠體中含有C5,能起到將CO2固定成為C3的作用。C3再與NADPH、ATP提供的能量和酶反應,生成糖類和H2O,并還原出C5,被還原出的C5繼續(xù)參與暗反應。
光合作用吸收、轉(zhuǎn)換能量的過程為相關工作提供了利用太陽能來產(chǎn)生新能源的思路。世界各國對人工光合作用的探索和研究已經(jīng)進行多年,并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在分析光合作用機理、研究光合作用重要功能結(jié)構(gòu)及其化學組成、模擬光合作用產(chǎn)生新能源的探索上,目前人工光合作用系統(tǒng)主要有以下3種。
光合生物體內(nèi)都具有完善的光合作用系統(tǒng),它能有效利用太陽光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只是它們本身的生長繁殖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如果能將光合細胞和葉綠體提取出來,或妥善培養(yǎng)藍藻和光合細菌,使之既能不斷地進行光合作用,又不必耗費很多能量和養(yǎng)分,便可構(gòu)成一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tǒng)。Baolian Su研究小組采用溶膠-凝膠法將藍藻細胞封裝到多孔二氧化硅基體中,制成新型生物反應器,取得了較好的光合作用效果[3]。此外,該研究小組還從菠菜葉片中提取出葉綠體,并進一步得到具有生命活性的類囊體,使其分散在多孔二氧化硅凝膠中。實驗證明,多孔硅膠封裝的離體類囊體生命活性可延長至數(shù)周,且在此期間能高效進行光合作用,分解水分子制造氧氣[4]。將活體光合細胞或組織組裝到材料內(nèi)部的工作,開創(chuàng)了綠色生命化學科技新技術,對于設計新型能源和環(huán)境功能材料具有很大的啟發(fā)和指導意義[5]。下一步的工作需要集中嘗試,并確定生物相容性最優(yōu)良的包埋材料,并優(yōu)化組裝過程和培養(yǎng)條件,以提高離體組織和細胞的生命活性,延長其離體存活壽命,并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另外,隨著基因技術的發(fā)展,還可以人工改變光合細菌的基因,從眾多變種中選擇出高產(chǎn)能變種,以用于人工光合作用系統(tǒng)的設計。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由PSII、Cytb6/f復合體和ATP酶復合體等蛋白復合體協(xié)作完成的,在深入理解光合作用機理的基礎上,眾多研究者試圖利用化學方法合成結(jié)構(gòu)和功能類似于PSII的有機分子簇,分子簇中的各個分子之間用化學鍵連接,并分別承擔不同的作用,協(xié)同完成光催化反應。陶敏莉等[6]以卟啉類化合物為光敏劑,引入不同性質(zhì)的連接基團分別設計、合成了14種新型卟啉-蒽醌模型化合物,9種新型卟啉-噁二唑模型化合物和11種新型卟啉-氨基酸化合物來模擬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并在實驗中研究其分子內(nèi)電子、能量的傳遞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蒽醌類化合物是良好的二維電子受體。
用超級分子來模擬PSII的工作原理,人工設計結(jié)構(gòu)和功能最接近自然光合作用的化學結(jié)構(gòu),是制備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的一種思路。但是,設計出的超級分子更多地承擔了光捕獲器的作用,用于吸收太陽光激發(fā)出的電子,并實現(xiàn)高效的電子傳遞。在此要特別注意,直接光解水或制造有機物的效率還比較低,需要不斷嘗試,并尋找能夠高效協(xié)同工作的電子給體-光敏體-電子受體組合。
利用有機物來模擬光合作用的反應體系較為復雜,并且還需要添加催化劑和電子受體等消耗性物質(zhì),物質(zhì)原料的合成也非常煩瑣,金屬化合物的合成還可能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其化學性質(zhì)也不穩(wěn)定。因此,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的人工光合作用成為研究的熱點。它基于本田藤島效應,是由Fujishima和Honda等發(fā)現(xiàn)的,基本原理是將TiO2單晶電極與Pt電極相連放入水中,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水能被分解[7]。
美國科學家丹尼爾·諾切拉在第241屆美國化學學會的年會上宣布了其新成果——人造樹葉[8],他使用不太昂貴的鎳鉬鋅化合物取代鉑催化劑,這樣既降低了制造成本,也加大了催化效率。該人工樹葉可將水光解為H2和O2,然后將二者注入燃料電池中用來發(fā)電,其效率大約是自然光合作用的10倍。而在最新的研究中又有了重大突破,原料水不再局限于純凈水,日常飲用水,甚至廢水、污水也都可進行水的光解反應。
對人工光合作用的研究非常重要,它在解決當今能源危機方面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是解決當前資源與環(huán)境問題的非??尚械慕鉀Q方案之一。作為一種新型的利用太陽能的方法,目前許多國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工作用將比自然光合作用更加完善,可以定向生產(chǎn)對人類有用的碳水化合物,并且大量固定CO2,或者光解水產(chǎn)生氫能、電能或其他能源。這樣做,不僅能解決能源危機,還能解決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環(huán)境問題,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1]Meyer T.J.Chemical approaches to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J].Acc.Chem.Res.,1989(22):163-170.
[2]李曉慧,范同祥.人工光合作用[J].化學進展,2011,23(9):1841-1853.
[3]Rooke J C,Léonard A,Su B L.Thylakoids entrapped within porous silica gel:towards living matter able to convert energy[J].J.Mater.Chem.,2008(18):1333-1341.
[4]Meunier C F,Cutsem P V,Kwonac Y U,et al.Targeting photobioreactors:Immobilisation of cyanobacteria within porous silica gel using biocompatible methods[J].J.Mater.Chem.,2009(19):1535-1542.
[5]Rooke J C,Meunier C,Léonard A,et al.Design of photochemical materials for carbohydrate production via the immobilisation of whole plant cells into a porous silica matrix[J].PureAppl.Chem.,2008(80):2345-2376.
[6]陶敏莉.以卟啉為光敏體PSⅡ模型化合物的設計合成與光電性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7]楊來俠,任秀斌,劉旭.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現(xiàn)狀[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4,34(1):1-5.
[8]閆金定.原始創(chuàng)新需要恰當土壤[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2011(10):15.
Q945.11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8.070
2095-6835(2017)18-0070-02
梁旭華,男,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納米新材料研究方面的工作。
〔編輯:白潔〕
商洛市科技計劃項目(SK2015-36);陜西省“春筍計劃”課題研究項目(2016—2017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