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珍/文、圖
在老弄堂里尋找“上海味道”
◎惜珍/文、圖
弄堂與弄堂房子是上海開埠后的土產,最早形成的是石庫門里弄。上海弄堂如今已成為上海的世界性記憶,它不動聲色地招搖在許多人的夢里,成為人們心中難以抹去的關于上海的回憶。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派中國的專員拉奎爾教授曾說,上海的里弄是這座城市最迷人的部分。
作為上海城市近代歷史文化標志的石庫門弄堂,具有獨特的中西合璧的海派建筑風格,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弄堂曾與千千萬萬上海市民職工的生活緊密相連,承載著幾代人那段漸行漸遠的記憶。
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
石庫門生活,反映了上海近代城市文脈的重要內容。每一幢年代久遠的建筑,都是一件記憶歷史的遺存,見證著塵世的滄桑。漫步弄堂,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更為真實和親切的上海。
步高里看“石庫門”
早期的石庫門弄堂也稱舊式石庫門弄堂,它誕生于19世紀70年代初,一般為三開間或五開間,保持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以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的特點。進門是一個橫長的天井,兩側為廂房,天井正對面是帶落地長窗的客堂間。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圍墻、廂房山墻組成,正中即為“石庫門”。弄堂口一般都有為居民提供
熱水的老虎灶和鞋匠的小攤子等。
位于建國西路的步高里,建于1930
年,是典型的舊式石庫門弄堂。聯(lián)排式的總體布局,工整而嚴謹。步高里的建筑立面用紅色的清水磚墻飾面,有1米多高的水泥仿石墻裙,基本采用西洋古典建筑裝飾風格,弄內以簡化的巴洛克牛腿支撐的半圓形券門,劃分出總弄與支弄的空間次序。各戶南側正面入口厚實的烏漆大門上方,設有磚砌的簡潔的拱形山花,兩側設有西式方型壁柱,面向天井的客堂開口部采用落地長窗,一層山墻側的窗外裝有木制百葉窗。1932年,年輕的巴金住進了步高里52號友人家,他在這里居住了一個多月,創(chuàng)作了中篇小說《海的夢》。胡懷琛、張辰伯、平海瀾等著名人士也曾先后居住于此。
上海最大的新式里弄
20世紀20年代起,從石庫門里弄住宅中演變出一種新的住宅類型——新式里弄住宅,它是為了適應當時崇尚西歐生活習慣的富裕階層小型家庭獨住需求而演變出來的一類住宅。這種新式里弄住宅的外觀呈近代建筑形式,在平面開間上較石庫門住宅更加多樣化,使用功能劃分明確。里弄規(guī)模較前擴大,弄道較前放寬,改善了空氣流通和采光條件。弄堂、天井、廚房及浴廁間等處,多用水泥鋪地面,客堂地面一般用洋松地板,較考究的則用顏色花磚。房屋設備日臻完善,一般都配有三件套的衛(wèi)生間,少數(shù)裝有壁爐,甚至有汽車間。
位于南京西路上的“靜安別墅”就是新式里弄的典型。這條弄堂在設計之初,就為住戶們預留了停車位,所以弄堂格外寬闊,是上海最大的一條新式里弄。往昔,這里是銀行職員的聚居地,還有長期租賃做事務所的律師、做診所的醫(yī)師,以及有走紅的電影演員和歌女、舞女等。諸多名門望族和社會名流也曾居住于此。如今,傳奇般的靜安別墅,已褪去當年的浮華。漫步其間,樓與樓之間寬敞的公共空間綠意蔥蘢,住宅之間依然保持著恰如其分的距離,溫暖觸手可及。
風格多樣的花園式弄堂
上世紀30年代后,新式里弄進一步發(fā)展,演變出了一類更高標準的花園式里弄住宅。這種住宅由長條式變成了半獨立式,注重建筑間的環(huán)境綠化。室內布局與外觀,接近獨立式私人住宅,風格多為西班牙式或現(xiàn)代式?;春V新?285弄的上方花園就是一條花園式弄堂。
