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新同
林坑:中國最美的小山村
文 王新同
依山而建的林坑古村落,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古屋錯落有致,層層疊疊,掩映在青山翠竹之中,幽靜秀美,恍如仙境。由于小村長期與外界隔絕,小村落成為楠溪江流域保存最完好的山地古民居群落。這個桃花源似的村莊至今沒有一座現(xiàn)代建筑,一座座古屋更像一幅風情畫卷。她比麗江淳樸,比烏鎮(zhèn)恬靜,如同一位清純秀麗的姑娘,保留著最美的樣子,藏在閨中人未識。
著名導演馮小剛說:“有故事的地方不止麗江,中國還有很多美麗的古村,它們隱藏在某個遠離城市的角落,幾十年如一日等待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闭憬兰蔚牧挚樱褪沁@樣一個讓人迷醉的地方,她比麗江淳樸,比烏鎮(zhèn)恬靜。
從諸永高速巖坦出口,沿著223省道前行,林坑古村的路牌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沿著進村的唯一一條小路順山溪溯源而上,林坑就藏在溪流的盡頭。此刻,你會看見溪水里游水捕魚的鴨子,及另一側高聳入云的大片竹林。
站在村口,我馬上為群山環(huán)抱之中依山而筑、順勢而上、錯落有致的幽靜秀美村落所震撼。
據(jù)導游介紹,林坑是一座四面環(huán)山的古村,是楠溪江的源頭。它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村中現(xiàn)有100多戶人家,至今仍保存著浙南山區(qū)傳統(tǒng)的木結構民居建筑,所有房屋均坐落在溪流兩邊,緊貼山勢起伏建造,造型古樸簡拙,布局錯落有致自然和諧,極具藝術價值,集中體現(xiàn)了浙南山地民居的特色。由于地處偏遠,小村長期與外界隔絕,明清時期的建筑群才得以保留至今,成為楠溪江流域保存最完好的山地古民居群落。
剛進村,首先撲入眼簾的是一座廊橋,它坐落在一條小溪上。清澈見底的溪水是林坑靈秀景色的靈魂,兩條小溪匯合蜿蜒穿村而過,情深意長。挑水的村姑,浣衣的少女,倩影倒映水中,構成天然山水畫。
一條石板路伴著小溪,彎曲著通向山上的人家。走進古村,展現(xiàn)在我面前的是一幅絕妙的鄉(xiāng)村美景:小橋、流水、人家,青山、綠樹、白云,由于相對閉塞,較少的旅游開發(fā),古村落依舊保持著野趣和幽美,宛如一處未經塵染的人間桃花源。
來不及細細品味其中的深厚文化內涵,我馬上就被滿目蔥綠的山水所驚詫,所陶醉,無以名狀的美麗一下子緊緊攫住了心靈。和浙江其它著名景點比起來,林坑古村是那樣的清秀溫馴,沉靜中略帶羞澀。這時的竹林、峰巒以及半個山村半掩于縹緲霧靄中仿佛在飄逸浮漾。它似養(yǎng)在山里的一塊璞玉,溫潤著你的目光和心靈。
林坑村舍從一個石板橋的兩側向上依次搭建,屋瓦毗鄰,是浙南地區(qū)典型的以竹木作支撐結構的房子,白磚墻青黑色瓦。它沒有深宅大院和文物遺跡,是一群樸素自然、灑脫不拘的農家院舍,詮釋的是一種純粹的農耕文化。
小村落每座房屋造型各異,結構獨特,有四合院、三合院、橫屋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排擁有眾多臺門和水門的橫屋,堪稱楠溪江山地民居之典范。
有趣的是,這里的民居一律板壁木窗,石頭砌墻,房頂層層疊疊全都鋪蓋上烏黑魚鱗瓦,在藍天白云下,亭亭竹影里,民居一覽無遺排布于石基緩坡上、石徑、古橋、菜園、木欄桿,還有一級級的石階,迤邐伸向遠方的山路……更令人驚訝的是,全村至今沒有一座現(xiàn)代建筑,是一處難得的未被開發(fā)的旅游處女地,一座座古屋如同一幅美麗的田園山水畫。
林坑是一處可以讓人盡情發(fā)呆的好地方。這里看不到熙熙攘攘的游人,聽不到喧嘩的叫賣聲,有的只是鄉(xiāng)野生活的平和自然。拾階而上,投宿在村子高處的一個客棧。推開客棧的窗,黑瓦、白墻、炊煙、竹林、青山一并映入眼簾。不知何時外面下起小雨,處在山間的古村云霧繚繞,讓我有一種處在仙境的恍惚,美得讓人簡直要窒息。我去過許多古村落,但這種驚艷的感覺從未有過。
