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連勇+孫信成+張忠武+陳位平+彭元群+康杰+田軍+柏秀芳
摘 要:以2個穩(wěn)定純合的莖瘤芥品種為親本材料,采用雙親本雜交遺傳設計,研究莖瘤芥2個葉片性狀(板葉對花葉,全緣對缺刻)的遺傳規(guī)律。試驗結果表明,板葉與花葉、全緣與缺刻2個葉片遺傳行為均屬于質量性狀遺傳,花葉對板葉以及缺刻對全緣,均為一對隱性等位基因控制的簡單遺傳;通過對葉片花葉、缺刻隱性性狀的選擇,可以加快獲得穩(wěn)定的育種材料。
關鍵詞:莖瘤芥;板葉;花葉;全緣葉;缺刻葉;遺傳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S6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7)20-0048-03
莖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是我國特有蔬菜之一,是加工榨菜的原料,國內學者對其起源、分類、栽培等研究都有過報道[1~8],對其遺傳規(guī)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莖膨大性、結球性等主要性狀的研究上[9~14]。莖瘤芥葉的大小和多少以及葉的著生姿態(tài)等性狀都影響田間群體結構和小氣候,是較為重要的農藝性狀[15],冷容等[16]、劉義華等[17]對莖、葉性狀的廣義遺傳率、主要遺傳控制因子等遺傳體系進行了分析。葉片作為遺傳育種的標記性狀,可以提高育種選擇效率。通過對莖瘤芥葉片板葉和花葉、全緣和缺刻的遺傳規(guī)律進行研究,為莖瘤芥材料創(chuàng)制和新品種的選育奠定基礎,同時為莖瘤芥三系雜交F1代組合選育和育種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材料來自2個典型生態(tài)區(qū)域的穩(wěn)定材料,親本材料分別為15-2本地板葉(葉片板葉、全緣)和15-7浙引半碎葉(葉片花葉、缺刻),親本配組前已經過6~8代自交純合。
1.2 試驗方法
按雙親本雜交遺傳設計,2015年秋于湖南常德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蔬菜研究所試驗基地,配制雜交組合:15-2(♀)母本×15-7(♂),獲得F1代種子;2016年5~9月于北繁基地青海加代,分別獲得雜交組合(F1)的自交F2材料和親本自交P1(P1×P1)、P2(P2×P2)材料;同年秋季將P1、P2、F1、F2材料于本院試驗基地播種移栽,完全隨機區(qū)組排列,大田管理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
1.3 數據處理與分析
于2016年12月對莖瘤芥葉片板葉和花葉、全緣和缺刻進行目測記錄,分類統(tǒng)計田間調查數據,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整理,進行遺傳規(guī)律的Χ2適合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板葉和花葉葉片性狀的遺傳表現
根據P1、P2、F1、F2組合世代的葉片板葉、花葉性狀統(tǒng)計結果(表1)可知,F1代各莖瘤芥單株的葉片均為板葉,沒有出現花葉葉片的莖瘤芥單株,說明供試材料莖瘤芥的葉片板葉、花葉遺傳,板葉對花葉是顯性性狀;通過對F2進行生物統(tǒng)計學Χ2適合性檢驗,Χ2=0.159<Χ0.05,表明差異不顯著,即葉片板葉對花葉的比例符合孟德爾分離規(guī)律的3∶1比例。
2.2 全緣和缺刻葉片性狀的遺傳表現
由P1、P2、F1、F2組合世代的葉片全緣和缺刻性狀統(tǒng)計結果(表2)表明,F1代各莖瘤芥單株的葉片均為全緣,沒有出現花葉缺刻的莖瘤芥單株,說明試供材料莖瘤芥的葉片全緣、缺刻遺傳,即全緣對缺刻是顯性性狀;通過對F2進行生物統(tǒng)計學Χ2適合性檢驗,Χ2=0.865<Χ0.05,表明差異不顯著,即葉片全緣對缺刻的比例是符合3∶1的分離規(guī)律。
3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以2個典型生態(tài)區(qū)域的2個莖瘤芥遺傳穩(wěn)定的自交系材料為親本,初步分析了莖瘤芥的2個葉片性狀(板葉與花葉,全緣與缺刻)均屬于質量性狀遺傳,葉片花葉對板葉以及缺刻對全緣,均為一對隱性等位基因控制的簡單遺傳。本試驗F1代為P1×P2正交,未進行P2×P1反交,不能確定板葉花葉與全緣缺刻的遺傳屬于核遺傳還是質遺傳,若正反交數量結果一致,則說明為核遺傳,下一步需要補充F1代反交及回交的遺傳試驗。