上方花園的特點是每棟建筑的風格各異,既有裝飾簡潔的現(xiàn)代式,也有緩坡筒瓦的西班牙式。且細部裝飾富于變化,屋內寬敞明亮,是上海高檔的花園弄堂的典型代表。大多數(shù)的房型仿別墅式布局,不對稱,顯得生動而有家庭情趣。大門進去是一個長方形的起居室,邊上是餐室,兩處之間只有框不做門,顯得暢達;起居室后面有樓梯,樓梯邊上有保姆房,后部邊上還有車庫;在樓梯半層處有一間亭子間,二樓有三間臥室;三樓也是臥室,后部是曬臺。這種住宅的條件處于別墅與石庫門里弄之間。當年,上方花園的住戶多為高級知識分子,以銀行、商行經理,律師、會計師和工商業(yè)主為多。我國近代著名出版家,《東方雜志》、《小說月報》創(chuàng)辦者,上海文史館館長張元濟曾住在弄內24號,如今弄口“上方花園”四字即為張元濟手書。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說:“無論如何,大都會的另一種額外魅力,乃是透過它的轉變,我們可以懷舊地回望它的過去?!笔瘞扉T建筑雖已老去,但它依舊鮮活在有著上海情懷的人的夢里,人們渴望走進它,解讀它,上海一些石庫門的改建和開發(fā)猶如鳳凰涅槃,多少滿足了人們的這種愿望。
海派韻味雜糅時尚元素
新天地
坐落在淮海中路南側,黃陂南路與馬當路之間的“新天地”,建成于新千年伊始,它采用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內部結構和功能,并引進新生活內容的做法。經過精心修復的石庫門弄堂,其空間格局和建筑外觀沒有改變,建筑內部按照21世紀現(xiàn)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節(jié)奏、情感世界等度身定做。門洞里填滿了形形色色的西餐館、咖啡店、酒吧、畫廊和時尚服飾店,石庫門厚重的黑漆實木門被換成對開的玻璃門扇,門外是風情萬種的石庫門弄堂,門里則是完全的現(xiàn)代化生活方式。
漫步其間,仿佛回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青石板鋪就的路面,自北而南逶迤于一條條狹窄的弄堂里,弄堂兩邊全是三上三下的石庫門房子,有著精美花紋的門框條石上方,巴洛克式的卷渦狀山花門楣象征著吉祥和美滿。小群落的建構方式、親切的市民空間,經歷了時光與歷史的浸潤后,擁有一種樸素的原創(chuàng)格調,充滿了懷舊感。跨過高高的門檻,天井的墻面綠苔斑駁,西式落地窗的玻璃映照出雕花木格子窗欞。登上歐式風格的木頭樓梯,屋子里德國式壁爐前擺放著明清風格的家具。
歷史積淀下來的海派韻味揉入了時尚元素,古舊的外表底下隱藏著最現(xiàn)代、最奢華的本質,使這片帶有上海歷史和文化舊痕的土地,鳳凰涅槃成了這座城市最IN的消費和休閑空間。
田子坊
老石庫門化身藝術秀場
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泰康路上的田子坊。
田子坊所在的泰康路形成于上世紀20年代,田子坊的核心區(qū)域囊括了泰康路210弄、248弄和274弄三條彼此相通的弄堂,這些石庫門弄堂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老上海弄堂風情。
210弄大多是往昔弄堂工廠的車間,而其他兩條弄堂則是典型的石庫門建筑。里面住的都是上海本地居民,從小在這里出生的居民平靜地過著自己柴米油鹽的平常日子。大牌藝術家的入駐,絡繹不絕的游人,使弄內一些居民覓得商機,紛紛把老房子出租給藝術家,一家家時尚小店和創(chuàng)意工作室,在石庫門里像鮮花一般地綻放出來。然而,潮濕狹窄的石子路、斑駁的黑漆木門內陡峭的木頭樓梯、糾結纏繞在弄堂騎樓上面的電線、弄堂里排滿的自行車、陽臺上迎風招展的毛巾拖把、弄堂上空晾著的衣被,卻處處顯示出生活原本的真實面貌和原汁原味的上海里弄風情。
傳統(tǒng)與潮流在這里蜿蜒交疊,新與舊、藝術與生活、懷舊與現(xiàn)代碰撞融合,平民化的空間氛圍和細節(jié),展現(xiàn)給人們的更多的是上海親切、溫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