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鋒
老街印象
■ 張文鋒
記憶中,老街永遠都是那樣的熙熙攘攘。這里商賈云集,人頭攢動,店鋪里的商品琳瑯滿目,商家小販們的叫賣聲在老街的上空久久回蕩著。這就是許多人對老街最深的印象。
老街又叫大街,是江西省龍南縣城僅存的一條保存最為完好的古街,整條街不長也不寬,長不到一里,寬不足兩車道。街道兩旁斑駁的騎樓見證了老街當年的繁華與喧囂。老街的騎樓是土木結構的,高為二至三層,門窗上黑褐色的木雕古色古香,刻滿了經年歲月留下的印痕。老街店鋪的木門很有特色,是由一塊塊木板豎立并排拼湊而成的,里面再加上一道門栓。清晨店鋪開張取出門板,傍晚關張再把木板沿著地下的凹槽關閉店鋪。就這些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了這座城市那段歷史的輪廓,喚起了人們心中那些沉默已久的記憶。
程梵 攝
老輩人喜歡把老街叫做“黃道生”。我常常想:黃道生是一個人的名字還是一家店鋪的名字?我不得而知。老人們口口相傳都說黃道生是當初龍南縣城的一家聞名遐邇的商號,在整個贛南都是小有名氣的,至于是做何種營生的早已無人問津,只是后人習慣把老街稱為“黃道生”,祖祖輩輩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龍南是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縣,迄今也有千百年的歷史了。徜徉在老街,踏著腳下被歲月打磨的不成樣子的方磚,仰望街道兩旁古老的騎樓以及上方狹小的天空,人們會不由地懷想起黃道生往昔的繁榮和世事的滄桑。
老街還鍍有一段紅色的榮光。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一路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勢向贛南挺進。一九四九年的八月十九日,解放軍戰(zhàn)士由中山橋進入縣城,紅旗插上縣城上東門古老的城樓,龍南宣告解放。戰(zhàn)士們進入縣城后,沒有驚擾沿街商戶,當晚就在老街的騎樓下和衣露宿。當第一縷晨曦灑滿龍南大地的時候,這里的人民迎來了一個明媚的春天,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至今,與老街毗鄰的街道還被命名為八一九街。
老街的東頭是幾家打鐵鋪,鐵匠大部分都是城郊楊坊人。鋪子里的爐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風箱在呼呼作響。鐵匠們袒胸露背,黝黑渾圓的手臂舞動著鐵錘,有節(jié)奏地擊打鐵器發(fā)出叮叮當當的響聲,與隔壁洋錫鋪的匠人們木槌的敲擊聲遙相呼應,奏出的是老街最為美妙動聽的一曲音樂。
程梵 攝
其實,老街是江南小城的一個縮影。
小城的集日是逢三、六、九,在這幾天里,老街更是摩肩接踵,熱鬧非凡。老街是當時龍南縣城最大的日雜貨中心,也是農產品交易集散地。一大早,十里八鄉(xiāng)的百姓肩挑背扛著農產品匯聚于此,街道中間,店鋪兩旁擺滿了各種土特產品。鐵匠鋪門口的攤板上擺滿了鐮刀、鋤頭等各種鐵器、農具。為體現(xiàn)信譽,鐵匠們還會在煅打的鐵器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時最有名的是一家打“青”字號的,他們的鐵制產品經久耐用,深受人們的青睞。老街中段的剃頭鋪里頭總是聚集一些老人,剃頭匠嫻熟的手揮動著飛剪,“咔嚓咔嚓”在人的頭頂操作開了,伴隨著那飛剪悅耳的聲音,剃下的毛發(fā)一撮一撮地飄落在地上……
童年時代,最喜歡就是跟隨著母親去老街趕集。在當時覺得鄉(xiāng)下的天空很單調,日子就像蒲公英一樣兀自搖曳,故而在老街可以找尋到一份快樂和充實。老街靠近八一九街有一爿很小的書店,感覺到書店里有一種書本散發(fā)出特有的香味,無與倫比,能夠牽引我的心靈和腳步。我常常透過玻璃柜臺看里面排列整齊的小人書連環(huán)畫,想象故事里面的情節(jié),心靈得到極大滿足。等到母親賣完了農產品,就會帶我們兄妹倆去逛集市,為我們買上一兩本小人書或是可心的東西。而母親的籮筐里則填滿了油鹽醬醋、生活用品。傍晚,我們帶著疲憊與滿足,踏著夕陽留下的殘跡回家了。
老街的后面散落著一座座祠堂,倘若是姓賴的就叫賴家祠堂,在當時就是一個地名的標志,即使是鄉(xiāng)下人家進城尋親訪友也極容易找到門戶。祠堂大門兩根渾圓的大柱子,門口排放一對威嚴的石獅子,很是可怖。
如今,老街老了,失去了昔日的繁華與熱鬧,古老的騎樓與老街周圍林立的高樓群形成了極大的反差。老街像斑駁的騎樓一樣,落寞地伴隨著夕陽的影子,搖曳在城市日新月異變化的潮流之中。古老的行當所剩無幾,只有幾家賣鍋盆瓢缽、代寫書信、配鑰匙、賣香燭的店鋪,還在滾滾紅塵里延續(xù)著老街的故事。淳樸、厚重是老街的風情,保留了這座城市的風骨和韻味。承載了幾代人溫馨難忘的老街,成為了內心最深處揮之不去的記憶。
(作者單位:江西省龍南縣龍南鎮(zhèn)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