據(jù)村里老人講,古時候,因為曾有林姓人家在村邊的水坑邊居住,所以取名“林坑”。元末明初,毛氏祖先為避戰(zhàn)亂從江西吉安逃難至此。明洪武年間,十九世始祖毛繼原公喜歡狩獵,一天追逐一頭花麋鹿在深山中迷了路,夜宿山坑。第二天早上醒來,看到此地景色綺麗,水草繁茂,氣候宜人,便在此安家,繁衍后代,至今已有45代。村民仍以毛姓為主,全村現(xiàn)有400多人。
林坑所有的房屋都是原木制成,絕少雕琢;以黑瓦為頂,盡顯古樸天然。木屋搭建錯落有致,好像是從山里長出來的,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為依山就勢建房,石階常常會從一層屋頂繞到另一層屋頂,蛇盤龍行。一孔孔煙囪有時就從你的腳邊吐出裊裊炊煙。這里的蠻石墻用天然的大小不一的各色石塊砌筑,與木屋構成和諧的整體。這樣的景致,最適合水墨或素描。
村里人悠閑地過著山里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井邊汲水,山間打柴,菜地里剜一筐清嫩蔬菜,山溪間摸一籃青殼螺螄,暮色里歸來,不忘點一盞燈讀幾頁書。一覺睡到自然醒,鳥鳴聲里扛一柄鋤頭——山里人的生活,自祖宗開始,一輩輩一代代傳下來。
村里偶爾來一個貨郎,換回些生活用品,人們臉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饞了到山上挖幾棵滴露筍,檐下割幾片風干的肉,柴灶上紅紅白白翻炒得活色生香,幾杯米酒,一頓飽睡,醒來已是日落西山,明月初升,幾顆晶亮的星星童話般掛在夜空,三兩知己,毫不設防地詩話人生,海闊天空。半夜里響起一兩聲犬吠,靜得能聽到露珠與草木的呼吸,直讓人疑心是不是古裝片里的生活,莫非那竹林深處真有退隱于江湖的仙劍奇?zhèn)b?
眼前的林坑實在是美,小小的山村自然和諧,坑底是潺潺小溪,石板山徑起伏往上,路邊是古舊民居,只是山村規(guī)模不大,既沒有書院也沒有名人故居,卻有五座大小不同的木橋、石橋點綴溪澗,兩股清泉淙淙流過小村,繞行后又輕快流往村外,更為林坑添了幾分靈氣。
斜陽西墜、倦鳥歸巢時分,翠竹林邊,石板老屋內久違的炊煙裊裊升起,而我正在人家的院里,望一輪大如磨盤的太陽緩緩下沉,山路上有少年趕著一群山羊正咩咩回廄,真切地體會著古詩里“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意境
夜晚的林坑更靜謐,可以讓你忘掉喧囂與煩躁。你可以躺在竹制的躺椅上數(shù)星星看月亮。待到夜深時,丁冬作響的潺潺流水聲和蟲鳴聲,構成了美妙動聽的小夜曲,伴著你酣然入夢。
清晨時分,公雞的打鳴喚醒了沉寂一夜的村莊,山氣清新,白云繚繞,請用力呼吸吧,這是城市沒有的特殊味道。坐在石拱橋的護欄上,近看木屋黑瓦水流淌,遠看滿山翠綠天空藍,這就是林坑。
2001年9月2日中午,香港鳳凰衛(wèi)視《尋找遠去的家園》攝制組,來到林坑古村,“中國航拍第一人”趙群力在林坑上空盤旋拍攝時發(fā)生意外,他所駕的“小蜜蜂”袖珍飛機與橫架兩山之間的高壓線碰撞,不幸遇難。正是因為他的離去,林坑古村才逐漸被旅友所知,許多背包族慕名而來?,F(xiàn)在,在趙群力飛機失事的地方還留有一塊墓碑。
發(fā)現(xiàn)林坑價值的人,是廣州畫院教授趙瑞椿。那年他到楠溪江風景區(qū)寫生,天色已晚,還沒找到中意的風景。誰知來到林坑時,峰回路轉,眼前一下亮起來,看著眼前這個被薄暮籠罩的小山村,他陶醉了,馬上展開畫紙,一幅秀美的小山村躍然紙上?;氐綇V州,他馬上給有關部門寫信,呼吁盡快保護和開發(fā)這個古村落。此外,趙瑞椿還親自在報紙上撰文,宣傳這個古村。就這樣,藏在深山人未知的林坑很快名聲大噪。甚至被媒體稱為“中國最美小山村”。
如詩似畫,靜謐安然,人文和自然和諧統(tǒng)一,這就是最美山村林坑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