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旻
一、構(gòu)建感恩教育辦學理念的提出
2012年7月,筆者從城關(guān)一所完小,調(diào)至由三所城郊完小組合并升格為縣直屬的長汀縣第二實驗小學主持工作。接到任職通知后,筆者通過走訪、座談了解情況,其中一位教師的講述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那是一個傍晚,放學時間,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滂沱大雨。眼看天色漸晚,大雨卻不見有停的跡象。我忙著到處借雨具給學生,而當我把能找來的雨具遞給學生們時,竟然沒有一個人問問老師有沒有雨具,怎樣回家。目送著撐著雨傘在茫茫的雨幕中遠去的孩子們,我的心酸了。為什么孩子們?nèi)绱俗运??那顆純真的童心跑哪去了?老師做到這份上真是悲哀極了!”
筆者想,這不僅是教師的悲哀,更是整個教育的悲哀。從中可看到,當今孩子感恩情懷嚴重缺失。誠然,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學生來說,不僅是學習的動力,更是做人的起碼品德。教育要以人為本,這個“本”,對學校而言,理應(yīng)從校情生情出發(fā),讓學生秉承美德,知善感恩,奠定為人處世的基礎(chǔ),進而知道責任的擔當,道義的堅守,并能發(fā)揮學生無限的潛能,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今天與明天。這既是當今社會的要求,也是校長的神圣職責,無疑,也是以人為本的真實體現(xiàn)。于是,我們以“感恩教育”為辦學理念,并將此作為學校特色創(chuàng)建的載體,構(gòu)建感恩教育的立體時空,讓每一個孩子識恩、知恩、報恩,進而立德做人、刻苦學習,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新一代。
二、構(gòu)建感恩教育辦學理念的具體做法
1. 以學校特色為載體,創(chuàng)建“三羊開泰園”。
興建土木不易,賦予其應(yīng)有的內(nèi)涵更難。如何讓學校富有內(nèi)涵,服務(wù)以人為本,在感恩教育中起到應(yīng)有的作用?筆者常常夜不能寐,特別是給學校設(shè)計吉祥物,一連幾個晚上都沒有睡好。后來在研讀《感恩 = 孝·德·法》一書中得到啟示,“羊有跪乳之恩”,自古就是感恩的象征,以感恩作為辦學特色的二實小何不把羊作為學校的吉祥物?一只,太孤單!來個三只一組,建個“三羊開泰園”!幾天的困惑迎刃而解,筆者興奮得即興行文:
園中三羊取名為“羊陽揚”。其一,名為“羊羊”,乃跪乳之羊,象征感恩的二實小學子;其二,名為“陽陽”,乃陽光之羊,意為二實小學子在感恩園里陽光地學習生活;其三,名為“揚揚”,乃揚帆之羊,彰顯二實小學子在美麗中國夢的指引下?lián)P帆啟航,追逐夢想。
與此同時,構(gòu)建了“棋藝園”“清氣園”“書怡林”“感恩泉”,并賦名“三園一林一泉”。其建構(gòu),突出表現(xiàn)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叭蜷_泰園”,著重表現(xiàn)羊之感恩,教育學生要擁有感恩的心態(tài),這是感恩教育的核心;“棋藝園”,著重體現(xiàn)棋之大局,用意在于讓學生從小樹立大局意識、合作精神,這是感恩教育的境界;“清氣園”,意在引導(dǎo)學生以竹為榜樣,在踐行感恩過程中具備或錘煉堅忍的意志,這是感恩教育的關(guān)鍵;“書怡林”,表達的是樟之書香,為踐行感恩添加底氣;“感恩泉”蘊含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表達的是感恩教育的目的。五景合一,指向鮮明,相互映襯,景致獨特。
2. 以人為本,踐行感恩成果。
