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瓊
非投擲器材對小學投擲課教學的作用
文/吳 瓊
在小學投擲課的教學中,因為器材稀缺、場地限制、安全方便等原因,越來越多地使用非投擲器材來進行教學。各種各樣的非投擲器材適用于怎樣的課堂、能否真正有效地解決重難點,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小學投擲課的內(nèi)容與要求,研究了五種常見的非投擲器材在小學投擲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投擲課;非投擲器材;作用
投擲是從日常生活、勞動、戰(zhàn)爭中演化而來的一種活動,投擲動作包括一些自然、簡單的扔、滾、拋、擲動作。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為了彌補器材不足、教學的安全性、更好的解決重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加練習密度等原因,常常會采用其他體育器材或自制物品代替投擲物,運用于課堂中進行投擲動作學習。本文重點探究以下幾種非投擲器材在小學投擲課中的教學作用。
小學水平一的投擲內(nèi)容主要是沙包,一年級通過各種方式的拋、接輕物和下手、上手輕物擲準,培養(yǎng)學生對投擲的興趣。通過學習學生學會正對投擲方向、肩上屈肘、肘關(guān)節(jié)向前、快速揮臂、全身發(fā)力,并能將動作協(xié)調(diào)、連貫;二年級側(cè)重投遠,對動作和力量方面都有了要求,課程中設有投過一定高度障礙物的輔助練習,并有明確的投遠考核標準。在重難點上提出背后過肩、掌握出手角度、快速投出、上下肢協(xié)調(diào)用力,動作細節(jié)更加具體、規(guī)范。
三年級投擲內(nèi)容主要是側(cè)向投擲壘球。在鞏固原地投擲沙包動作的基礎上學習側(cè)向投擲壘球,投擲壘球動作是投擲沙包動作的升級版,首先學習握球方式,側(cè)向投擲過渡到正面投擲,加強預備的引伸動作和重心的轉(zhuǎn)移,強調(diào)由下而上的身體用力順序,重點在肘關(guān)節(jié)的經(jīng)肩擺動,快速揮臂,體會鞭打動作。四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投擲實心球,與沙包、壘球有很大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器材的重量和投擲動作上。雙手從頭上由后向前拋實心球,要求準備姿勢背弓到位、蹬地收腹、雙手同時快速揮臂,上下肢協(xié)調(diào)用力,動作連貫地投出。
水平三五年級在復習原地側(cè)向投擲沙包、壘球的基礎上增加上步,學習組合投擲動作,體會將水平速度轉(zhuǎn)換為向前的能量,利用全身力量蹬地、轉(zhuǎn)體、揮臂投擲壘球,動作緊密連貫、快速協(xié)調(diào),更完善、更貼近生活。水平三六年級學習上步推實心球,并用不同姿勢的單手、雙手拋、推、擲實心球,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勇于突破自我;學習合作拋、擲不同形狀的物體,使學生看到團隊的力量,感悟合作精神[1]。
有不少公開課采用紙球作為投擲器材,在不少器材不足的學校也常用紙球來引導學生學習動作。一是,由于紙球較輕,可以在投擲過程中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動作上,主要體會發(fā)力順序;二是,紙球砸到人不會受傷,保證了課堂的安全性,很好地解決了體育投擲課的安全問題;三是,紙有多變性,在投擲時可以做紙球;在準備活動時可以做紙飛機、紙板、紙炮等;在素質(zhì)練習時還可以當接力棒、傳遞物等,進行練習、游戲都非常方便,特別是紙飛機,可練習學生的揮臂動作,充分活動開胸部、肩部、手臂部分??傮w來說,紙、紙球器材上投擲課比較常用、實用、方便,能自然變換、貫穿始終。
然而,紙、紙球最大的問題是器材過輕。過輕的紙、紙球很難讓學生有手臂發(fā)力的感覺,也缺少了擲出遠度的成就感,只適合在學習投擲壘球的第一節(jié)課上,讓學生對投擲產(chǎn)生學習興趣并對投擲的動作有一定的概念。紙、紙球在小學低中年級運用,易出現(xiàn)互扔、不撿、過于興奮等問題,造成課堂紀律的混亂;而高年級的學生對于紙、紙球這樣的投擲器材興趣不高,因為不能投得很遠,難以產(chǎn)生目標達成的運動快樂。
