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足夠多的“加餐”:只要你想學,你可以隨時選修高年級的課程。即使是同一個年級同一個班的學生,正在學的課程可能相差很大。在10年級的時候,高中學生甚至可以選修部分大學課程(包括微積分、宏觀微觀經濟學、法語文學、西班牙文學等),孩子可以直接到附近的社區(qū)大學學習。一些申請名校的亞裔高中生,甚至能提供15門大學課程全滿分的成績。
其實這種“超前學習”現(xiàn)象并不僅在高年級才有,在小學生、甚至學齡前孩子里,也是處處可見。
大家還記得去年網上熱傳的一張Facebook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抱著女兒給她讀 《給寶寶的量子力學》的照片吧?這本書只是幼兒理論物理體系的繪本之一,同系列的還有《給寶寶的光學物理》、《給寶寶的牛頓物理學》、《給寶寶的量子信息學》、《給寶寶的量子糾纏》。
千萬不要以為是擺拍或者只有小扎這樣的精英階層才會注重孩子的“超前學習”哦,在美國的很多圖書館看到不少爸爸媽媽給那些還在嬰兒推車里躺著的小寶寶讀書,書的封面都很“氣勢磅礴”。比如大家猜猜美國亞馬遜微積分類最暢銷的書是什么?是一本叫做《嬰兒微積分介紹》的繪本,作者是一位程序員媽媽Omi M. Inouye。而另一位碼農爸爸John C. Vanden-Heuvel Sr. 則一口氣出了多本幼兒網頁設計啟蒙書:《給寶寶的HTML入門》、《給寶寶的CSS入門》、《給寶寶的網頁設計入門》。
美國重視孩子的閱讀是眾所周知的,不過,除了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恫虏挛矣卸鄲勰恪?、《晚安月亮》、《大衛(wèi)不可以》、《哈利波特》這類人文色彩的繪本圖書,孩子們還會讀大量的Non-Fiction非故事書籍,內容涉及自然、生物、科技、數(shù)學、物理、計算機等等。這類書籍讓孩子的學習大大超前,很多以前我們在中學、甚至大學才會接觸到的知識,他們很小就會了解到。
有一次帶孩子到圖書館找有關物理杠桿原理的書,以為得到小學高年級或中學區(qū)才能找到這種物理類的書籍,結果在學前班和低年級的區(qū)域就找到不少,單以“Levers”(杠桿)為標題的書都擺了一整排,隨手翻了一下,發(fā)現(xiàn)這些繪本對知識點的講解真是太細致了,杠桿原理我們都學過,但怎么讓還沒正式開始學物理的孩子明白呢?下面是繪本中的幾個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下。
首先,給孩子看的書肯定是非常童趣的,卡通圖的解釋很清楚:一個杠桿,它是由Fulcrum(支點),Load(阻力)和Effort(動力)組成的簡單機械。
看到這個解釋后,孩子可能會對杠桿的概念有個模糊的印象。接著,繪本用大量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例子,詮釋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杠桿。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支點在中間,阻力和動力分別在兩頭的杠桿,比如天平,蹺蹺板,還有我們經常用到的剪刀,或者起釘子的起子,都是這類杠桿。
第二種杠桿的支點在一頭,阻力在中間,而動力在另一頭。
這類杠杠在我們生活中相當常見,因為它可以幫我們省勁兒,比如夾核桃,做飯時用到的壓蒜器也是同樣的道理。
開汽水瓶時,用樣也用到了杠桿,支點是開瓶器的一頭,我們的手在另一頭使勁兒,不用費多大力氣就能把處于中間的瓶蓋撬開。
第三種就是我們所說的“費力杠桿”,支點也是在一頭,但阻力在另一頭,動力在中間,雖然費勁兒,但它能幫助我們節(jié)省運動的距離。
這類杠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平時拿的筷子, 筷子的一頭相當于支點,我們在中間用力,這樣只需要移動一點點就能把筷子的另一頭張開到比較大的范圍。
或者拿掃帚掃地時,通常也是兩手握掃把,上面那頭相當于支點,這樣只要稍微擺動在下面的這只手,就可以掃比較大的范圍。
還甭說,盡管杠桿原理“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公式我們可能記得很熟,但要一下子想到那么多生活中的例子也還是不容易。通過閱讀這些繪本,再聯(lián)系到平時玩的游戲,他對杠桿原理的理解也算是比較深刻了。
有媽媽吐槽,現(xiàn)在的孩子壓力太大,很多東西學得太早太多。其實我覺得不是學得早學得多的問題,很多知識依然可以超前學,而且,對于那些“喂不飽”的孩子,如果非要比著什么年齡該學啥的對照表,或者只跟著學校的進度走,也是一種對天性的扼殺啊。關鍵是怎么學,學習的方式是不是適合孩子。同樣的內容,換一種學習方式,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孩子也不會感覺苦大仇深。
美國這邊的基礎教育看起來輕松,卻給了孩子大量自主學習擴大知識面的空間。而但凡比較重視教育的中產或者精英家庭階層,都會給孩子創(chuàng)造很多超前學習的條件。
不過大多數(shù)老美孩子的超前學習和我們以前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樣,并不是要求孩子早學原理、背公式、做題目,或者直接跳級,而是盡量用最適合孩子的方式,讓他們最大程度地去認識和理解這個大千世界。比如通過大量的閱讀,孩子可能還不知道什么是數(shù)學,但在《好餓的毛毛蟲》里,他可以學會數(shù)數(shù)、了解星期幾的概念;孩子可能還不知道汽車是由什么組成的,但在《揭秘系列》里他認識了發(fā)動機的構造;再比如通過玩各種有針對性的益智桌游,孩子可能還沒有幾何的概念,但在《形對形》里他熟練掌握了圖形的分割、平移、翻轉、重組;也許孩子對光學還完全沒有了解,但在《鐳射迷宮》里他體驗到光的穿透、折射……
在孩子對具體數(shù)理、原理性的東西還不能深刻理解時,先用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某個知識點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中是怎么運用的,是老美常用的“超前學習”方式。過程肯定也會很辛苦,畢竟無論是閱讀還是游戲,家長都得花精力去幫忙尋找選擇資源,而孩子也得費時費力去學習,但勝在它能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就像《浪潮之巔》的作者吳軍所說,“學習肯定是辛苦的,但不一定是痛苦的”。?笏(摘自東西兒童教育)(編輯/紫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