童南奎等[2]研究表明,芥菜葉片無裂表現為顯性性狀,深裂為隱性,它們?yōu)橐粚Φ任换蚩刂频馁|量性狀,本試驗結果與之基本一致;劉義華等[1]以5個莖瘤芥品種為親本材料,對莖瘤芥2個葉片性狀(葉片刺毛、缺刻)的遺傳進行了研究,表明葉片有缺刻對無缺刻為不完全顯性,在不同的雜交組合中有不同的遺傳行為,葉片有缺刻對無缺刻在余菠×永安小葉組合中是由1對核基因控制,而在涪豐14×浙桐組合中則是由2對具有重疊作用的核基因控制,與本試驗結果存在差別,可能是由于環(huán)境和親本組合的不同所引起的,說明在不同親本組合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遺傳行為,莖瘤芥種質資源的共同性和多樣性是同時存在的;葉片性狀可能會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所以在利用葉片性狀進行組合和品種選育時,最好保證育種材料種植時環(huán)境一致,從而提高育種選擇效率。
本文研究的板葉與花葉、全緣與缺刻2個葉片相對性狀可以作為在莖瘤芥育種中區(qū)分真假雜種和F1代純度的指示性狀,通過對葉片花葉、缺刻隱性性狀的選擇,可以加快獲得穩(wěn)定的育種材料。
參考文獻
[1] 劉義華,冷蓉,張召榮,等.莖瘤芥葉片刺毛與缺刻的遺傳分析[C].中國園藝學會第七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666-669.
[2] 童南奎,陳世儒.芥菜幾個品種主要經濟性狀的遺傳規(guī)律研究[J].園藝學報,1992,19(2):151-156.
[3] 孟秋峰,王毓洪,汪炳良,等.芥菜分類及莖瘤芥(榨菜)育種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7,11(23):184-187.
[4] 劉劍,方曉燕,張靜恒,等.9個莖瘤芥親本的配合力分析和遺傳力估算[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39(6):726-729.
[5] 林清,龍治堅,韓國輝,等.基于SCOT標記的芥菜種質遺傳多樣性與指紋圖譜[J].中國蔬菜,2013(12):31-39.
[6] 劉義華,周光凡,范永紅,等.莖瘤芥瘤莖增長過程的研究[J].中國蔬菜,2005(6):9-11.
[7] 王旭祎,范永紅,劉義華,等.播期和密度對莖瘤芥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J].西南園藝,2006,34(4):17-20.
[8] 趙亞南,劉玉紅,唐振亞,等.不同養(yǎng)分配比對莖瘤芥產量和營養(yǎng)品質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5(1):49-52.
[9] 劉義華,周光凡,范永紅,等.灰色關聯(lián)度法在莖瘤芥(榨菜)育種上的應用初探[C].中國園藝學會第六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93-795.
[10] 劉義華,張召榮,冷蓉,等.莖瘤芥(榨菜)產量性狀的基因效應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1(12):58-62.
[11] 劉義華,張召榮,趙守忠,等.莖瘤芥(榨菜)瘤莖蠟粉遺傳的初步研究[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3,26(3):1 297-1 299.
[12] 劉義華,張召榮,冷蓉,等.莖瘤芥(榨菜)瘤莖形狀的遺傳研究[J].植物科學學報,2014,32(1):34-39.
[13] 劉斌.榨菜瘤狀莖膨大相關基因篩選及種質創(chuàng)新[D].杭州:浙江大學,2013.
[14] 張郎朗,劉斌,李俊星,等.榨菜瘤狀莖膨大性狀遺傳分析[J].核農學報,2014,28(1):22-28.
[15] 劉義華,冷蓉,張召榮,等.莖瘤芥(榨菜)葉性狀的基因效應研究[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0,23(1):141-144.
[16] 冷容,劉義華,張召榮,等.莖瘤芥(榨菜)晚播條件下主要數量性狀遺傳參數分析[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1,24(2):677-680.
[17] 劉義華,冷蓉,張召榮,等.莖瘤芥主要數量性狀遺傳力和遺傳進度的初步研究[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6,7(4):442-4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