毽子便宜、制作簡單,活動起來需要的場地也不大,很多人喜歡用一些空余時間來踢毽子,所以毽子也是一種簡便、常見的體育器材。在投擲課上用毽子作為投擲器材,既適合在開始時進行拋、接等練習,達到熟悉器材、熱身的目的,又在飛起來的時候有彩色的線,十分好看,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投得更遠的決心;還易配合新課程提倡的雙教材,練習踢毽子的各種技巧,單人踢花樣多、雙人或多人踢能培養(yǎng)合作意識,同時利用毽子可以做的游戲也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投擲過程中毽子要想飛的有弧度、有線條感,就必須做到引體后伸、肩上屈肘、出手角度的正確和揮臂的快速、有力。
但是毽子易散,在投擲練習中,破損情況比較嚴重,而當毽子破損時,會影響投擲的方向;有時,各種各樣的花毽子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講解時要想辦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身上,需要動一番腦筋;花毽飛起來好看,會有學生求快,只想讓毽毛飛動,而忽略了準備姿勢,少了引身、蹬地、轉(zhuǎn)體的動作,也需要教師細心去引導;毽子很輕,扔出去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在用毽子練習時經(jīng)??吹诫ψ悠街蚯盎蛳虻厣先?,這時候就要求教師通過制定目標、方向或者要求組織學生投過一定高度的障礙物來輔助練習。因此,在選用毽子作為投擲器材時,執(zhí)教者要注重整節(jié)課的設計和課堂組織,講解到位、注意細節(jié),時刻調(diào)控課堂。
在側(cè)向投擲壘球的練習時,要求蹬地、轉(zhuǎn)身、揮臂、投出;在從后向前拋實心球時,要求蹬地、收腹、揮臂。揮臂作為投擲動作的最后一步,到底該怎么揮?揮臂后投出的投擲物該是怎樣的效果?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難控制、難掌握的點,是重點,也是難點。對于解決這一重難點,許多體育教師會采用投擲管狀物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揮打這一動作,更好地體會向前上方發(fā)力的方向。管狀物包括木棍、皮管、玉米棒、裝了水或沙子的飲料瓶、乒乓球桶等,這些管狀物相較于一般的投擲物具有細長、方便持握的特點。因為管狀物自身的形狀特點,當發(fā)力順序不準確、揮臂動作未做好、出手角度不正確時,投出的管狀物就會晃動,能非常明顯地看出未按照管狀物前頭的方向前行,投擲好管狀物比投擲好圓形物難度更大。所以,管狀物適合用在投擲動作提高階段,在學習了基本動作、掌握了一定的投擲技能之后,利用管狀物能更好地掌握“揮臂快速用力”這一要領。
在投擲管狀物的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將重點放在通過觀察管狀物的飛行路線來規(guī)范投擲動作、改善揮臂節(jié)奏,而不要過多關(guān)注投擲得是否比圓形物遠,或是否比其他同學遠。管狀物有許多種,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時不僅要考慮到學校場地、學生情況,還要考慮到管狀物的長短、粗細、輕重等方面。在創(chuàng)意教學中,每一步、每一個細節(jié),都需要細細琢磨。
大球是指足球、籃球、排球、皮球、海綿球等比實心球大卻輕的球,這種球用于投擲最大的好處就是安全。在前拋實心球的教學中,通常會在第一節(jié)課采用這些輕一些的大球,先是在學習持球時,五指必須全部張開,更好地掌握持球姿勢;在后面的投擲練習中也能保證安全練習,還可以對墻投擲,節(jié)約場地和時間。
筆者曾看過一節(jié)用排球代替實心球的投擲課。從俯地姿勢雙手前拋,到坐姿雙手向前拋,再到跪姿前拋,最后到站姿雙手從頭后向前拋的教學步驟,通過只用雙手到加上肩和腰,雙腳蹬地,讓學生感受到投擲是一項需要由下至上全身發(fā)力的運動項目,并體會每部位的發(fā)力感覺。這節(jié)課如果用的是實心球,在俯位、坐位、跪位姿勢時就有很大的危險性,尤其是俯地姿勢一不小心就可能砸到自己的頭,而用排球代替實心球則很好地規(guī)避了這一問題。
