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平
《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樣給效益下的定義:“效果和利益?!倍洕鷮W上給經濟效益的概念就是生產總值與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由此我們借鑒經濟學的知識可以給德育效益這樣定義:受教育者經教育者教育之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正向變化與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所花的德育成本的比例關系。這種效益不僅是指內在效益——教育要求能順利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也包括德育的外在效益——德育能通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由德育效益的概念就不難看出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受教育者經過教育之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的時間以及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即德育成本。提高德育效益簡單的說就是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期望值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作為教育者是不能夠調控的;對于德育成本,教育者是可以調控的。
德育成本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呢?筆者以為,德育成本包括有形的德育成本和無形的德育成本。有形的德育成本就是教育者在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所花的時間、組織受教育者進行活動時的物力財力人力的投入,如:要培養(yǎng)受教育者對某件事情的正確看法,可以采用網(wǎng)絡的形式進行討論,而要組織這種討論必須要花一定的網(wǎng)絡使用費等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有形的德育成本。至于無形的德育成本就是教育者在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所體現(xiàn)出來的知識、能力、情感和意志。心理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受教育者在看待教育者的德育成本時越來越重視教育者無形的德育成本,相對忽視教育者有形的德育成本。
因此,為提高學校德育效益,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應采取對待德育成本不同的措施。比如在小學甚至初中,可以多開展些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即德育的有形成本應該占較大的比例;在高中與大學階段,在不忽視德育的有形成本的同時,大力加強教育者的無形德育成本的投入。
德育是以提升人的精神、增強人的本質力量、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為目的。德育既是一個教育過程,又是一種道德實踐活動。因此,德育功能的發(fā)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過程的各種因素,這些客觀存在的因素,使得德育工作不能靠“硬灌”,而是更要注重德育三大構成部分共同發(fā)揮作用。
發(fā)揮校長的引領作用,塑造良好的校風。校風對于學生道德認知的獲得、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磨練、道德行為的塑造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校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校長的引領、教職員工的踐行和學生的模仿。如在中小學每周一舉行的升旗儀式上,當國歌響起的時候老師面向國旗行注目禮,表現(xiàn)出來的對國旗的尊重遠比苦口婆心讓學生尊重國旗效果更好,這就是人格的魅力,也是校風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營造優(yōu)秀的教風。教風是指教育機構在教學精神、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長期的、穩(wěn)定的教育教學風氣,它主要反映在教師隊伍在道德、才學、作風、素養(yǎng)、治教等方面,構成了一個學校生存和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之源。實踐表明,不管處于什么年齡階段的學生都會對教師的言行舉止進行模仿,而且學生年齡越小,向師性越強。因此,教師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互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尤其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德育工作的目標要圍繞學生的生長、成熟和發(fā)展而展開。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和諧的班風。學校由班級組成,班級是學校的細胞,每個學生在“細胞”中生活和學習。和諧的班風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向上的激情,它能夠團結同學,使每個同學都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都愿意為自己的集體出一份力,不拖后腿。在和諧的班風形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有良好的評價機制,通過科學評價去點燃學生的希望之光,使評價成為推動學生成長的力量。
(作者單位:武漢城市職業(yè)學院)
(責任編輯 徐世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