置身園,漫步林,觀賞泉,筆者陶醉于以人為本的“高超創(chuàng)意”。然而,問題又來了。一天放學后,只見“三羊開泰園”聚集著不少學生,筆者走上前去詢問,竟然沒有幾個人知道它們所表達的意思。在孩子們心中這些園林不過是嬉戲的場所,對于“內(nèi)涵”“教育”并不感興趣。究其原因,除了對知識、經(jīng)驗缺乏了解外,更深層次的緣由,那就是教育者所想沒有變成學生所想。這也使筆者醒悟到,學校里的以人為本,不能少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引導(dǎo)孩子們主動參與,教育才是有效的。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三羊開泰園”中“跪乳之羊”的含義,學校組織一次“拜訪感恩楷?!钡幕顒?。拜訪誰,如何拜訪,按慣例均由學校說了算,而這次,由學生說了算。五年級先由學生介紹“我身邊的感恩人物”,再從中推選一名代表作為拜訪人物。全國首屆“道德模范”“省公益老人”長汀一中退休教工賴仰周爺爺?shù)氖论E特別感人,全年級學生一致同意去拜訪他。那么,拜訪活動如何進行呢?過去均是受訪者臺上講,拜訪者臺下聽,而這次拜訪活動的全過程都交由學生。經(jīng)過一番討論,全過程有楷模主講,又有提問對話,中間還設(shè)計了“唱一首歌曲、講一則故事、聽一番教誨、誦一段經(jīng)典、做一個承諾、報一次感恩行動”的“六互動”。整個拜訪活動由于踐行了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一切均來自學生。學生興趣盎然,效果也特別顯著。曾受過資助的小楊同學感慨地說“賴爺爺真牛!年紀80多歲了,退休金微薄,還捐出10萬元,并走遍全縣18個鄉(xiāng)鎮(zhèn)、200多個自然村,籌集資金3000余萬元,資助貧困生1800多位,實屬難能可貴!他的善舉使我懂得了他是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是能感恩又會施恩的人?!?/p>
正當筆者沉浸于成功的喜悅時,一次學校舉行的“感恩父母,做父母貼心小羔羊”演講活動中的一件事,深深地觸動了筆者。五年級的明明同學演講時,站在臺上支支吾吾,淚眼汪汪,許久說不出話來。事后問及情況,方知孩子的父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因車禍不幸去世了,他一直是大伯撫養(yǎng)的。對于父母,他只有依稀的印象,讓他談感恩父母,怎么能有話可言?是啊,一個活動命題的不周,竟給孩子帶來如此傷害,真沒想到!這事令筆者深感內(nèi)疚,也使筆者進一步醒悟:以人為本的“人”指的是全體,而這個“全體”包含著許許多多的個體。沒有個體,就沒有全體。以人為本關(guān)注大多數(shù)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忘了個體。這位孩子的淚水不僅是對個體的呼喚,更是對這種忽略的一種有力的鞭撻。
于是,我們的對策是設(shè)立“校長信箱”,鼓勵孩子提建議,講看法,也可把悄悄話告訴校長、老師,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每個班設(shè)立“我的感恩格言”專欄,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有什么說什么。立足全體,著眼個體,命題盡量使用第一人稱“我”。如以“我的感恩故事”為題,激勵學生用“我嘴”述“我事”,抒“我情”,表“我心”。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選擇,編發(fā)了《我的感恩故事》,經(jīng)測評,學生滿意度達100%。為了更有效地關(guān)注個體,在學校開展的“爭感恩章·評感恩星”的評比活動中,我們不僅拓寬了項目,還特別重視評比過程,引導(dǎo)學生自己與自己比進步與發(fā)展,自己與他人比發(fā)現(xiàn)的不足與差距。全校千余名學生盡管起點不同,成績有別,但都能得到客觀的肯定與表彰,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真正的落實。
五年來,在感恩教育中筆者又一次踐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筆者深深地感到:教育要以人為本不容易,還要過太多的“坎”!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將義無反顧、堅持不懈地銘記并實踐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孩子們在尊重與自主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