自制投擲器材是現(xiàn)今體育教研課上的一大亮點,這些自制的器材通過在原有投擲器材上的加工、廢物利用、開發(fā)創(chuàng)新或者優(yōu)勢結(jié)合等方法讓投擲物變得豐富多彩。自制的投擲器材有許多種,市面上一些已經(jīng)成型的投擲物,它們外形美觀、顏色鮮艷,大多為泡沫或塑料,安全性高,對于投擲課的教學是很有幫助的。但這些不能稱之為DIY或自制,它們不能廣泛普及到中小學,尤其是農(nóng)村小學的課堂中,也少了DIY動手創(chuàng)造的樂趣。
材料選用的好、教學設計的妙,自制投擲器材就能更適用于投擲課的教學內(nèi)容、更好地掌握重點、分解難點。如用皮筋或繩子一頭系于壘球上,一頭呈環(huán)狀套于手腕,這樣可以增加練習的密度,也可用于手臂力量的練習,既減少了撿球時間,也避免了球亂滾的問題,在場地有限制的情況下非常適用;再如卷起跳繩并在跳繩上系一根彩帶,彩帶可以區(qū)別分組,讓學生更清晰地看到投擲物的飛行路線,課堂更加繽紛。在中低年級雙教材的安排下,投擲課與花樣跳繩結(jié)合,鍛煉上下肢、增加運動量,是很好的搭配選擇;又如破舊的足、籃、排球,一切兩半成半圓形片,可戴于頭上,蹬地后腰腹配合用力,力量自上而下將球片甩出。卷起時兩邊尖中間寬,類似一個橄欖球,握緊一端用力前拋,這樣有難度的投擲,需要用正確的投擲方法、協(xié)調(diào)連貫的發(fā)力順序和手臂力量來完成[2]。還有許多實用又簡便的自制投擲器材,不僅解決了器材短缺、場地限制、安全等問題,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投擲項目的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是較難的一部分,本身項目就很枯燥無味,還存在危險性大、難組織等問題。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掌握投擲技能,安全有效地上好課,廣大基層體育教師開動腦筋,運用運動遷移的原理,創(chuàng)新使用了各種非投擲器材來代替,這些非投擲器材通過改變投擲物的形狀、大小、輕重、顏色、附加物等形態(tài)結(jié)構(gòu)[3],生活與學習相聯(lián)系,發(fā)掘新投擲器材各種方法,努力賦予器材一定的生命活力,使投擲物變得更靈動、更鮮活、更有樂趣,更貼近學生、更適應課堂。非投擲器材大量運用于課堂,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但仍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值得注意。
在選用非投擲器材時,對于不同投擲項目、投擲動作、教學進度、場地環(huán)境、練習搭配、學生年齡等各方面都需要進行全面、細致的思考,不能一味的求新、求異,而忽略了教學重點、動作技能本身。所以說,對于投擲課中非投擲器材的選擇,要歸根于教學作用、實踐于課堂,真正做到巧用器材變身、點亮投擲課堂。
還要注意非投擲器材過輕、過小、過軟、形狀不規(guī)則,并不能代替正規(guī)的投擲器材,選用非投擲器材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在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之后,最終還是要還原到正規(guī)投擲器材的使用。只有用正規(guī)投擲器材反復練習,才能適應器材,真正達成技能目標,使用非投擲器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投擲動作要領。非投擲器材只是學生學好投擲動作、教師上好投擲課的過渡橋梁。所以,體育教師要運用好這座橋梁,順利實現(xiàn)有效、高效的投擲課。
[1]楊文軒,馬凌.體育與健康教師用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王素芳.DIY理念下小學投擲教學中的器材開發(fā)與應用[J].林區(qū)教學,2013(12):109-111.
[3]王建杰.巧用器材“變身”趣投擲教學[J].體育教學,2016(2):59-60.
G633.96
A
1005-2410(2017)11-0035-02
(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濱江小學 225100)